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杰
摘要: 探討初中物理課堂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措施。本文第一部分為前言;第二部分為探討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存在的關鍵性問題;第三部分將針對出現的問題提出應對的辦法;第四部分為結論。
關鍵詞:初中物理 課堂教學 問題 措施
初中物理課堂教學是對以后物理學習的一種鋪墊,也是提升學生素質的一類教學活動。新時代的老師應摒棄以往老舊的教學模式,運用先進的、科學的、合理的教學模式來上好物理課。學生在上物理課時的接受程度,一直以來都影響著初中物理教學的質量,也是物理教育領域的研究重點。盡管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在新時期中,有了顯著的進展,但是因為時代和環境等元素的約束,還存在著一些“頑疾”。而頑疾一日不除,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效率就無法提升。
一、初中物理存在的痼疾
(一)硬性灌輸模式依然在使用
雖然新課標要求老師要注重素質教育的質量,不要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要求老師不得再對學生采取硬性灌輸的模式進行教學。但是實際上,新課改實施后,該類硬性灌輸模式并未銷聲匿跡,只是形式上起了變化;這是受到年代和環境的約束使然。因為中國的傳統的教育機制的改革并非朝夕之功,而且高考、中考等考試制度也沒有改變,這就導致一部分學校還是以考試為重。而老師在進行物理教學時也將提高物理科目成績放在首位,忽視了與學生間的課堂互動,采用硬性灌輸模式進行教學。
(二)重視理論,忽略實踐
物理是一類實踐性很強的科目,它來源于生活,而教材的講授只是傳授給學生理論。在此基礎上,學生還應將其運用于實踐。假如在課堂上忽視了教學的實踐,那么學生就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這樣的物理學習很難達到最初的目的。然而,因為受到應試教育模式、升學、學校資金分配等問題的左右,當前的物理教學實際上只停留在理論教學階段,而忽略了實踐。筆者以為,該類教學方法必須進行改良。不然會打擊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甚至使學生對物理學習產生厭煩情緒。
二、針對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存在問題的對策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要想摒棄應試教育模式,就需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老師在課堂上處于主導地位,而學生則處于主體地位。老師只有樹立了正確的教育觀念,才能正確引導學生,并為學生的學習目標的建立提供實質性的幫助。與此同時,學生有了學習目標后,才會清楚地明白自己要什么、怎么學。
(二)新課改應起到顛覆式作用
基礎教改是為了使教育時代化,并為社會提供全面的復合型人才,并全方位推動素質教育。新課程的培育模式應體現現代化,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際動手能力,而不應該是紙上談兵。應誘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使其具備良好的身體和心理承受能力,成為有夢想、有道德、有素質的新一代人才。例如: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在講授物體的沉浮條件以及應用一課時,應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與學生的實際情況訂立三維教學目標。三維也就是:(1)理論與技巧;(2)流程與辦法;(3)教學重難點分析,通過三維教學目標的制定,初中物理課堂的教學會顯得很有條理。
(三)把握好物理教學的度
老師在講授物理課時,應把握好度,切忌揠苗助長;開通不等于無節制的開放,對理論的把握和學習也顯得十分重要。老師要把握好物理教學的度,比如在講授杠桿原理時,不應引申得太遠,應重視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老師應成為引導學生學習的“領航人”,只有掌握好“舵”,才能帶領學生在物理的知識海洋中任意遨游。與此同時,老師在教學時還應由淺入深,引導學生攻克物理課中的重難點。
(四)增加實驗課
增加實驗課,就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其在操控中掌握課程的重難點。如此,學生既能領悟所學到的理論,并將理論運用于實踐,進而為素質教育奠定好基礎;又能通過實踐,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其創新思維,使學生愿學樂學。老師應深入貫徹素質教育,培養學生成為復合型的物理學科方面的人才,進而提升其綜合素質以及物理操作技能。
三、結束語
新課程標準要求老師應具備新觀念、新思維、新方法,它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一種顛覆,也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為苛刻的要求;它是一把雙刃劍,對教育工作者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初中物理教學也在改革過程中遭遇了一系列問題。唯有老師、學生和學校通力合作,不斷探索和進步,才能解決問題。顯而易見,物理教學也應結合學生和學科的特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此,才能在新課標的要求下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素質教育的目標。此外,老師應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鞏固學生的主體地位。
參考文獻:
[1] 孫宏志,解月光.信息技術應用有效性的評價指標體系研究——以初中物理課堂教學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2):31-36.
[2]劉萍.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提高實驗效果的研究[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3,31(11):19-20.
[3]蔣永亮.新課標下討論教學法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與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6):65.
[4]王艷.多樣化的問題設計在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實踐[J].中學物理(初中版),2013,31(1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