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利
摘 要: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也是優(yōu)化信息技術教學的有利手段。如何有效地進行課堂提問成了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課題。有效的提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學生的智能,有助于學生更有針對性的討論及合作。文章通過教學活動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對信息技術課堂如何提問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信息技術 教學 設問 提問藝術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c)-0137-01
常言道:學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問。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過:“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巧妙的提問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學生的智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師生情感的交流,優(yōu)化課堂教學。下面,筆者通過一些平常上課的典型案例,來談談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提問藝術。
1 巧妙設問,成功引入
成功的一節(jié)課,必須有一個好的開頭,在導入部分設問時,一定要避免大而空的問題。如某教師在上浙教版八年級上《牛刀小試—— 初識photoshop》時,先展示了一幅找茬游戲圖,本意是讓學生找出圖片當中不合理的部分(畫斜、鐘大且倒、狗扭曲),然后提出可以利用photoshop這個工具進行修改,從而引出本課課題即用photoshop軟件改變圖像大小、調(diào)整圖像的傾斜、扭曲。但是教師在備課時,沒有對問題進行精心設計,他在展示了這幅圖像后,問:“你們覺得這幅圖片怎么樣?”學生抓不住教師問題的重點,導致回答了出了“沙發(fā)很漂亮”、“房間很大”等風牛馬不相及的答案,致使教師遲遲不能引入本課課題。所以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jù)教學目標、教學內(nèi)容來要尋找教學的切入點,設計提問時,要抓住學生的思維和注意力,盡快通過學生所熟悉的內(nèi)容切入到新授中來。
案例1“你們認為哪張小報更美觀,為什么?”
教材浙攝版四年級下《畫龍點睛寫標題》
背景:學生已經(jīng)學會設置字體的格式,如顏色、字體、字號等,第一次接觸藝術字。
上課開始,教師首先展示兩張海報,唯一不同的是一張標題是普通字體,一張標題是用藝術字,然后提問學生:“你們認為哪張海報更美觀?”學生通過比較很容易得出用藝術字的海報更美觀,接下來筆者再問:“為什么?”,學生紛紛發(fā)表意見,有的說顏色漂亮,有的說形狀美觀,最后教師歸納:“藝術字具有美觀醒目、色彩豐富、樣式靈活、有藝術感等特點,所以很多時候會使用藝術字來制作標題。”,從而自然引入本科課題—— 給小報插入藝術字標題。
2 設問點撥,激發(fā)學生思維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jīng)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持續(xù)不斷的活動”。由此可見,有效提問對學生思維發(fā)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緊扣教材,針對學生的盲點,及時提出一個看是簡單卻又是突出教學重、難點的問題,是增強提問有效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使學習活動更有效。
案例2 “請大家觀察一下,這些藝術字的設置合適嗎?”
教材:浙攝版四年級下《畫龍點睛寫標題》。
背景:學生已經(jīng)成功在小報上插入了藝術字。
接下來,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幾個有典型問題的作品,提問:“請大家觀察一下,這些藝術字的設置合適嗎?”通過學生觀察得出:藝術字太大,跟正文字號不相符、擺放位置不合適、顏色與樣式與主題不符。由此引出如何修改藝術字大小、移動藝術字位置、修改藝術字的顏色與樣式的基本操作,從而有效突破了本課的重點。
3 設問思考,拓展學生思維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遠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币粋€構思巧妙的問題,能夠激活學生思維,啟發(fā)學生去自主探索,去自主發(fā)現(xiàn),從而完成知識的意義建構。
案例3 “同學們,你們覺得小兔子推車這幅圖里,還可加上哪些環(huán)境要素?”
教材:浙教版第八冊《初試鋒芒--認識flash》。
背景: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已經(jīng)完成了教師布置的基本任務,即利用了顏料桶工具、任意變形工具和選擇工具對教師給的半成品進行了顏色的填充、蘋果的縮放和移動等操作。
在學生完成上述任務后正不知干什么時,筆者進行了提問“同學們,你們覺得小兔子推車這幅圖里,還可以加上哪些環(huán)境要素?”“云朵、綠草地、小河、小鳥、太陽……”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思維瞬間被激發(fā)?!澳敲催@些環(huán)境要素分別可以用什么工具來實現(xiàn)呢?”接下來,學生就會主動使用工具欄上的不同工具,全身心地投入到繪制環(huán)境要素的任務中去,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4 設問評價,提高學生思維
信息技術學科與其他的學科不同,評價的時候以考察學生作品的形式為主,一個作品如何,這是客觀存在的,諸如“好”或“不好”、“漂亮”或“不漂亮”之類的提問,表面上營造了熱烈的氣氛,實質(zhì)上流于形式,華而不實,有損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在評價時不僅要讓學生知其然,更要學生知其所以然。所以教師在設問時,除了要問“怎么樣”更要問“為什么”。如浙攝版三下《制作宣傳海報》組織學生進行互評時,教師可以提問:“你覺得這幅作品好在哪里?”,從而引導學生從文字的大小、位置、顏色跟圖片的相符程度、內(nèi)容與主題的相符程度進行評價,同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別人作品的長處,再提出修改意見,這樣更有利于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曾說過:有經(jīng)驗的教師總是牢記著亞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傊?,課堂提問是一項設疑、激趣、引思的綜合性藝術,精巧而有吸引力的提問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思維、培養(yǎng)能力,而且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教師要重視課堂提問的藝術性,把握提問的“度”和時機、對象,充分發(fā)揮課堂提問的效能,創(chuàng)造積極的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優(yōu)化課堂結構,真正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展示教師的教學藝術,顯示教師的教學魅力。
參考文獻
[1] 唐翠莉.優(yōu)質(zhì)提問的四大要求[J].教育學雜志,2013,1.
[2] 湯德望.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如何提問[J].教育學雜志,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