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大陸與臺灣的交流與合作越來越密切,中國大陸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改革與發展高潮,帶動了大陸與臺灣的兩岸經貿發展,但在臺商對大陸投資的區域選擇方面仍是以長三角與珠三角為主要投資區域,卻沒有利用中央對西部經濟發展政策的扶持,利用西部當地廣闊的物質資源,在此基礎上,來進一步分析地區吸引臺資的影響因素和中央及各地政府政策機制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臺商人脈豐沛的帶動效應,對進一步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有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臺商投資;兩岸貿易;重心轉移
當1978年12月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醒了中國大地的時候,打破了兩岸同胞長年隔絕的狀態,人員的往來也隨著各項交流與合作而與日俱增。臺商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開始活躍于兩岸之間,給海峽兩岸的經濟注入了新的生機。我們的對臺政策也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的轉變,從原來的力爭“武力解決”進而轉變為積極有效的“和平統一”;從 1987年7月,臺灣當局接觸外匯管制,允許企業對外投資,繼而又對這一政策產生推波助瀾影響的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務院又于1988年6月及時公布了《關于鼓勵臺灣同胞投資的規定》,這些都為臺商赴大陸投資提供了法律保障與政策條件,從而揭開了兩岸關系發展的新契機,也為兩岸經貿關系發展以及臺商赴大陸投資創業創造了豐厚的條件。大陸商務部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2011年兩岸貿易額為1689.6億美元,其中大陸對臺灣出口3678億美元,自臺灣進口1321.8億美元,大陸貿易逆差達954億美元。截至2011年底,大陸對臺貿易逆差累計達8901.69億美元。
臺商在大陸的投資發展與兩岸關系的大環境是緊密相關的。首先,大陸與臺灣兩岸政治局勢變化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兩岸經濟局勢的此消彼長以及兩岸的經貿政策調整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臺商在大陸的投資,其次像市場因素、勞動力因素、基礎設施等都是決定臺商是否投資大陸和如何進行區域選擇時不可或缺的變量。大陸對臺商投資歷來都是采取鼓勵、支持和保護的態度,臺商在大陸的投資除了政府給予外商投資的所有優惠政策,中央政府還公布了《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及其《實施細則》,對臺商投資采取“同等優先,適當放寬”的“區別對待政策”。
在中央的積極號召下,各地方政府也提出來許多優惠的政策來積極鼓勵臺商在本地區的新鮮血液注入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大陸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企業科技人才素質的飽滿程度,使臺商可以充分利用我國本土的科技、人才和原材料的方便獲取,這些本地資源優勢都預示著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當地政府通過不斷的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力度,提高服務質量,工商、稅務、海關等涉臺部門也制定了服務臺商的工作機制,依法保護臺商的合法權益,為臺商解除后顧之憂,來吸引臺商在大陸的投資建廠,保持臺商在祖國大陸投資的持續性。
時至今日,形成了投資產業存在巨大差異、投資區域分布極端不平衡等特征。臺商對大陸投資的產業分布,投資較為穩定的主要集中于制造業,但在近幾年卻呈現出了明顯的逐年減少的趨勢,從2002年的90.40%逐漸下降到2011年的72.17%;處于第二投資總量的產業是運輸及倉儲業,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再次是金融及保險業,同樣是明顯的上升趨勢;農林牧漁、資訊及通訊傳播、營造業和住宿及餐飲業處于相對穩定的低投資狀態。產業投資的這些特征顯然與臺商的投資興趣、地區產業結構、地區資源條件、經濟環境和政策等相關。
在區域的分布選擇方面,臺資企業較多的仍是看好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區,這與國際產業轉移大趨勢有關,中國作為一個整體以成本優勢擔當了這一國家產業轉移的承接地,臺商當然會選擇產業結構、政策、基礎設施和開放程度等相對領先的東部地區作為投資首選地。利用這一帶的“群聚效應”,形成“采購、生產、銷售”的產業供應鏈。而臺商在選擇投資區域時并不直接看重和考察該地區本身的產出效率,它們更在意的是開放水平、政府政策、產業結構和基礎設施等條件。廣大的臺商也沒有看到中西部地區是未來幾十年最具潛力的地區,為了更好更快的促進東西部地區在經濟、環境的相互扶持和共同發展,中央與地方政府提出了不同程度和不同層次的優惠條件,而且隨著政府對西部地區扶持力度的加強和政策的加強,這些地區的投資環境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使國內產業轉移成為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趨勢。中西部地區將會成為臺商在未來階段的投資熱點地區。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中部崛起等國家戰略,這些對扶持西部地區的政策傾斜,都進一步增加了臺商的投資廣度,入世和東部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等措施均促使臺商投資轉移到了工資水平較低的地區,從而促進臺商對中西部地區的投資深度。
對于臺灣方面,臺灣島內投資環境的消極形式難以在短期內有扭轉性的的改變,臺資出島尋求發展機遇的趨勢更是日漸明顯,在這樣的大背景和大環境下,如果臺商要繼續擴大在大陸的投資,還需要借助大陸在生產發展方面的優勢,準確的瞄準國內投資市場,這樣就可以減少臺商在大陸投資的盲目性,增強計劃性;減少短期投資行為,加強長期的戰略發展計劃;促使臺商大陸投資的本土化與國際形勢多元化的精確接軌。
所以,一個地區如果要吸引臺商投資,就必須根據本地產業發展戰略定位和需求找到臺商意愿投資產業和當地優勢產業的契合點。而且,地區產業結構的固有空間結構和行業發展狀況,也會使各個不同產業在吸引臺商投資時存在著差異。臺商投資在要素補充、產業改良、產業升級、結構調整中的作用也將存在明顯不同。為此,在吸引臺資時應注意比較和鑒別不同產業和同一產業發展不同階段的引資運作模式及績效。憑借大陸對臺灣經濟日益增強的影響力,逐步推進兩岸統一。在大陸生活的百萬“臺胞”,尤其是臺商群體,把他們看作是影響兩岸關系的重要政治力量。
通過多年的磨合,大多數臺商認同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反對臺灣獨立,希望兩岸關系能夠朝著和平穩定的方向發展,最終實現祖國的統一,他們在把自己看作是“臺灣人”的同時,也把現在的投資或居住地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更重要的是,他們在兩岸關系中發揮著官方人士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兩岸溝通交流的重要媒介和通道。
參考文獻:
[1]陳羽 鄺國良. 產業轉移如何帶動產業升級——臺灣的經驗[J]. 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0,(5):123-126.
[2]張成福 李昊城 邊曉慧. 跨域治理:模式、機制與困境
[3]中國行政管理,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