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榮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的學習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數學教學必須有學生主體的參與,學生主體的參與離不開學生數學學習的自我審視和自行調控,即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少不了學生的自我評價。評價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評價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傳統的數學學習評價是老師的一手包辦,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老師的評價意見,完全沒有參與評價的權利,也沒有參與評價的意識。而實際上只有學生自己對自身的數學學習才有最全面深入的了解,最清楚自己的數學發展過程和學習心理感受,教師“一言堂”式的評價,必然會片面“解讀”學生的學習過程,甚至違背了學生個體的認知特點,阻礙了學生發展,且不能達到讓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我評價應占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
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教師應不吝嗇贊許和鼓勵,引導學生自我評價,使學生善于找出自身的優點和缺點;多留給學生機會和空間,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反思學習的成敗得失;教師要抓住切入點和機會,激發學生自我評價,這不僅能展示學生自我評價的魅力,更能綻放課堂教學的生命活力。
一、參與自我評價,讓數學課堂走向開放
新課程理念下,知識的探究過程通常要進行合作學習,在合作中成員之間經常會提出疑問,產生問題。小組合作學習中,往往使組內部分成員的做法和思路得到其他成員的贊同,而個別成員很有道理但不成熟的想法可能會受到排斥。因此在評價時,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評價小組的學習方式、學習成效以及存在的問題,更應該引導學生在共同評價、自我評價或對他人評價的基礎不斷反思、不斷改進、不斷創新,從而課堂也就走向更加開放。
例如,在教學“圓柱的側面積”時,師:圓柱的側面是個曲面,那么怎樣計算它的面積呢?引導學生動手操作,并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師:展開后得到什么圖形,又如何計算它的面積呢?生1:我們組通過操作,展開后的是一個長方形,通過觀察我們發現長方形的長就是圓柱的底面周長,寬就是圓柱的高,長方形的面積就是圓柱的面積。生2:平時我們用一張長方形的紙可以卷成一個圓柱(學生示范),所以側面展開后就一定是長方形。生3:不一定是沿著圓柱的高剪開,我們組是斜著剪開,展開后得到一個平行四邊形,底是圓柱的底面周長,高就是圓柱的高,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是圓柱的面積,生4:我們組發現展開后的圖形是正方形,正方形的一條邊是高,另一條邊是它的底面周長……,在這里教師并沒有說要用一個怎樣的公式,要怎樣去計算。學生都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圓柱側面積的展開圖與圓柱的關系,掌握了計算方法。這樣,學生的頭腦中已不是只有S=ch這樣幾個字母的簡單組合。他們的知識體系中已對這個公式進行了“個性化”的建構。不再是機械的、簡單的,而是有豐富的情感、態度和實踐經驗支撐的,更掌握了一系列的探究方法。在這一教學中學生的匯報也是在相互自我評價著,我們發現在學習中,如果能夠把他人的評價與自我反思、自我評價相結合,就能更好地提高自己分析問題的智慧水平。在這個過程中被評價的學生也在不斷反思自己學習行為,從而自然有了新的發現,產生了新的問題,得出了新的想法,也就更開放了我們的課堂。
二、激活自我評價,讓數學課堂充滿懸念
柏拉圖說:“最先和最后的勝利是征服自我,只有科學地認識自我,正確地設計自我,嚴格地管理自我,才能站在歷史的潮頭去開創嶄新的人生。”多年前,在課堂上,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一切,他們的思想被桎梏著,沒有自己想法的課堂猶如一潭死水。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課堂中出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形式,評價便是這互動中的鏈索。自我評價又是一個人自覺性的基礎,在每一節課的開始,教師都要千方百計地設計出與本節課相關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導入新課。與此同時,更要適時地讓學生猜想,提出問題并對自己的猜想和問題作出初步的自我評價。這必將引起學生的思考,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欲望。課堂變得更有懸念,為新知作好鋪墊。
例如,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教師先讓學生拿出自制的圓柱形紙盒。師:你們知道制作手上的圓柱至少需要用多大面積的紙板嗎?這是個關于什么數學知識的問題?生:表面積(引出課題)。師:要解決求圓柱的表面積,要了解哪些關于圓柱的知識呢?生1:圓柱的表面積包含哪幾個部分?生2:表面積與什么有關?生3:應該與底面的大小有關,因為底面越大,紙用得就越多;生4:那也應該與圓柱的高有關……這里,在預設的問題下,老師沒有對學生的問題直接回答或評價,而是讓學生互相補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過早或不合時宜地作出評價,可能就會壓制、扼殺學生有價值的做法和想法。所以,教師要先做一個忠實的傾聽者,讓學生互相說出自己的想法。這個過程也就是學生自我評價的過程。此時學生形成了對表面積的初步理解但不確定。于是,老師的一句立足于學生自我評價的語言“你們真不簡單,知道了這么多相關知識,那你們想知道到底用多少紙板嗎?”激起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期待,課堂充滿著懸念,也就更具活動了。
三、完善自我評價,讓數學課堂更具活力
心理學家皮亞杰說:“教師不承擔全部評價的責任,而是鼓勵兒童逐漸參與對他自己的實踐成果作自我評價。”自我評價有利于培養學生負責的態度,并能促使學生學會思考,看到自己取得的成績和不足,讓學生自我評價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情感的體驗。如一堂課臨結束時,老師不應該自己總結歸納讓學生聽,而是要讓學生反思自問。如:老師講的是什么內容?我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對自己的獲知過程和方法作出簡單的小結。
時代呼喚教育,教育需要不斷改進。數學課堂中應呼喚更加多元化的評價,教師應激發學生的自我評價意識,展現學生亮麗的自我,讓數學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