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新蘭
摘 要: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就是要遵循課標要求,采取切實有效的教學形式和方法,向課堂要效率,提高學生掌握地理基礎知識、提高地理能力的速度,從而達到更好的課堂效果。本文就如何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精心設計課前、課中、課后的自學提綱,引導學生動腦、動手,主動探求新知;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以及充分利用地圖和多媒體等提高地理課堂教學效率的途徑方面展開了探討。
關鍵詞:地理課堂 學習興趣 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4(c)-0198-02
教學效果是課堂教學的生命線。但在地理教學中,經常有這樣的情況:老師對教材鉆研得很深,課也講得很多很細,學生反映聽得明白,但忘記得也快。因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也就逐步減弱,完全處于被動地位,教學效果很不理想。那么如何打破這種局面呢?為此,我結合多年初中地理課堂教學實踐,不斷反思和總結。我認為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優化課堂教學,向堂上45 min要質量。如何優化課堂教學呢?我作了如下的探索。
1 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
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不是強制的,而是激發興趣。”愛恩斯坦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學習興趣是學習積極性中很現實;很活躍的心理成分,它在學習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當一個學生對某種學科發生興趣時,他總是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進行學習,而不會覺得是一種負擔。
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首先是要用新穎生動的教法在學生面前不斷揭示新的東西,新的領域,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從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的方法很多,并且每節課都要有,而我認為尤其是要抓好第一節課。“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是以一串的提問作為“開場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造成欲知道理何在,須學好地理的心理。如為什么冬冷夏熱?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為什么在死海中躺著看書而不會下沉?古代為什么經常利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衡量一個人是否博學多才?等等。所有這些疑問,地理課本都有答案,學生聽了這一開場白,大大提高了學習地理的興趣。第二在具體學習活動中,要潛心創設通過學生自己努力獲得知識與解決問題的情景,造成他們學習上的“自我成功感”,實現“努力—成功—生趣—再成功—再生趣”的良好循環。“成功教育”是通過教師幫助學生成功,學生嘗試成功,逐步達到學生自己爭取成功。只要教師充分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功,不管是成績好的學生,還是成績差的學生,他們都可以成功。在教學中,我運用了“成功教育”理論對待中下層學生,消除自卑心理,樹立信心,給他們指出學好地理的重要性和學習方法,不斷給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比如:在課前和課后5 min復習中,比較簡單的問題,我就叫差生回答。實踐證明,在中下層生中運用成功教育的觀點進行教學,能夠逐步消除他們的自卑心理,增強學好地理的信心,最終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可喜轉變,激發并保持他們對地理學習的興趣。
2 精心設計課前、課中、課后的自學提綱,引導學生動腦、動手,主動探求新知,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所謂自學提綱,實際上是把有預習性的作業,有目的、有步驟地安排讓學生有次序地獲取知識。科學的提綱是學生自學的向導,也是學生無聲的教師。在地理教學中,還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能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空間和更為充分的動手操作機會。比如在講東莞地理第一章“經濟走廊上的重要紐帶”時,我除了利用課本第二頁的三道思考練習題作為提綱外,為了使學生進一步領會“經濟走廊上的重要紐帶”對經濟的影響,我向學生提出了:(1)石碣在東莞市的什么位置?(2)交通如何?(3)有什么河流和湖泊?(4)這樣的位置對石碣近幾年來高速發展的經濟提供了哪些有利條件?這些知識讓學生自己在實際生活中找答案,使學生身在其中,學習起來倍感親切,積極性高,讓學生通過自己親自調查,在活動實踐中可以掌握新知。這些知識的獲得又加深了對課堂學到的知識的記憶和理解,這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
3 精心設計板書,是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
板書是反應的信息,它比視覺、聽覺的信息高。良好的課堂板書設計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訓練和增加學生理解、記憶的重要方法,它起著教師的無聲點撥作用。良好的板書應該是內容科學、重點突出,布局合理,有一定的可視性。這樣既利于教師講授,還能夠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使教學過程清楚,學生聽課系統性強,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促進課堂效果。常見的板書形式有:(1)綱目式。(2)知識結構式。(3)表格式等。比如在講東南亞一章時,我采用列表的方法比較中南半島、馬來群島的地形、氣候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時,我采用邊講,邊看圖,邊提問,邊板書的方法,這樣很容易就歸納出中南半島、馬來群島的異同點,突出了重點、難點,不僅能讓學生鞏固新知識,而且能增加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
4 精心設計練習,巧練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
對知識的深刻理解、技巧、技能的鞏固,要在不斷地反饋、矯正中得到強化。靈活精巧、形式多樣的練習,不僅可以促進知識的鞏固,而且還可以促進思維的發展。因此,我在教學中,注意深入挖掘教材內部的智力因素,設計有層次、有變化、有新意的題目,設計開放式的練習,要求學生進行多角度的思考、拓寬學生的思路,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沒有適量的練習,光靠理解、記憶是無法學好地理的。因此,教學中一定要做到講練結合,同時對學生做的練習要認真評講,使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讓學生在練習中消化知識。訓練點要多,面要廣,題要精,不要搞“題海戰術”,應著眼于“精”,在于“巧”,練在點子上,注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教學方法。如東莞地理第七章“工業騰飛的黃金時代”中,p45中的圖17、圖18的練習,要求學生根據圖說明東莞市工業建設的成就,在指導學生做完這道練習時,我再把這些圖依次換成公路、農業的增長圖和發展圖,要求學生依據解工業建設成就的方法來完成這二道練習,最后老師歸納,這類題不用死記硬背,著重是掌握答題的方法。巧練的點子比較多,包括答問、填圖、讀圖、做一做、完成作業等口頭的和書面的練習,教師應精心設計,巧妙安排“練”的材料,“練”的時間,把練貫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使講練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
5 在課堂上教師設疑,鼓勵學生質疑、問疑,激發學生爭論,訓練思維的準確性和獨創性,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措施
設“疑”恰當,能更好地增加學生的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曾經說過:“學問,就是學習問問題,但是,在學校里學習一般是讓學生‘答,學習如何回答別人已經解決了的問題。”這段話發人深思,學校主要教學生學“答”,提問的權利大多在教師,這不利于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給學生如何提出問題,如何提出新穎,有獨創性的問題,應成為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
針對自己發現的問題,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自學討論。學生發言積極,討論熱烈,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思維活躍。討論中,學生間取長補短,互相幫助,共同認識,共同提高,學生學習熱情不斷高漲,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邊巡視,邊參與學生的討論,對差生可以特別照顧,,如遇困難,教師應抓住時機解疑、釋疑,打開學生被關閉的思想閘門,使其從“山重水復疑無路”中,升華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比如在講東莞地理“搞好環保,保護耕地,走可持續發展道路”一章中,有學生提出經濟的發展是不是一定要以犧牲環境、耕地作為代價?現在耕地越來越少,我們的吃飯問題會不會有影響?作為新世紀的主人翁,我們應如何面對這些問題?他們各自把自己的想法、治理措施講出來,這樣通過質疑、解疑,學生參與了教與學的過程,學得活,記得牢,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6 充分利用地圖和多媒體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
地理是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及其相互聯系與規律的科學,廣闊的大千世界融于地圖的方寸之間,才提供了地理學研究的可能,所以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不懂得讀圖、用圖是學不好地理的。古人都有“左圖右書”的讀書習慣。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指導學生讀圖、用圖的學習方法。但是隨著教學越來越趨向于素質教育,傳統的黑板+粉筆+掛圖的教學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要求。現代的教學要求教師課堂上必需懂得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錄音、幻燈、投影、錄像、電視、電腦、程序教學機等被稱為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其教學手段可以通過不同媒體同時作用于學生的不同感官,以刺激學生的心理活動,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記憶,激發學生的思維。同時由于多媒體教學要求教師在上課前作好準備,因而增大了課堂密度,教學時間安排緊湊,節奏快,時間省,教學效率高。每種媒體教學都有它本身的優點和缺點,恰當地使用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實踐證明,利用掛圖、多媒體輔助教學等直觀教具的教學手段,能化抽象為體象,化難為易,起到了用語言所不能表達清楚的作用,不但提高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抽象的思維能力,而且還節約了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
7 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好辦法
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而授人以漁,則將終身受用。”地理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學生能獨立獲取知識,主動自覺地學習。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還包括學法指導。只有使學生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才能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法指導包括如何聽課、讀書、做筆記、做練習,如何記憶、讀圖、歸納知識、分析問題等。學法指導形式多樣,學法指導往往又是潛移默化的。通常,教師在課堂上起著言傳身教的作用。因此,教師在進行課時教學設計時,就要相應地把學法指導設計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地、具體地教給學生各種學習方法。例如:讓學生掌握讀書的方法,會讀課本,確定重點、難點,會分清主次,理順關系;掌握讀圖方法,會分析地圖,揭示地圖所示的地理特征,地理規律性,能熟練地“圖變文,文變圖”。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不是一朝一日所能做到的,需要經常、反復地指導訓練。學法指導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由不會轉變為會學,從而提高學習的能力和效率,提高學習成績。學生一旦掌握,得心應手,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優化課堂教學,要根據教學大綱、教材和學生實際出發,遵循地理課堂教學活動的規律。一堂課是一個教學過程,要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結構等幾個方面來衡量。“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師所采用的教法只有符合學生的實際,為學生所接受,才真正有價值。只有教學方法靈活多變,教學手段不斷更新,才能激發同學們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這樣的地理課他們才愛上,這樣的地理他們才會愛學、想學。學習興趣的提高正是學好地理的前提和關鍵,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 曹琦.中學地理教學設計[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 李玉華,陳曉明.學習興趣如何培養—— 淺談地理教學效率的提高[J].科學咨詢(教育學刊),2007(12):54.
[3] 牛曉艷.淺談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學效率[N].延安日報,2010.
[4] 何淑蘭.反思地理課堂教學踐行“有效教學”理念[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11):70-71.
[5] 謝春燕.淺談提高中學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基礎教育研究,2009(5):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