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摘 要:在國內外采礦業中,斷裂構造始終是影響采礦業發展的大問題,因此在煤礦開采前,查明采區的構造規律及其形態分布尤為重要。本文根據三維地震資料所解釋的地質成果,對勘探區的斷裂構造規律進行研究。根據本勘探區的構造規律結合地質資料,研究勘探區斷裂構造對主要煤層影響。
關鍵詞:三維地震;斷裂構造;沉積環境
本區屬內蒙古高原,海拔標高在980m~1040m,相對高差
60m,屬草原、草原沙丘過渡帶和風成沙丘區,且全區絕大部分為沙丘所覆蓋,是干燥炎熱氣候條件下典型的風成作用的產物,表層主要由第四系風成沙及上第三系粘土組成,風成沙丘較厚且風成沙丘多呈蜂窩狀或條帶狀分布。由于勘探區干旱缺雨及地表組成物質粗疏,地表徑流很不發育。
區內的巖性、巖相和構造比較復雜,海相、陸相、海陸交互相均有不同程度的發育[1]。勘探區大地構造位于內蒙古中部地槽褶皺系,西烏珠穆沁旗晚華力西地槽褶皺帶,賀根山復背斜南翼的一部分,中新生代為二連坳陷(盆地群)東段。出露的地層有中元古界溫都爾廟群;下古生界泥盆系中統;上古生界石炭系上統、二疊系;中生界侏羅系中下統、白堊系下統;第三系上新統及第四系全新統等。
一、勘探區斷裂構造發育規律
根據三維地震勘探地質成果,本區構造復雜,且具有獨特的斷裂構造規律。斷層走向以NE向為主,西部斷層傾向為SE,東部傾向為NW,構成了勘探區特殊的構造體系(如圖1)。勘探區西部面積約占勘探區面積的2/5,而全區大于30m的斷層,西部就存在2/3,其中大于100m的斷層全部存在于西部,構造較為復雜;勘探區東部面積約占勘探區面積的3/5,而大于30m的斷層,僅存在1/3,構造相對簡單。由于受煤系地層下部巖漿巖侵入,造成地層拱起對煤系地層擠壓的影響,勘探區中西部
5#煤層及其下部地層破碎較為嚴重;由于該區段處于兩組傾向相向斷層的末端,在兩種張力的相互作用下,造成該區段大、中、小斷層和破碎帶均較發育,因此該區段也是本區構造最復雜的區段。在勘探區東部向斜部位,因物質來源豐富,沉積速度沿向斜兩翼向核部均勻變化,致使煤層呈發散形式,逐漸變厚。
二、勘探區斷裂構造分類及對煤層沉積環境的影響
勘探區受中生代印支運動和燕山運動的影響,構造面貌被改變,形成了一系列北東方向的構造帶。燕山運動的褶皺和火山侵入活動最強烈時期發生于中侏羅世晚期,形成強烈擠壓褶皺,并伴有大規模的花崗巖侵入。晚侏羅世、早白堊世開始進入以裂陷作用為主的階段,沿著以北北東方向為主導的斷裂系統發生張裂,導致大規模火山巖漿噴發,大規模巖漿噴發使地殼表層脆化,構成勘探區煤層沉積的基底。其后沉積了數千米以陸相碎屑巖為主的含煤巖系。華力西晚期,受張應力的作用,含煤巖層形成一系列的階梯狀斷層構造。燕山期以下降作用為主要表現形式,喜山期則以幅度不大的隆起運動為特征。
根據勘探區不同時期構造運動的特征,按形成時間可將斷裂構造分為:成煤前期基底斷裂[2](如圖2)、成煤期同生沉積斷裂(如圖3)、成煤后期斷裂(如圖2)。
成煤前期的基底斷裂對煤層的沉積影響較小,只有較大斷距的斷層,對成煤早期有所影響(如圖2)。成煤期同生沉積斷裂對煤層的沉積環境影響較大,部分斷距較大的斷層起到控制煤層沉積厚度的作用,如圖3斷層DF05上盤煤層的厚度較下盤變薄,說明斷層上盤的沉積速度比下盤的沉積速度慢。成煤后期斷裂在本區較為常見,對勘探區煤層的沉積環境無影響,僅改變煤層的平面分布和底板起伏形態,對煤礦開采的影響較大。
三、結論
本文通過對某勘探區三維地震勘探成果的分析研究,總結了某區斷裂構造的發育規律和分布形態,并根據不同時期的斷裂構造對成煤環境影響因素分析,解釋了成煤期同生沉積斷裂對煤層厚度變化的影響。勘探區斷裂構造規律的研究,
起到了有點到面地研究區域斷裂構造的發育及分布規律的作用。這些規律后可以更好的指導采礦企業勘探及順利采礦。
參考文獻:
[1] 內蒙古自治區地質礦產局 內蒙古區域地質志 地質出版社
[2] 陶昆等 煤礦地質 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徐州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