姚華麗
摘 要:近年來,教育部門開始對各地區的學科教育進行教學革新,這一過程帶來的成果是顯著的,各地區教學質量不斷提升,也更加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我們要著重從小學語文課堂特點出發,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情況進行探討研究,從而促進教學指標的實現。
關鍵詞:語文;目標;課堂;自學能力;興趣愛好
一、教給正確的自學方法
對學生的自學能力進行有效培養,首先應該營造出一個適宜的自學環境,這是學生形成自學能力的關鍵。因此,教師要負責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自學方式。首先,教師要讓學生做好提前預習的工作,它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基礎,預習并不是簡單閱讀一遍,教師要為學生留幾個任務,在教室的引導下進行預習完成任務。例如,要朗讀課文至少兩遍,標出自然段,將不會的生字查閱等。設置問題不能過于簡單,但是也應注意不能太深奧,要把握好尺度。然后將不會的標示出來留到課堂上大家一起討論解決。通過多種多樣的預習能夠讓學生獨立完成作業,既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性,又能夠給予寬松的語文空間。
二、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
自學能力形成的前提條件是:第一,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這樣日積月累,自學將會成為學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作業不但能夠對課堂學習內容進行進一步深入的理解和吸收,還能夠鞏固之前學習過的知識點。第二,要養成記筆記的習慣。筆記能夠記錄課上教師所講的比較重要的內容,能夠將學生沒有記住的內容或者不太確定的知識點作為依據。教師可以對學生記筆記的習慣加以引導,比如,對好的地方進行批注,對有問題的地方畫上圈或者做一個重點記號,這樣回顧翻看起來比較容易,復習語文時也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三,就是要養成利用工具書的習慣。語文學科范圍較大,內容復雜,教師可引導學生利用工具書來學習,這樣不但能夠增加學生的知識含量,還能開闊學生的語文視野。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已經不僅僅是具有精湛的專業技能,他更需要全方位、高品質、高質量的發展人才。因此,教育部門進行了教學改革,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起到引導作用,為學生指引一個自學的方向,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最終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