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芹
[摘 要]小學數學課堂經過了教學改革,課程改革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與傳統的學習方式相比,優化的學習方式更適合現在的教學環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鼓勵學生勇于探究和實踐,實踐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注重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讓學生具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學習方式;課堂;情境;分組
一、學生要有足夠的學習時間和空間
數學學習除了教師的教學時間,就是學生的學習時間,這部分時間是學生學習取得成效的關鍵,實踐能讓學生真正參與教學過程中,成為課堂的主人。而教師應該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組織學生主動學習,引導學生學習實踐,數學教學中的一切行為都要以學生為核心,圍繞著學生開展各種教學和學習活動。特別是小學生,年齡小,活潑,且有著較強的好奇心,學生真正體驗了學習的過程,才能真正了解和體會生活,并且在學習過程有了探索和創造精神,更有助于學生的發展。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留給學生更多的學習時間,豐富課堂內容和課后活動設計,引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宰者,使得數學課堂充滿活力。學生在這個平臺上可以展示自我,體驗創造的過程,享受創造的愉悅。例如:教師可以開展“小鬼當家”活動,鼓勵學生在課后與家長溝通,負責家里一日的采買花費,以賬目的形式記錄家庭一天的消費種類、重量、單價、總額等明確統計。其后,教師在課堂上對同學們的記錄根據活動要求進行評選,選出最優“小當家”并給予表揚。此類活動能夠“寓教于樂”,拓展學生課后對數學知識實用化的實踐探索。
二、在課堂上以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問題情境是為了培養學生的高昂情緒,激發出學生的求知欲望。在數學課堂上創設問題情境,是為了培養學生用理性來考慮問題,激發出學生的情感智力,以更多的熱情投入到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小學生的興趣廣泛,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可以結合聲音、圖像等教學手段,增加課堂的趣味性,這些豐富的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創新意識。特別是在教材中,全新的數學教材就是設置了問題情境,生活中常見的數學問題被藝術化的情境再現了。例如:結合學校開展的“小鬼當家”活動,教師問學生:“同學們,你們昨晚都吃了什么呀?”在千奇百怪的回答中,教師可以選定某一常見食物作為范例。“好的,同學們,我們舉例某某同學家昨天買了20個西紅柿,花了10塊錢,哪位同學能算出,一個西紅柿要多少錢呢?”諸如此類的生活化情景,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趣味性。
三、通過分組學習鼓勵學生探究各種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應該讓學生親自動手,自覺主動地探索問題。教師設計一些生活中的數學活動,引導學生在探究、實踐的過程中更快地學習數學知識,可以通過學生小組合作交流的重要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活動中來,鼓勵學生大膽假設、試探,各自思考,相互探討,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而且在合作過程,學生會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交流經驗,與同學分享自己的想法,傾聽其他同學的不同解釋,有利于激發出靈感,使學生真正發揮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例如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的人數不宜過多,應根據班級人數而定,4 ~5 人即可,而且每組成員的背景應該融合起來,可以有優生,也要有學習困難的學生,既有善于動腦的,也有善于動手操作的。每個小組都要有組長,且分工明確,并且每個組員都應該有當組長的機會,分工應該經常輪換。組員之間共同探討的問題以及組員的建立,也要由各組的記錄員將研究結果記錄下來。小組學習使得同學之間相互了解、相互合作,不斷提升學生的認知能力。
總之,學生的學習方式與課堂教學效果有著直接聯系,優化學習方式,有利于課堂實踐。良好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做到課后自主探究學習,課堂教師解惑,生活化的興趣學習方式的優勢在教學中充分得到體現,這種課堂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創造能力以及勇于實踐的習慣,提高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責任編輯 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