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炎杰 鄭麗智 佟天瑋
【文章摘要】
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如何使大學生成功走向社會成為高校一項重任。研究大學生核心就業能力的構建為高校及用人單位培養人才提供了新的出路。本文通過對用人單位所需畢業生就業能力的調查,提出目前大學生核心就業能力構建的關鍵要素,并對如何提高大學生核心就業能力給出合理建議。
【關鍵詞】
核心;就業能力;研究
近年來,我國已進入到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高校畢業生人數一路攀升,但隨之而來的是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核心就業能力培養問題成為高校和學者關注的焦點。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用人單位角度出發,采用調查問卷和訪談方式對大學生核心就業能力要素進行重新探討,豐富對大學生核心就業能力的理論研究。希望能對提高大學生核心就業能力的實踐起到一定的指導意義。
1 大學生核心就業能力研究現狀
就業能力是一個動態、可持續的概念。Hillage&Pollard(1998)認為就業能力是個人擁有的知識、技能和態度以及向企業和環境展現的能力。[1]加拿大會議委員會(2005)把就業能力定義為在工作場所中需要的最有決定性的技能,分為交流技能、解決問題技能、積極的態度和行為、適應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科學、技術、數學技能。
國內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研究相對較晚。趙曉平(2004)提出“大學生就業能力是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實現自我價值的本領”。[2]趙頌平、趙莉(2004)認為“就業能力是能夠實現理想,滿足社會需求,能夠在社會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核心的、一系列的素質群”。[3]劉學林(2005)把大學生就業能力定義為:“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理論學習與實踐活動逐步形成的、能夠適應環境變化、通過應聘求職而獲取自己滿意的工作崗位并勝任工作的能力或自主創業、滿足社會需要、實現人生理想的能力”。[4]樓錫錦(2005)指出大學生就業能力是在就業市場上,能夠戰勝對手找到能實現自身價值的工作崗位,分為核心競爭力、基礎競爭力、環境競爭力。[5]目前針對大學生核心就業能力構成要素的研究比較多,但是并沒有形成統一、科學、權威的理論研究。但普遍認為大學生核心就業能力具有獨特性、持久性、發展性、綜合性、可雇傭性特點。張惠麗(2009)認為我國大學生就業能力分為基本技能、交往技能、發展能力、適應能力、專業技能5方面16小項,并進一步指出我國大學生核心就業包括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執行力、責任感、團隊合作能力。[6]
通過對企業的調查顯示,國內大學生進入社會后對知識的利用率不到40%,對工作的勝任能力只能達到70%,因不滿足企業就業能力需求離職率高達29.4%。因此,了解企業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需求,改革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模式,對高校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滿足社會就業需求意義重大。
2 調查研究分析
本文經過首次問卷設計后進行了預調查,根據預調查分析結果對問卷進行了修改,最后確定問卷。為了保障問卷調查的客觀、真實性,前期招募一批志愿者進行培訓,對企業填寫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給予解答。共計發放問卷270份,收回254份,剔除無效問卷12份,最終有效問卷242份,并且通過與用人單位人事主管訪談,掌握其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需求要素,從而找出大學生核心就業能力構成要素,并對高校學生就業能力培養提出合理建議,提高大學生整體崗位勝任力。
從統計結果看來,用人單位最看重的學生就業能力前七分別為責任感、解決問題能力、誠信、團隊合作能力、執行力、表達能力、勤奮,用人單位對這七種能力及其重視,僅認為“非常重要”單位超過60%,可以認定為大學生的核心就業能力構成要素。除此之外,專業知識、發現問題能力、分享與合作意識也受到用人單位的高度重視。相比之下,對外語水平、計算機水平的關注度有所下降,這可能與大學生對計算機和英語的掌握水平提高有關。另外,通過對部分用人單位的訪談和問卷最后的開放問題(除上述就業能力外,您還認為學生應注重哪些能力的培養),很多用人單位都認為醫學生的臨床能力、與患者的溝通能力也十分重要,學校應該提供機會讓學生早接觸臨床,以便畢業后能夠盡快勝任工作。
3 大學生核心就業能力培養建議
3.1 整合人才培養方案,提高綜合素質
綜合素質的提高對大學生核心就業能力提升有重要作用,首先要注重素質教育、終身教育、創新教育等先進教育理念的引入,同時注重結合地方實際,保持自身優勢,辦有特色的大學。在培養目標上要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保證學生學習質量的同時注重個性化培養,以滿足就業市場多樣化的需求。
3.2 改革教學體系,提高專業能力
隨知識更新速度加快,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在大學課堂上,尤其要注重推進學生由被動接受者向主動學習者轉變,教師由權威者向組織者轉變,學習內容由書本向社會轉變,保證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培養學生主動性、創新性。
3.3 創造實踐機會,保證學生社會適應性
雖然問卷中有企業對大學生實踐能力重要程度的體現,但更多的用人單位在訪談過程中都提到學生實踐能力十分重要,希望學校積極創造機會,讓學生早接觸工作,順利的進入社會,完成角色轉變。校企合作聯合了學校、用人單位、大學生,成為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新途徑。另外,學校應重視實踐基地的建設工作,通過體驗式教學鞏固專業知識,促進個人能力。
3.4 構建就業指導體系,
目前,高校開設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只是在畢業年級集中開設針對簡歷制作、信息收集、擇業心理等基本內容傳授的單一課程。新形勢下,就業指導課程應該是一個對貫穿大學全過程、全方位、個性化的課程體系。保證學生從入學開始能夠有清晰的職業規劃,隨就業市場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目標,以保證實現最終職業理想。
4 結論
本文從用人單位視角出發,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法,明確用人單位對大學生責任感、解決問題能力、誠信、團隊合作能力、執行力、表達能力、勤奮七大核心就業能力需求強烈,從而提出了大學生核心就業能力培養建議,主要包括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改革教學體系、早接觸實踐、注重就業指導體系建設四方面。希望能夠對大學生核心就業能力的培養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Hillage,J.& Pollard,E,Employability:Development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C],Research Brief 85,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1998.4-8.
[2] 趙曉平,如何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J],職業教育研究,2004(7).
[3] 趙頌平,趙莉.論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發展[J].教育與職業,2004(10).
[4] 劉學林.大學生就業能力現狀及其提高[J].職業時空,2005(14).
[5] 樓錫錦,周樹紅,吳玉麗.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5(7).
[6]張惠麗.關于大學生核心就業能力構成的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