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2-0104-02
學習動機(learning motivation)作為影響學習者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一直備受學術界的關注。在外語動機研究方面,對大學本科生的動機與外語學習成績的研究已經十分普遍,但針對具有明顯職業特色的高職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和學習成績的關系研究甚少。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興起,高職生的隊伍已相當可觀。上英語口語課學生發音不準確,聲音小甚至不開口的現象十分普遍。本文中,筆者以湖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為例,調查分析目前高職生口語學習動機情況:1.高職院校中,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哪種更加顯著?2.不同口語水平的受試者的動機差異性如何?這不僅成為進一步研究動機和口語水平之間的關系問題的理論基礎,而且也對英語老師在未來的口語教學改革上提供有利幫助。
一、動機的定義
西方心理學關于動機的研究大致分為三個階段:本能理論時期,驅力理論時期和認知理論時期。早期研究者認為動機是一種“本能”、“驅力”或者“能量”。Motivation is an“internal force that sets the goal and directs the effort towards the goal and also as external factors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favorable attitude” 。可見,動機是一種內在動力,它引起維持個體活動并使活動朝某一目標進行。 或者更簡單地概括為動機是目標的制定、實現目標付出的努力以及努力持續的整個過程。
隨著動機研究逐漸與心理學、教育學研究接軌,動機已經不再被僅僅認為是人類的基本需求,動機對人類的學習效果產生重要影響。學習動機被看成是個體從事學習活動的內在過程或心理狀態。
二、動機的分類
鑒于人類動機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心理學家從不同角度和不同標準對動機進行了分類。從起源看,分為生理性動機和社會性動機;從動機對象的性質考慮,可分為物質性和精神性動機;從動機持續作用的時間課分為近景性和遠景性動機;按動機的正確性看可分為正確動機和錯誤性動機等等。縱觀動機分類,對外語學習比較有影響力的應為:Gardner & Lambert(1972)的整合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以及晚些時候Deci(1985)在自我決定理論中將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Gardner(1985) 指出,整合型動機中,學習者學習外語的真正興趣在于把自身融入目的語文化。而工具型動機中,學習者的學習帶有功利性目標,如“我學好英語是為了將來找份好工作或者討老師喜歡或者是學英語是為了出國”。事實上,此種動機分類與Deci的內外動機的分類極其相似。并且Deci的內外動機分類展現出動機變化的動態過程,這將更有利于研究者更全面地去分析個體動機的變化。
認知心理學家對于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及其間的關系有著非常明確的定義。Intrinsically motivated activities are “activities that people do naturally and spontaneously when they feel free to follow their inner interest”。顯然,內在動機是由內在條件引發起來的動機,如好奇心、興趣等。而外在動機的行為初衷表現在對外在獎勵的追求(Brown, 2001),因此可以說外在動機是由外在誘因誘發的動機。研究表明,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的關系存在以下五種可能性:
①兩者是獨立的。
②兩者對立,外部獎勵有害于內在動機。
③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時一者對另一者產生好的影響。
④兩者相互影響,只有簡單任務兩者作用才能產生好的影響,在復雜的任務中反而起副作用(the Yerkes-Dodson Law)。
⑤兩者相互作用,在不同情況下產生良好的或者是不好影響。
值得指出的是本文旨在調查高職生中口語學習動機的分類情況,至于兩者的具體關系并未展開具體研究。
三、目前高職生英語口語學習中內外動機的調查現狀
首先,為了研究在高職院校中哪種動機在學生的口語學習中更加明顯,筆者在實驗組和控制組中展開了一次動機問卷調查。為了保證研究的真實有效性,本研究以筆者所教的湖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13級司法鑒定班和律師助理班為研究對象,其中司法鑒定301為實驗組,律助班為對照組。動機調查于2014年3月進行,問卷的設計根據Gandner的社會教育框架設計,為了保證受試者準確無誤地理解內容,筆者將問卷進行了回譯,問卷的完成是在筆者的課堂由本人監督完成。按照程度不同,問卷向受試者提供了五種選擇,分別為:1.非常不贊同;2.不贊同;3.不確定;4.贊同;5.非常贊同,即:非常不贊同1分,不贊同2分,不確定3分,贊同4分,非常贊同5分。問卷統計結果見表1。
表1:內、外動機強弱調查
從上表可知,實驗初,實驗組和對照組中的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均強于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
其次,為了調查不同口語水平學生的動機差異性,筆者對所有受試者進行了口語測試,測試中遵循了《交際語言測試理論》中的真實性和有效性原則(Bachman,1991),測試題目為基本無爭議性的話題:What is your viewpoint about the internet? 根據測試結果將所有受試者分為:成功學習者(top group),不成功學習者(bottom group),中等學習者(middle group)(詳見表2)
表2:受試者在口語測試中的分類情況
在這些不同學習水平的受試者中,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的平均值和均值結果顯示如下:
表3:不同口語水平者的動機差異性
上表表明,成功學習者占15人,其內在動機的均值為43.1333,外在動機的均值為45.667。不成功學習者占25人,其內在動機的均值為46.6800,外在動機的均值為48.4400。因此,在不同口語水平的學習者中,外在動機均強于內在動機。此外,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的方差分別為.273和.279,表明在不同的口語水平的學習者中,動機的差異性并不明顯。
本文對高職生的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進行了調查研究,結果表明:1.外在動機強于內在動機:2.不同口語水平的學生中,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的差異性并不顯著。高職生的英語水平尤其是口語水平的提高迫在眉睫,本文中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強弱研究,以及對不同口語水平的學習者的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的具體情況研究將對學生口語水平如何提高具有實際研究價值。
參考文獻:
[1]Covington, M. V.,Intrinsic Versus Extrinsic Motivation in School[M]:A Reconciliation. Current Directions Psychological Sciences, 1999a, (9): 22–25.
[2]Deci, E. L., & Ryan, R. M.,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M]. New York Plenum, 1985.
[3]Deci, E. L., Koestner, R., & Ryan, R. M.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Experiments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Extrinsic Reward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R]. Psychological Bulletin,999,(125):627–668.
[4]Deci, E. L., & Ryan, R. M.,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Social Ddevelopment, and Well Being[J]. 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 (55):68–78.
[5]Gardner, R. C,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e Learning [M].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5.
[6]Harlow, H. F., Harlow, M. V., & Meyer, D. R., Learning Motivated by a Manipulation Drive[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50, (40): 228–234.
[7]Kanfer,R.&Ackerman. P. L., Motivation and Cognitive Abilities, An Integrative Aptitude-Treatment Interaction Approach to Skill Acquisition[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Monograph, 1989, (74): 657-690.
[8]Taylor, D.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tudent Motivation. [D].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Idaho, 2001: 29-30.
[9]Van Etten, S., Pressley, M., Freebern, G., & Echevarria, M., An Interview Study of College Freshmens Beliefs about Their Academic Motivation. [J]. Europe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1998,13:105–130.
作者簡介:
魏濤(1983年12月-),女,漢族,湖南長沙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二語習得,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