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勝
摘 要:俄國著名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音樂的魔力,足以使一個人對未能感覺的事有所感覺,對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事變為可能。”正是音樂的這一特殊魔力,使其成為歷史教學的有效資源。現代化教育技術的發展,為音樂與歷史學科的深入融合創造了條件。實踐表明,讓音樂走進初中歷史課堂,有助于實施情感教育,創新教學模式。
關鍵詞:課堂教學;情感教育;教學模式
一、音樂有助于實施歷史情感教育
以初中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章節教學為例,選用我國著名鋼琴協奏曲《黃河》中的第三樂章《黃河憤》為背景音樂,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清脆的竹笛聲響起,奏出民族風格的主題;隨后,鋼琴聲漸變深沉壓抑,和弦與銅管樂的阻塞音越發明顯,表現了日寇對祖國河山的踐踏,人民在水深火熱之中遭受深重苦難,在背景音樂的渲染之下,學生如同回到了當時的中國大地,每個學生臉上都表現出悲痛的表情,苦難音調進行之中,同時醞釀著反抗的情緒,隨著音樂情緒的不斷高漲,獨奏鋼琴奏出了象征民族悲憤的雄偉音調,學生胸膛之中也隨之燃燒著斗爭的熊熊火焰;再配上屏幕投影中顯示的一張張日本侵略者屠殺中國民眾、蹂躪我大好河山的歷史照片,此情此景,教師無需任何語言,音樂已經把每個學生的思緒拉到了那段艱苦的歲月,潤物細無聲中實現了愛國主義歷史教育。
二、音樂有助于創新歷史教學模式
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生動活潑而富有感染力,深受中學生喜愛;歷史學科相對枯燥乏味,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熱情不高、學習效率低下。二者的融合為歷史教學帶來新啟示,利用學生熱愛音樂的特點,引導學生從歌曲中捕捉歷史信息,有利于調節教學氛圍,轉變教學形式。通過開展“我愛記歌詞,歌詞之中找歷史”的探究活動,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十送紅軍》中分析長征的起因、過程、結果、意義,《松花江上》回顧了“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及其影響,《東方紅》《五星紅旗》《春天的故事》等歌曲反映了新時期的社會現狀……通過這一次活動,學生形成了“時時有歷史、處處有歷史”的意識,教學效果顯著。
音樂是人類特有的藝術形式,深刻反映著當時當地的社會風貌,具有極強的時代烙印。就其本質而言,音樂源于歷史,高于歷史,與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將音樂引入歷史教學,充分發揮它的輔助作用,有助于打開歷史教學的新局面,用音樂譜就歷史的新篇章。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