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昌茂
摘 要:微小企業正規金融市場往往是金融供給嚴重不足,信貸配給明顯,事實上造成了微型企業歧視。而非正規金融不僅有助于解決小微企業克服融資的供給約束,同時也克服了企業的融資需求約束,促進小微企業的發展和壯大。
關鍵詞:小微企業;融資;特點
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具有資金需求規模小、周期短且要求服務快捷方便等特點。顯然,現代金融體系在很多方面并不適合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現代金融中介的優勢是其規模效應,金融中介機構利用借貸兩方面規模經濟的好處,使交易成本得以節約。然而面對小微企業分散的、多樣化的且信息嚴重封閉的融資需求,正規金融中介的規模效應出現失效。非正規融資是企業根據實際需要而自發形成和創造的,能夠與微型企業業績不穩定、信息不透明等特質緊密結合起來,并且有助于微型企業克服這些弱質。
一、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的特點
小微企業不同于一般的規模公司制企業,也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中小型企業,其自身表現出某些特殊性,決定了其融資需求的特點。
(一)小微企業的內部組織結構簡單,企業管理的人格化現象突出,創業者的個人魅力往往就成為維系企業管理穩定性的關鍵因素。企業家不僅運用個人的才能發揮著發現市場、創造市場、應對不確定性這些核心作用,而且還憑個人的品質和能力建立起一種分等級的人際關系結構,而這一人際關系結構是企業發展的基礎。以企業家為中心,企業內部、企業間以及企業的其他利益相關主體之間形成了非契約型長期合作博弈關系。企業家個人及其控股的家族承擔著企業興衰的主要責任。也就是說,微型企業融資的基礎是企業家個人及其家族的信用。小微企業與所有者個人的緊密聯系,從而也使企業家個人和家族承擔了企業風險和隱性成本。當小微企業因擴大生產規模或追求技術進步而需要進行外源融資時,企業家個人及其家族的個人因素就成為資金提供者最看重的因素。
(二)小微企業的所有者與經營者基本上合二為一,大多數小微企業具有家族性特征,管理的人格化現象突出必然帶來的融資需求更加人格化。個人因素,包括所有者的目標函數、風險回避度、失敗容忍度、避稅考慮、控制權考慮以及知識水平等,都導致企業融資方式的因人而異,因人制宜。從制度需求來看,一方面由于長期以來我國的社會信用受到極大的破壞,人們彼此間的信任度減低,缺乏經濟合作的基礎,選擇以人緣、地緣、血緣為基礎的合作方式遠比建立在社會信用基礎上的現代公司制要可靠得多;另一方面,受我國的家族文化的影響,人們在選擇合作對象時,首選對象往往是最親密的人,包括以血緣、親緣、姻緣關系和以地緣、學緣、友緣關系為基礎的、以長期固定規范為紐帶建立的關系人。
(三)小微企業活動更多依靠某種社會機制,如社會公認的倫理、道德、宗族規制等非正式制度的制約和規范。從外部來看,由于地理接近性和產業專業化的特性,人們以各種各樣的聯系來傳遞商業信息和市場信息,各個小微企業之間往往有共同的熟人、共同的交易網絡和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互利、雙贏,共同做強、做大是主要思維理念。通過彼此的長期博弈,大家就會對彼此的交往,有一種穩定的預期,一個互利的“合作解”成為人們的合理選擇在這里,重復博弈中懲罰的可信度是維持合作博弈的關鍵。一旦行為主體背信棄義, 將會受到社會排斥、聲譽喪失等嚴厲的非正式制裁。在企業內部,企業主及其核心層之間、管理層與員工之間以及員工與員工之間,非正式制度表現為企業內部人之間的互相幫助和平等關系。
三、小微企業融資的適用性
關于非正規金融的內涵和外延,目前理論界尚無一致公認的界定。總體上有兩種大致的劃分:一種是放在金融機構的功能性特征上,如規模大小、勞動密集程度等;另一種是從法律特征和金融監管上劃分。而非正規金融的以下共同特征使其對微型企業的融資需求具有天然的契合性。
一是在克服金融活動的信息不對稱和解決金融脆弱性方面有著正規金融不可比擬的優勢。根據參閱的文獻資料,可以發現,非正規金融往往發生在一個相互都很熟悉的社區中,每種形式的非正規金融都有自己特定的獲取信息的方式和實施機制,并且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依靠資金供求雙方的人緣、地緣關系獲取關于借方的信息特征,這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信貸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難題。二是和正規金融中的關系貸款和人情貸款相比,非正規金融具有靈活方便、手續簡便、快捷,預算約束硬化,借貸雙方信息對稱,契約成本低,服務態度好等特征,因此其貸款回收率較高。由于借款者和貸款者之間因長期和多次交易而建立起的相互信任和合作關系,不僅在抑制契約雙方的道德風險方面具有效率,而且違規者還會因遭到社區排斥和輿論譴責而付出高昂代價。社區的約束力越強,成員之間合約的履行率就越高,并且借款者更重視償還非正規金融貸款,以便與其保持長期穩定的借貸關系。三是作為一種最重要的社會資本, 企業和個人之間、企業和企業之間的融資關系促進了相互間的信任和依賴,使融資者和被融資者結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利益共同體。當資金的提供者限于關系人、內部人的圈子里時,資金提供者更看重企業的長期收益,不會因企業一時的失敗而做出追討債務、撤出資金等對企業不利的事情,甚至他們會盡自己所能進一步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如當企業產生經營風險時,內部人和關系人會盡力封閉企業的風險信息,防止風險的擴散,企業也許會因此而獲得新的生機。提供這些幫助并不是基于即時的回報,而是出于對未來長期合作、互助獲得更多經濟利益的一種理性考慮。從股權融資的形式來看,資金提供者并不會對控制權提出多大要求。因此,非正規金融不僅有助于解決微型企業克服融資的供給約束,同時也克服了微型企業的融資需求約束。
參考文獻:
[1]姜旭朝,丁昌鋒.民間金融理論分析:范疇、比較與制度變遷[J].金融研究,2004,(8).
[2]林毅夫,李永軍.中小金融機構發展與小微企業融資[J].經濟研究,2001,(1).
[3]羅丹陽,殷興山.民營小微企業非正規融資研究[J].金融研究,2006,(4).
[4]張杰.民營經濟的金融困境與融資次序[J].經濟研究,2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