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瑩
【摘要】教學中出現的非法學專業老師比法學專業學生更容易理解經濟法的獨特現象促使我思考經濟法教學的特點,發現經濟法教學案例的選擇需要從內容、形式、難易程度上具備通俗性、多樣性、案例多層次性等特點。
【關鍵詞】經濟法;案例教學;特點
我長期承擔法學專業《經濟法學》的教學任務,在實踐中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同一個課堂上,法學學生沒聽懂,反而是非法學專業的聽課老師聽懂了。在與學生的深入交流中,學生通常反映經濟法學與他們以前學過的民法、刑法等部門法很不一樣,課堂上經常會出現一些聽不懂的經濟學名詞,沒有案例,很難懂,而聽課的非法學專業老師卻反映說我的課堂信息量很大,很有興趣,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映促使我反思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
經過和學生及其他老師的交流,我認為出現這種獨特現象的原因在于經濟法學的特殊性和獨立學院學生學習能力的程度。經濟法是確認和規范政府干預經濟的行為規范,主要研究的是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進行宏觀調控和市場規制的行為,經濟政策性較強,進入我國法學教學領域的歷史不長,初步建成基本理論體系,流派眾多,觀點繁雜,對于缺少人生閱歷、社會知識的本科學生而言,經濟法學的進入門檻較其他傳統法學課程較高,并且由于內容較多涉及宏觀經濟領域的問題,學生們感到與自己的日常生活距離較遠,沒有感性認識,又沒有相應的經濟學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的積累,不如民法等關注微觀經濟領域的學科容易理解,于是就出現了非法學專業的老師比法學專業的學生容易理解經濟法的現象。
其實一直以來,各法學院校都反映,經濟法內容龐雜,理論性太強,與學生在此之前學習的一些部門法體系不一樣,學生不理解、不接受、不喜歡,甚至排斥、拒絕、厭惡。為了使學生能夠盡快了解經濟法學的特點,在教學中我注意使用案例解釋基本理論,但是學生仍然反映經濟法“難”,經過長期的摸索,我總結了經濟法教學案例選擇的“三多”特點,并運用于教學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學們反映經濟法容易理解了,沒那么難了。
1、案例內容多接地氣
經濟法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能充分理解國家干預經濟的必要性和法律規范國家行為的正當性,能深刻認識經濟自由、競爭公平的重要價值。金融危機的產生、發展和風險防范是體現經濟法宏觀調控、市場管制法律制度和核心價值的典型案例,但是對于多數本科生而言,金融危機太過遙遠,太“高大上”,我就選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感受到的,更接地氣的案例來進行理論闡釋,例如,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欄目曾經報道過的一個案例——蘭州牛肉面漲價,由于類似事件在各地都有出現,同學們不陌生,有感覺,比較容易引起大家的興趣和關注,通過這個案例的介紹,逐步分析蘭州牛肉面漲價的背景,使同學們理解了經濟法的邏輯起點——市場失靈,即政府為什么要干預經濟,而政府面對漲價采取的控制方法,使同學們能夠理解政府在干預經濟的過程中能夠做什么,應該怎么做才能更符合市場規律,即政府干預的合法性、合理性的邊界,這些經濟法學的基本理論問題是同學們理解具體制度的基礎,同時也是讓同學們最難以轉換觀念理解的抽象理論,但是案例的平實降低了理解的難度,拉近了同學們與經濟法的距離,不會使他們覺得經濟法離他們的生活很遙遠。
2、案例形式多樣性
曾有學生對我提出經濟法教學中案例過少的意見,我起初覺得很奇怪,明明我很注意案例教學法的運用,為什么學生還會有這樣的感覺呢?原來,在很多獨立學院法學專業學生的概念中認為司法案例才是案例,而我在課堂上談到諸如4萬億調控、家電下鄉、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等等現象的時候,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也是“案例”,經濟法學的特點決定了案例分析和民法等部門法不同,不僅僅局限于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中的司法案例范疇,只要是能夠體現經濟法理論和制度的事件、現象或者爭議都應是“案例”的形式,所以在教學中我一方面矯正同學們關于“案例”性質的認識,另一方面也會在介紹這些具有經濟法特色的案例時特別提示以引起同學們的注意,逐漸幫助他們發現身邊的經濟法現象。
3、案例難易多層次性
獨立學院法學專業的學生有個特點比較突出,就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差異比較大,學習目的也各有不同,有的同學的目標是通過司法考試,有的是想考研,經濟法作為法學專業14門核心課程之一,既是同學們考研的熱點專業之一,也是司法考試中占比不小的一個法律部門,作為老師,在教學中需要兼顧不同同學的需求,因此,在選擇教學案例時,我會根據司法考試和考研的特點,選擇難易不同的案例,各自側重理論性和實踐性,盡可能的滿足不同同學的需求。
案例教學不是讓教師減少對法律基本知識的講授,而是要求教師能將法律基本知識濃縮于案例之中,更不是降低教師授課的理論水平,而是要求教師能將法學理論寓于案例之中,引導學生通過案例分析發現理論問題,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的融會貫通。經濟法“不好講,也講不好”的深層次原因其實是經濟法研究的不足,與民法等其他傳統部門法研究相比,經濟法研究起步較晚,發展較慢,觀點分歧仍然較大,理論共識有待凝練,這就要求經濟法學教師苦練內功,將科研與教學結合起來,能夠深入淺出的向學生進行理論闡釋,使其迅速了解經濟法學科的特點,理解經濟法抽象的基本理論,以此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譚正航:《〈經濟法學〉研究性教學與學習互動機制構建論》,載《民族論壇》2012年第12期,第63-66頁。
[2]谷昕:《案例教學法在經濟法教學中的應用》,載《經濟與法》2011年第2期,第32-33頁。
[3]李文琪:《多重思維培養目標下的經濟法學課程教學》,載《新課程研究》2013年第11期,第66-70頁。
[4]田春苗:《高校經濟法學課程中案例教學法的運用》,載《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年第6期,第119-120頁。
[5]鄭軼:《經濟法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載《中國外資》2011年第1期,第200-201頁。
[6]韋冉:《經濟法課程案例教學探析》,載《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第70-7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