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靜
摘 要:在男尊女卑的中國古代社會,男性作家以自身的審美標準和價值取向來塑造女性形象。本文在傳統貌美、德美兩類女性形象的基礎上增加以男性自身為“鏡子”的類男性化美女形象。這些古代美女形象的塑造一方面是為滿足當時男性生理和精神欲望,另一方面更是男性自我意識膨脹后的復制品。總的來說,男性立場貫穿著整個古代美女形象的塑造。
關鍵詞:古代文學;美女形象;男性立場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7-0-01
《孟子》有云“食色,性也”,這里將美色與食物對等,共有生理欲望的本性特質,視女性為滿足男性生理欲求的對象[1]。大多數美女形象的塑造是男性欲望的外在表現,即在文學作品上的表現。縱觀古代文學長河,為滿足男子的“色欲”需求,凡是涉及女子形象的作品,或褒或貶,大多直接對其進行外貌描寫,而這些美女形象中充斥著男性立場和男性話語權。以外貌為基礎,古代美女形象大致分為三個類型:貌美、德美、類男性化的“英雄美”。
一、貌美
古代男性為滿足自身的感官需求,塑造了諸多美若天仙的女子形象,這些女性從頭到腳都完美無瑕。然而這無疑是男性意向的產物,他們通過文學作品來塑造現實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完美女子形象,將其淪為滿足男性性心理的藝術工具[2]。
《孔雀東南飛》中女主人劉蘭芝:“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精妙世無雙”。文中將劉蘭芝的朱唇、細指、穿戴、動作等都進行了細致刻畫,這種外在美往往給人帶來感官上的愉悅和心靈上的享受,符合人的愛美之心,更符合男性對女色的渴望,折射出男性對女性生理上的需求。無獨有偶,曹植在《洛神賦》里寫道,“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作者不再只滿足于刻畫讀者能夠直觀感受到的外貌美,卻能將洛水之神的容貌身姿塑造得楚楚動人,富于極大的想象力。這不僅滿足男權社會下男性對女性的意識層面的審美需求,更將“洛神”這位女子作為寄托,站在男性立場表達內心情感。
二、德美
德行的規定是男性在精神上對女性思想進行的限制,使得女子不止身體,心理也依附于男性,從根本上闡釋了男性立場的堅定性。《儀禮》提出了“夫者妻之天也”的理論和“婦人不二斬”的主張。“三從四德”“從一而終”等規范就相繼建立起來,將女性牢牢禁錮于男性編制的籠子里。女性屈從于男性之下,彰顯出男性在家中的絕對領導權力。
《女范捷錄·孝行篇》有云“夫孝者百行之源,而猶為女德之首。”《儒林外史》中王玉輝相信殉夫“是青史上留名的事”,在女兒丈夫死后,鼓勵女兒絕食自戕,結果王三姑娘被活活餓死,男性立場在這里表現得淋漓盡致。《白虎通·嫁娶》云:“婦者,服也。服于家事,事人者也。” 女子出嫁后,便從以前的服從父親改為服從自己的丈夫,此外,還要孝敬公婆、善待叔姑、勤勞持家,必要時候要勇于自我犧牲。馮夢龍在《醒世恒言·陳多壽生死夫妻》中寫道,朱家女兒多福在面對病得“三分像人,七分像鬼”的未婚夫多壽時,不離不棄。嫁進陳家后,“著意殷勤,盡心伏侍”,丈夫身上“血臭膿腥”,卻無半點嫌棄,反而“勤勤煮洗”,堪稱賢妻的典范。此外,竇娥守身、趙五娘吃糠、彩鳳出家,這些女子的丈夫死的死,走的走,而她們在古代男權社會里始終溫順屈從,缺乏反抗意識,生理上心理上都絕對依附于男性。班昭《女誡》寫道“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文”,可見男女在“性”的天平上傾斜之重。
三、類男性化的“英雄美”
如前文所述,女子美色和德行滿足男性作家生理和精神上的需求。除此之外,許多男性為得到心理上的慰藉,在自我意識嚴重膨脹后,塑造出一部分以自身為“鏡子”的類男性化的英雄美女形象。這類女性形象是男人的“復制品”,其女性特質被淹沒在男性自我意識中,是按照男性標準創造出來的畸形美女形象。
《水滸傳》中塑造的女英雄孫二娘、顧大嫂則是類男性化美女形象的典型例子,下面以孫二娘為例來分析。她們武功高強、俠肝義膽,但卻絲毫沒有傳統女性溫婉賢淑的性格特征。在這里我們說她們“美”,實則精神上的褒義。“夜叉”和“大蟲”這樣的稱呼對于女性角色來說,顯然忽視了女性特征,將其明顯男性化了。書中云“母夜叉孟州道賣人肉”,她以“賣人肉”為生,不免讓人膽寒。“頭上黃烘烘的插著一頭釵環,鬢邊插著野花”。打扮怪異,庸俗不堪,且神態是“眉露殺氣,眼露兇光”,哪里有一絲傳統女性的特質?其他類男性化的英雄美女形象還有穆桂英,花木蘭等。“男以強為貴,女以弱為美,”當男性不再塑造嬌滴滴的弱女子形象并讓人產生憐愛之情時,便以自我為“鏡子”,勾勒出忽略女性特點的畸形美女形象,這些女性形象是男性自我意識膨脹后為自己吟唱的頌歌,是男尊女卑的社會中的可憐產物。
尼采說,男性為自己創造了女性的形象,而女性則模仿這個形象創造了自己[3]。在男權控制話語的中國古代社會也像尼采所述,男性站在自身立場上,為滿足自己或生理或心理上的需求創造了美女形象。在這樣的社會里,多數女性為得到男性的認可和贊揚,按照封建倫理綱常嚴格在德行上要求自己,壓制自身生理和心理的需求。在提倡男女平等的當今民主社會,女性有著與男性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可以不再做男人的依附,創造出立體的獨立的女性形象。
參考文獻:
[1]錢民輝、田玉榮.中國女性行為的文化釋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9
[2]周曉琳.劉玉平.中國古代文學——女性形象新論[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7
[3]李婧.男性建構下的女性形象——論佩德羅·阿爾莫多瓦電影的女性表達[J].東方藝術.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