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俠 張修亮
摘 要: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我們必須要倡導人文教育的理念,注重以人為本,滲透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初中語文教育的重要途徑,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應該培養學生們的人文性,本文主要對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人文教育理念進行探討。
關鍵詞:初中語文 教學 滲透 人文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c)-0192-01
1 人文教育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必要性
1.1 在思想內容和語言表達方面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不是把重心完全放在應付考試上,而是教會學生們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語言是表達思想交流的直接工具,是一種比較現實和實踐性的意識,不管任何時候語言都離不開它所表達的思想和內容,從而凸顯語文這門課程的人文性質,所以我們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倡導人文教育理念。
1.2 在教學過程方面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如果我們只是對文本本身進行簡單得分析和講解,只是了解了教學的表面,并沒有深入地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最終不能達到人文教育的效果。語文教學的聽說讀寫是語言表達和思想相互作用的結果,比如在語文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我們首要的任務就是讓學生們在字、詞、句、段、篇五方面循序漸進的理解全文內容,明白文章要表達的深意,之后將以上五方面反過來,從而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布局,有文章的寓意來感悟文章,達到人文教育的理念。
2 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存在的問題
2.1 語文教育理念忽視人文精神的培養
現在的初中語文對知識技能的訓練越來越重視,尤其是對記憶、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的訓練,對學生們的邏輯思維比較重視,他們一般都是受到統一的和功利性應試教育的影響,而忽視了人文就精神的培養,比如對情感、態度、興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忽視,這樣就導致語文的工具性越來越突出了,語文的人文教育越來越被忽視,削弱了人文屬性,致使初中語文人文內涵和文化蘊涵的流失,使語文成為了一種充滿人性和文化蘊涵極為深厚的學科。
2.2 語文課程教育人文思想流失嚴重
在現代教學過程中,分數的高低是決定成功和失敗,而在教學評價中都是以成績的優劣來進行評價的,高考的升學率更是學校未來發展的直接保障。在初中語文的課程設置中,由于語言、文法、修辭等“理性”內容和作文寫作技巧的訓練是高考必須掌握的,所以學生的課程大部分都被語文教材占據,并沒有抽出時間去體驗生活和了解生活常識,脫離了生活實踐,整天把自己框在課堂里,所以語文課程教育人文思想流失嚴重。
3 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理念的滲透
3.1 學生的人性和個性的滲透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滲透學生的人性和個性。一方面,作為初中語文老師,要對學生心靈深處的需要勞動、需要創造、需要學習的這部分人性注重發展,讓學生能夠自己發現自己人性并發展出來,發展學生內心最純潔最善良的人性,傳授學生課文中所表達出來的人性,并將表達出來的人性傳遞下去,例如:《生命生命》這篇文章,老師可以通過這篇文章所表達出來的感受和體驗,讓學生能夠有美好的憧憬,讓學生能夠自己思考自己人生的問題,思考自己未來想上什么樣的大學,想要什么樣的生活,想要什么樣的工作,怎樣好自己的人生,從而實現自己的人身價值,為祖國創造一定的貢獻。另一方面,初中老師還要注重對學生的個性進行發展。每位學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比如有的學生自生下來就有比較強的動手能力,有的能說會道,還有的學生的性格特長不但多元化,而且比較個性化。這就的需要老師去深入觀察,去發現,將學生的這些個性培養出來,形成個性差異。每個學生都有不一樣的個性,所以老師要選擇針對學生個性的模式去培養,善于觀察和發展學生的特長,在學生發展過程中,給予一定的引導和啟發,讓學生能夠順利的發展,并形成有利于自己的個性發展。
3.2 培養學生“以人為本”的教學觀的滲透
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都知道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是學生,而每個學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獨立的人格尊嚴、需要與愿望等等,教師只是一種以學生本身的主體作為基礎外部影響力。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培養學生以人為本的教學觀念,培養學生自覺地、積極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并開拓大腦思維,創造性的獲取知識,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塑造情感和諧。在初中語文老師授課時,首先要給學生創造一個公平、民主、心情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的心理有一種安全感,能夠踏踏實實的、自由自在地各抒己見,這樣學生才能夠打開心扉,開動腦筋、開拓思維,努力思考老師所提出的問題,促使課程向多元化和個性化的方向發展,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課程,人文主義思想強調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與老師互相尊重,形成一種平等的意識,教師不要把自己的思維和想法強加在學生的身上,不要強迫學生去接受某一權威結論,而是要讓學生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有自己的見解和探索,因此,初中語文在授課時要徹底將傳統地教學改變,要順應時代的發展,要有利于學生人文教育的發展,為培養出創新型人才創造條件,讓學校真正成為創新型人才的搖籃,為國家培養出創新型人才。
3.3 培養教師熱愛和尊重學生的滲透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成為學生的指路人,并不在于他時時刻刻在傳授知識,講大道理,而在于他對學生的態度。”教師必須用自己的真誠與愛心去關心學生,尊重學生,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這樣,更有利益教學質量的提高。熱愛每—位學生,相信每—位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要激勵學生,善于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鼓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為學生創造一種輕松愉快、思維活躍的創新氛圍。
總之,初中語文教師只有將人文理念、民主平等落實到教育教學之中,悉心關注學生人性、個性、情感和道德,讓初中語文教學真正成為喚醒學生心靈的音樂,使初中語文教學淋漓地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對生命的至愛,重新喚起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熱愛、信念和追求。讓人們盡情地用心去感受生活,知道人生的可愛,享受人生的樂趣,真正培養起人們熱愛祖國文化和人類文化的情感和平等博愛的精神素養,以變為自身道德進步的強大動力。
參考文獻
[1] 陶婷.初中語文教學更應滲透人文教育[J].江西教育,2013(18):26.
[2] 李永紅.對中學語文教學滲透人文教育的幾點思考[J].語文天地:初中版,2011(24):47-48.
[3] 劉雙霞.芻議初中語文教學中人文教育的滲透[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5):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