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欣欣
摘 要:餐桌文化由很多方面組成,例如:餐具,餐桌禮儀,座次安排等。在中外交流中,餐桌文化是不可忽視的,餐桌上的一舉一動表現的是一個國家的禮節與文明。所以餐桌文化在整個文化體系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從餐桌文化角度出發,來分析中西餐桌文化差異,目的是從中取其精華,來豐富我們的文化的同時,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從而使我們的生活更加的豐富美麗。
關鍵詞:飲食;禮儀;差異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17--01
電影《傲慢與偏見》使我們感受到了西方的感人的愛情故事,也展現了中西文化的差異,而其中餐桌禮儀方面讓我們看到了在中西方在這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在這部電影中有很多他們就餐的場景,例如女主人公家庭聚餐。隨著時代的發展,飲食文化變得多元化。在現代,越來越多的人吃西餐,吃“肯德基”,這時人們意識到中西餐文化是不同的,如:吃西餐時大家會覺得規矩很多,西餐原來是貴族食物,所以其禮儀是很繁瑣的。在中西餐文化不同之下,我們應細心去學習,去分析中西文化交流的同時,不妨潛心去分析其餐桌文化的差異,使得餐桌文化更加科學、合理。
餐具是人們進餐時的必備工具。而在中西的文化中,由于地域或所食食物的不同,人們的餐具也各不相同。筷子是中國主要的用餐工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的國粹。餐具的擺放體現了人們對餐具使用的禮儀。在中國宴會上,水杯放在菜上方,酒杯放在用上,而西餐中,叉子放在左側,刀具和匙子放在右側。西方講究用餐者需按上菜順序,由外向里來使用餐具;中國則是隨著上菜的順序,各自使用自己的餐具。在使用餐具時我們要遵守一定的禮儀,例如:不可以揮舞筷子,用餐時可以觀察到一個人的素質和素養。同樣在西方餐具的使用也是有規范的,例如西餐,以右手持刀,左手持叉,當中止用餐時,刀叉和刀匙放在盤中,而且叉齒要向上。不同的餐具是講究不同的禮儀的。
座位的順序是餐桌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中國人在進行座位安排時,講究許多原則,我們常常能感受到中國餐桌的禮儀時比較嚴格的。如家庭有客人拜訪,通常是由男士來陪客,男士先就餐,而女士后就餐。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西方很尊重婦女的地位。西方是按照女士優先、尊重婦女來作為宴會安排座位的標準。面對房門的座位為上座,即是最尊貴的位置。原則有二,其一是以主人為中心,以靠近主人者為上,依次排列。其二是男女主人是最重要的位置,通常是以右為上,即主人的右手是最主要的位置,離門最遠的,面對門的位置是上座,離門最近背對著門的位置是下座。而西方則不然,西方夫婦座位在同一邊,但不相連,這與中國的并坐不同。西方餐桌大多具有很大很長的特點,西方人喜歡交友,所以座次與中國不太一樣,他們以右手為尊、男女混坐,男主人右邊是第一女主賓,左手邊是第二女主賓。女主賓右側是第一男主賓,左側是第二男主賓,西方的分坐制是為了更好的交流,中國人喜歡扎堆,往往喜歡和關系好的、認識的人坐在一起搞小團體,而西方人則是把吃飯當成一個認識新朋友的機會,所以在就餐中規定男女分開坐,和認識的人也要分開坐。這體現的是對女性的尊重,中國長期的封建思想缺乏對女士的尊重,所以中國女性的座位在安排上也不顯著。
各國文化的不同,首先體現在飲食的不同,同時飲食也反映著不同國家的文化,中國作為一個蘊藏著獨特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國家,其飲食文化也是豐富而獨特。中國的飲食觀念重視“味”,而西方則是一種理性的飲食觀念。中國在品嘗菜時,常常用好吃或不好吃來形容,中國人對飲食還講究要色相、味道好吃,特別是食物的味道,可以說中國人是感性的思維,對飲食美追求的感性已經超過了理性。在西方人看來,食物是用來充饑的。而西方人對于食物的概念則是用來充饑的,相對中國而言,西方注意合理的飲食搭配所以西方人更健壯,肩膀寬,體格好。西方重視“營養”,中方看重“味道”,體現了西方對待飲食是個理性的思維。中國自古以來是禮儀之邦,在中國餐桌上筷子的使用禮儀是有嚴格要求的。例如:不要將筷子豎著插入食物上,這是代表祭奠逝去的人的意味。和人談話時,不要邊說話邊揮舞著筷子。應放下筷子,這是出于對客人的尊重和禮貌。 筷子上若有殘食物,不要去舔。這樣很讓人倒胃口。與中餐相比,西餐有所不同。用餐時,要注意切食物時,刀叉不要和盤子發出聲音。餐桌禮儀是各國不同飲食文化的結果,通過了解不同的禮儀來指引我們更加自如、得體地在餐桌上表現自己。
世界不同的地理環境、氣候環境、風土人情其歷史發展造就了世界各地不同的飲食文化,不同的餐桌文化。本文通過餐具、座位安排、餐桌食物、餐桌文化等方面入手,分析中西餐文化的差異,在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同時,以客觀、尊重、寬容的態度看待西方文化,以便我們在涉外或外交晚宴上舉止得體、自如地表現出良好的風范。可以說中餐和西餐的主要差異是感性與理性的差異。雖然中西在餐桌文化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差異,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和世界的不斷交流,這種差異也變得模糊了,中西餐桌文化的互相影響,互相交融,使二者之間更趨于科學與完善。
參考文獻:
[1] 王仁湘.肖瀟.圖說中國文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9
[2] 趙紅群.世界飲食文化.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
[3] 楊中碧 .禮儀與文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4] 呂叔湘.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5] 段潔.陳謙.禮儀與口才.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