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書國
摘 要: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小學數學教學是一種藝術,教師要不斷研究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方法。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數學回歸生活,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性活動。
關鍵詞:農村小學數學 教學方法 做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c)-0095-01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原來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教師出題、學生做”這種傳統教學模式已經嚴重阻礙了現代教育的發展,無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小學數學教學是一種藝術,雖有一般規律可循,但無一成不變的教法,這就要求教師要有創新精神,要根據教學內容、班級實際不斷研究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下面我結合自己在農村小學任教的經歷,談談改進農村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幾點做法。
1 注重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知識的前提,有了興趣就有可能對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探索,就有可能獲得很大的成績。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是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的有效教學方法。成功地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可以用有趣的小游戲、猜謎語、笑話、故事等來創設情境。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孫悟空、豬八戒、龜、兔等動物創設情景,讓學生在輕松中學習數學。在學習四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這一堂課,我引用了一個故事:唐僧師徒去西天取經,一天,天氣炎熱,他們走得又累又渴,這時,路過一個桃園,看著紅彤彤的鮮桃,徒弟們的口水直流,看著他們的饞相,唐僧說:“想吃鮮桃嗎?”“想”徒弟們異口同聲的回答。“想吃,那容易,我先考考你們。”唐僧說:“把4個桃子平均分給2人,每人得幾個?”八戒哈哈大笑,說:“這簡單,2個!”唐僧接著說:“把2個桃子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得幾個?”悟空手快,馬上在地上寫了個‘1,“太容易了。”八戒驕傲地嘀咕著。唐僧笑笑,接著說:“那把1個桃子平均分給2人,每人得幾個?“半個,半個。”八戒大聲嚷著。唐僧不緊不慢地接著說:“這半個,用什么符號來表示呢?”八戒搔搔后腦勺,看看悟空、沙僧,不知該如何回答了。同學們,你們誰知道“半個”用什么符號表示呢……一個有趣的故事,扣開了學生靈感的大門,學生的求知欲望頓即萌發。
2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中,教師不要用自己的“講”占據課堂,要改變教學方法,讓學生多講、多思考、多練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逐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充分展示自己。如教學一年級數學上冊《分類》一課時,在學生學習了什么是分類的知識后,我有意識地放手讓學生主動實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將20支不同顏色、不同長短、帶有或者不帶有橡皮頭的鉛筆打亂放在一起,讓學生去分類,看誰分得合理。同學們爭先恐后搶著去分類:有按顏色分類的;有按長短分類的;有按帶有或者不帶有橡皮頭分類的;也有胡亂分的。然后請學生說出這樣分的理由,對講不清理由的學生予以指導,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自主學習、主動實踐,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 讓數學回歸生活,讓“生活”走進課堂
我們的數學教學不能遠離生活,不能脫離現實。教師在教學中盡量做到能在實際情境中融入數學知識,用學生熟知的生活例子替代課本例題。教學一年級上冊《連減、加減混合》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請昨天練習冊得“優”的6名女生到講臺上站成一排,每人發一朵小紅花,又請練習冊得“優”的5名男生到講臺上站在第二排,每人發一面小紅旗,并讓全班同學鼓掌向他們表示祝賀。然后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還有多少名同學的練習冊沒有得“優”嗎?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說說你的想法嗎?你認為應該怎樣計算?這個內容實際上就是本節課所要學習的例題,只是我把它換成了學生熟悉的情境。同學們很快的找到兩種解法:用全班總人數減去領獎的女生人數,再減去領獎的男生人數。通過這個活動,使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了連減的意義,牢固掌握了連減的計算方法,同時表揚了作業優秀的同學,激勵了其他同學向他們學習,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
4 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數學知識變抽象為具體
有些數學知識利用常規教學手段不能得到很好的解決,限制了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培養。利用多媒體進行課堂演示,通過精心設計的動畫、插圖和音頻等,可以使抽象深奧的知識以簡單明了、直觀的形式出現,縮短了客觀事物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更好地幫助學生思考知識間的聯系,促進新的認知結構的形成。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平面圖形的認識》一課時,為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環節:圖形爺爺今天帶著他的孩子們到我們的課堂和同學們做朋友,你們想知道他們叫什么名字嗎?多媒體呈現各種顏色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手拉手向同學們走來,孩子們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到問題上,通過對圖形的認識,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
5 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性活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讓學生廣泛地參與實踐活動,把書本知識同生產、生活實踐結合起來,通過實踐活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六年級下冊在計算不規則小石塊的體積時可采用如下方法:(1)準備一個能放進小石塊的長方體或正方體量杯,加入水,記錄水深( )厘米。(2)把小石塊用線吊起來輕輕沉入水中,記錄此時的水深( )厘米。(3)計算前后水深的差( )厘米。(4)觀察發現小石塊的體積就是小石塊沉入水中后水面上升的那一段的體積,進而計算出小石塊的體積是( )立方厘米。通過該活動,不僅鞏固了求長(正)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而且掌握了計算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總之,數學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積累的過程。教師不要只看到學生身上的問題,要多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只有不斷的改進教學方法,才能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鄧素芬.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創新教育[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9(2):3.
[2] 楊翠俠.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之我見[J].學周刊,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