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海英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那什么樣的課堂能讓孩子們感興趣,以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激發興趣
語文教學本質上是學生的語言實踐活動,因此,在教育原則上,應該貫徹“以讀為本”、學生群體參與語言實踐的原則。努力做到積極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這篇課文時,我找來世界地圖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地圖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地圖、了解世界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們想問些什么呢?你還想說些什么?”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為樂”。
二、生活的語文課堂,讓教學聯系實際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于生活,課堂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理應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教學貼近生活、聯系實際。這樣,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
在教學中,我們應做到以下幾點:1.訪一訪,觀察生活。2.演一演,再現生活。如:《快樂的節日》的旋律響起,學生一邊表演一邊齊聲歡唱。從學生優美的動作、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們心中感受的已不只是黑白的文字,而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世界。3.學一學,體驗生活。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應該去親自嘗一嘗。”同樣,對課文的感悟也是如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教育情境,把課文所描繪的客觀情景和現象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身臨其境,再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去體驗、去感悟,加深感受4、創意設計,想象生活,生活本身就是課堂。
三、開放的語文課堂,啟發式教學
葉圣陶先生說:“教師當然需要,而尤其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步處求得之。”所以,要堅決廢除“滿堂灌”提倡啟發式。但啟發式并非簡單的提問式,要設疑、激疑,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讓學生產生認識的沖突,經過緊張的思維活動,沖破層層難關,真有所得,并獲得成功的喜悅。
在《春雨的色彩》一文中,我設計這樣一個問題:要求學生說一說,寫一寫“春雨到底還有哪些色彩呢?”于是,我就說:“春雨是大自然中最美麗的顏色,你們每天清晨背著書包,迎著朝陽,面頰上的微笑,陽光在你們的臉上能綻放出更絢爛的笑容,那應該是金色的吧!”緊接著學生的話題打開了,有的說“春雨的顏色是雪白的,它落在梨樹上、杏樹上,梨花、杏花都白了”“……”學生再次仿寫、訪說就會了,這樣不僅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更培養了學生的語文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而“創設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課堂”離不開有效的交流。所謂課堂交流,是指課堂中教學信息傳遞與反饋的行為過程,它包括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交流,也是認知、情感、智能等方面的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根據教學重點,安排學生有組織的進行討論,并請有關同學匯報學習情況,在群體交流中達到釋難、解疑、明理的目的。
四、感悟的語文課堂,情感的升華
《鳥的天堂》描寫的是一棵“大榕樹”。如何讓學生去體驗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情感呢?通過圖片、錄像資料展示美麗榕樹,而后引導學生把自己美麗的家鄉介紹給大家。孩子們充滿著自豪感,飽含著對家鄉無比的熱愛之情贊美著……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另外,將《安徒生童話》《唐詩三百首》《格林童話》等書籍推薦給他們閱讀,使其領悟書中的精妙所在!總之,教師要做一個愛的牧羊人,把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力求每一節語文課都能陪伴孩子們度過一段幸福快樂的時光,讓孩子們在輕松、愉快中學到知識,塑造人格,提高語文素養養。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