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艷
摘 要:本文對國際農產品市場上以美日為代表的發達國家的農產品流通渠道的基本特征進行了分析,并概述了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的現狀,進而以發達國家農產品流通渠道的經驗為借鑒,對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建設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產品流通;發達國家;流通渠道;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交易方式
一、發達國家農產品流通類型與特點
(一)農產品流通主體組織化、規?;?。在發達國家,農產品流通的主體主要是企業化經營的農場、農產品批發與零售企業及農戶聯合起來的協同組織(如農協、合作社),而非個人;同時,農工商一體化經營的程度較高。在發達國家,單獨的農戶在農產品營銷組織體系中不占有重要地位。具有一定組織化程度的營銷實體不僅在營銷中具有較強的談判實力,而且還具有其它組織所沒有的銷售優勢,尤其是在開拓國外市場時更具優勢。
(二)農產品流通渠道日益縮短,但批發市場的作用依然突出。農產品流通渠道日益縮短,其原因在于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為異地交易提供了基礎,便利的交通運輸加快了農產品的流通速度。批發市場仍發揮著主導作用,這不僅是因為它為供求雙方提供交易場所、交易信息、交易方式和過程管理,從而實現交易和集散功能,更為重要的是其具有價格形成、發現和結算功能。
(三)農產品零售終端的主要形式為連鎖超市。發達國家很少有我國居民所熟悉的“農貿市場”這種零售形式,而主要是經營生鮮食品的小型專業店,自1960年代以后,這種商店逐漸被連鎖店和超市所取代。連鎖經營的超市在農產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日益突出。
(四)農業物流配送系統和服務體系日漸完善。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農產品流通服務體系和物流配送系統,對于具有易腐性、單位體積大、經濟價值低等特點的農產品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發達國家便捷的交通網、完善的服務體系和配送系統、有效的保鮮設備、快速的信息處理網絡,為農產品實現貨暢其流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現狀分析
無論是與我國工業品的流通渠道相比,還是與發達國農產品流通渠道相比,我國農產品流通渠道都有很大差距,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我國農產品流通的最重要的主體為超小規模的農戶與個體戶。與發達國家不一樣,目前我國農產品流通的主體主要是農戶和進行農產品批發與零售的個體戶,而農業企業非常少。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農產品的生產經營,并不是我國獨有,而是全世界的普遍現象,如日本農戶的經營規模也非常小。所不同的是發達國家的農戶大都加入了各種各樣的合作經濟組織或協會,組織化程度高。而在我國,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緩慢,并沒有成為農產品營銷中的重要主體,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農業企業發育也不成熟,企業數量少,規模小,農業企業在農產品流通中的主導地位尚未形成。
(二)銷售終端以“農貿市場”為主,連鎖店和超市的銷售量只占較低份額。我國農產品的零售目前主要是通過傳統的“農貿市場”進行的。連鎖店和超市的農產品銷售業務近幾年來呈現出較快的發展勢頭,但目前其銷售量仍然非常有限。從農產品種類來看,蔬菜、果品、肉類、禽蛋、水產品等農產品更多地通過農貿市場銷售,而糧油、花卉和其它加工程度較高的農產品,通過連鎖店、專賣店、超市銷售的份額越來越大。
(三)物流設施和物流技術落后導致物流過程損耗嚴重。 農產品的生物性能(含水量高、保鮮期短、極易腐爛變質等)對運輸效率和保鮮條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我國農產品物流是以常溫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為主,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損失很大。有數據表明,我國水果蔬菜等農副產品在采摘、運輸、儲存等物流環節上的損失率在25%~30%左右,也就是說有四分之一的農產品在物流環節中被消耗掉了。而在發達國家,蔬菜物流始終處于采后需要的低溫條件,形成一條“冷鏈”,即田間采后預冷—冷庫—冷藏車運輸—批發站冷庫—自選商場冷柜—消費者冰箱。我國目前由于物流基礎投入不足,致使農產品物流損耗嚴重,效益難以提高。
(四)傳統交易方式仍占主導地位。我國農產品銷售方式主要表現為現貨交易,人貨同行,商品堆放在市場上展賣,買主在驗貨基礎上討價還價,結算則通過現金收付,存在著價格信息不公開、商流與物流不分離等缺陷。而通過批發市場達成的遠期契約交易以及采用拍賣交易、信用交易、委托交易、電話交易和網上交易等現代交易方式的甚少。
三、對我國農產品流通體系的啟示
(一)培育商貿型的農業龍頭企業。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如何使分散的千家萬戶形成強大的聯合體,最好的途徑是實行農業的產業化經營。但從實踐發展看,僅有加工型的龍頭企業還不夠,還應大力發展商貿型的龍頭企業。因為真正有競爭力的,能把農產品打入國際市場的主要是商貿型的龍頭企業,這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品牌和營銷網絡,他們對農業拉動的作用更強,搶占國際市場的能力也更強。我們要引導已有一定規模的超市集團參與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培育若干個在國際范圍內有影響力和競爭力的超市集團
(二)鼓勵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制度創新。在這方面,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以及一系列激勵與約束相融的合約制度,可以予以積極的探索與應用。另一方面,應創造條件逐步試驗不同的交易方式和手段,如拍賣制度和招投標制度,以減低農產品交易過程的信息不對稱和交易費用。對于在市場競爭中壯大的各類農業生產、加工企業和貿易公司應給予一定的傾斜政策,應鼓勵其向農業產業鏈的上、下游拓展經營業務,尤其要支持龍頭企業在加強農產品品牌和質量安全體系建設方面的投入,對其出口的農產品可實行優惠的稅收激勵。
(三)以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改造為中心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必須進行以下四個方面的升級改造:(1)市場運作的企業化。即市場的投資建設、管理均應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規范要求進行,把批發市場作為類似于一種商品的市場客體來經營,真正做到“企業辦市場,企業管市場,市場企業化”。(2)市場設施與服務功能系統化。要完善市場配套設施,興建儲藏、保鮮設施,建立農產品農藥化肥殘留檢驗和質量檢測中心。規范化的現代批發市場應具有物質集散、價格生成、信息發布、標準化建設、服務引導、產品促銷、產業帶動等七大功能。我國農產品市場必須積極探索,切實采取有效措施,改變服務功能單一的局面,不斷完善配套功能。(3)加強市場的信息化建設。首先是要進行市場信息網絡建設,形成高度集成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網絡;其次要設立專門機構,配以專職人員廣泛收集信息,準確發布農產品信息,包括價格信息、生產信息、市場供求信息、庫存信息及相關政策法規信息。(4)促進批發市場農產品經營主體的組織化、企業化。條件成熟的地區,可逐漸推行會員制,實行市場準入制度。
(四)重視生鮮農產品物流配送技術改進和供應鏈優化。 作為企業組織,降低成本和提高服務水平是競爭取勝的重要法寶,如何實現這兩方面的戰略目標,重視物流配送技術改進和供應鏈管理水平的優化整合極為重要,這也是發達國家企業近年來的努力方向,應引起我國致力于全球化發展的企業的高度重視。
(五)大力推進農產品交易方式的變革。新型的網上電子商務貿易為傳統農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與傳統農業貿易相比,農業電子商務具有交易虛擬化、交易成本低、交易效率高、交易透明化等特點。目前在國際互聯網上全國已有幾百家涉農網站,這些網站已開始嘗試進行農產品的電子商務交易。農產品網上直接銷售的途徑很多,既可以在自己的站點上直接銷售,也可以加入電腦網絡廣場和虛擬電子商場。顧客通過訪問網頁挑選商品,完成交易過程,銷售商通過快遞公司把貨物送到客戶手中。
參考文獻:
[1]杜紅梅、韓堅,2005:“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制度創新的思考”,《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15~18。
[2]黃祖輝、吳克象、金少勝,2003:“發達國家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變化以及啟示”,《福建論壇(經濟社會版)》,2003。4:32-35。
[3]周發明.新型農產品營銷體系構建的幾個核心問題[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2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