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桂琴
[摘 要]課堂作業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具有鞏固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思維、培養能力的功能,也是檢測教學效果的基本手段。小學數學作業設計應該體現“三維性”,要關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三維一體,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數學作業的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作業;三維性;設計;策略
一、設計基礎性與針對性的作業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的發展離不開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同時,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有利于其他目標的實現為前提。”在三維目標中,“知識與技能”目標是基礎,因此,在設計作業時,首先應該突出基礎性與針對性,把“雙基”目標落到實處。
1.設計基礎性的作業。“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是新課程倡導的基本理念。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要設計基礎性的作業,幫助學生對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理解與把握。這樣,學生才能在作業的過程中進一步完善數學知識結構。
2.設計有針對性的作業。小學生處于形象思維時期,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比較差,因此,他們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表現出“學得快,掌握得慢”的現象。也就是教師經常在教學中碰到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對所學的數學知識表面上看都已經掌握了,但是,一到考試,他們卻忘記了,這就是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一知半解”現象。針對學生的這一種現象,在設計作業時,教師應該突出針對性,通過針對性的作業幫助學生鞏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
二、設計操作性與探究性的作業
過程性目標是“雙基”目標實現的途徑,對“雙基”目標的形成具有很強的支撐作用。《數學課程標準》特別強調數學課堂上學生的操作學習與探究學習,以此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因此,數學作業設計也應該體現操作性與探究性,讓學生經歷“過程”目標,這樣,才能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與探究過程。
1.設計操作性作業。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經過動手操作獲取的知識比聽到、看到獲取的知識效率要高得多。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給學習設計操作性的作業。如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一課時,筆者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操作題:用12個邊長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擺長方形,能夠擺出多少種不同的長方形。它們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面積分別是多少?這樣的操作練習,能夠讓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進一步建立長方形面積的概念,并能夠讓學生經歷探索長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
2.設計探究性練習。小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是一個主動構建的過程,是舊知識不斷同化新知識的過程。因此,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讓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經歷探究的過程,這樣就能夠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設計趣味性與生活性作業
教師要善于根據學習內容給學生設計具有趣味性與生活性的練習,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情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1.設計趣味性的作業。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要根據小學生好玩、好動的特點,通過一些符合兒童興趣的習題或游戲化的作業,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妙趣。如在教學“10以內的加法”一課時,筆者準備了兩組卡片,第一組寫著“1~10”,第二組寫著“1~20”,然后把這兩組卡片分別分給20名同學。先讓其中拿著 “1~10”的兩名同學把卡片呈現給拿著“11~20”的同學看,他們算出答案,與之相應的同學舉出自己的牌子。這樣反復練習能夠讓學生在游戲中有效地鞏固“10以內的加法”的口算。
2.設計生活性的作業。新課程特別強調數學與生活的聯系,讓數學教學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在小學數學作業設計中要突出生活性,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
總之,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數學課程標準》和《浙江省小學數學教學建議》設計“三維性”的數學作業。在設計時,教師要靈活把握,合理運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數學作業的效度空間。
責任編輯 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