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民分化是工業化、城鎮化的必然趨勢,又進一步促進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通過對寧鄉縣農民在城鎮化進程中的分化現狀、趨勢與影響因素的分析,該研究認為自發的農民分化并不必然導致農業現代化,要實現家庭農場,還需來自上層的制度安排與引導。
關鍵詞寧鄉縣;城鎮化;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分化
中圖分類號S-9;C91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12-03730-03
作者簡介王秀麗(1979- ),女,山西太原人,講師,從事食物生產與消費協調發展、飲食社會學研究。
1研究區概況
寧鄉縣地處湘中東北部、湖南“五區一廊”金三角地帶,是長沙通往湘中、湘北之要沖,境內地勢由西向東呈階梯狀逐級傾斜。縣域總面積29.06萬hm2,2010年,耕地面積為9.438萬hm2;糧食播種面積19.8萬hm2,其中水稻13.36萬hm2,占糧食總播面的2/3,但總產量卻占到了96%。寧鄉縣是湖南省的產糧大縣,也是全國聞名的“魚米之鄉”水稻生產在全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11年糧食產量位列全國第九[1]。
寧鄉縣也是國務院批準的對外開放縣,轄33個鄉鎮,一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一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012年,被評為全國百強縣第61位。從統計數據來看,2011年,寧鄉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37.95億元,位居全國百強縣第68位。全縣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11.8∶68.1∶20.1,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61%,第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1%、83.5%、12.4%,分別拉動GDP增長0.9、13.2、2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GDP達54 649元,是全國同年水平的1.6倍[1]。
2寧鄉縣城鎮化率及農業結構調整
2.1寧鄉縣的城鎮化率與工業化水平城鎮化是人口持續向城鎮集聚的過程,雖然不同學科對城鎮化的衡量各有側重,人口學中的城鎮化是農業人口轉化為城市人口的過程;地理學視角下的城鎮化是農村地貌轉變為城市景觀的過程;社會學語境下的城市化主要指城市文明覆蓋農村,農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轉變的過程;經濟學意義上的城鎮化則是由農村傳統的自然經濟轉化為城市社會化大生產的過程。無論如何作為一種社會進步,城鎮化是世界各國工業化進程中必然經歷的歷史階段。反映城鎮化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為城鎮化率,即一個地區常住于城鎮的人口占該地區總人口的比例,它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志, 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組織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
從人口學標準來衡量,2011年寧鄉縣總人口1 370 94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1 671人,城鎮化率為46%,與全國51%的城鎮化率相比,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然而若從經濟指標來測算,2011年寧鄉縣三次產業結構為11.8∶68.1∶20.1,其中,工業生產總值為7 439 976萬元,是農業生產總值的6倍多[1]。與全國同期三產構成10.0∶46.6∶43.4[2]相比,工業化程度具有明顯優勢。就地貌景觀與人們的生活方式來觀察,由于寧鄉縣豐富的旅游資源和二、三產業的發展,帶動社會較快發展,城市的諸多景觀與生活方式的元素得以在此地展現和滲透,非城鎮用地轉變為城鎮用地的比率逐年增加。在寧鄉縣,道路開闊,建筑氣派,街道上車來車往,打扮新潮的人們穿梭奔忙,一派現代氣息。
由此也可見出,寧鄉縣走的是一條城鄉一體化的城鎮化道路,農民離土不離鄉,就地轉化為具有城市化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且擁有農村戶口的城市人。
2.2耕地面積變化與種植結構調整從2001~2010年寧鄉縣耕地面積與結構變化情況(表1)看,寧鄉縣耕地面積在2006年達到最高峰9.461 3萬hm2,隨著經濟的發展,此后持續減少,其中水田比例逐漸減少,而旱田則有增加的趨勢。并且耕地面積減少的地區大都分布在省會城市附近、縣鎮邊緣以及交通走廊。在土地利用轉變方面,以糧食播種面積減少最多;而增加較多者,在非農用途上以建設用地(含工業區)、道路為主,建設用地和道路增加較多的地區,同樣靠近省會城市、縣鎮邊緣以及交通走廊。這顯示出,耕地面積的變化深刻地受到工業化與城鎮化的影響。
3城鎮化結構下的農民分化
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隨著社會的分化,農民的分化業在所必然,這種分化不僅體現在職業方面,也在收入結構中有所體現。
3.1農民的職業分化隨著工業化與城鎮化的推進,第二、三產業快速發展,為農民的職業分化提供了可能,寧鄉縣的農民的從業類型在多樣化的選擇中不斷分化。其中農業從業人口急速下降,2007~2011年5年時間減少了20%。而同期投入第二、三產業的人員則穩步上升,分別增加28%與32%。特別是第三產業的餐飲住宿業以及近年來新興的信息行業,從業人數呈直線性上漲趨勢,5年內增加的比例分別為65%與47%(表2)。
3.2農村居民的收入來源分化農民職業分化的同時,收入結構也發生了重組。由表3可知,寧鄉縣農村居民的純收入中,農戶的農業收入的增長占家庭經營收入增長的比重呈下降趨勢,其他收入呈上漲趨勢,尤其是工資性收入的增長尤為顯著。收入來源結構的變化一方面說明寧鄉縣農民從事的職業由農業逐步擴大到多種職業,同時也表明非農勞務職業對農戶收入增加作用不斷上升,在農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角色也逐漸由邊緣走向中心。
從工資性收入的構成來看,寧鄉縣農民在本縣內的從業收入無論從數量上還是增長速度上都要高于在縣外從業所得,在數量上在鄉內的收入又占到縣內從業收入的2/3左右,這種離土不離鄉的從業方式,說明寧鄉縣鄉鎮的發展提供了農村居民較多的就業機會,并提供了較高的勞動報酬,這也反映出寧鄉縣的城鎮化走的是一條城鄉一體化的發展路徑。
3.3農民分化的結構2010年寧鄉縣的農業戶為31.49萬戶,當年全縣的耕地面積為9.438萬hm2,戶均0.3 hm2,糧食規模化生產水平不高,種植面積66.67 hm2以上的種糧大戶在寧鄉不過12戶,承包面積6.67 hm2以上農戶只占全縣農戶的0.046%;6.67 hm2以上水田的流轉面積0.28萬hm2,占全縣水田面積的3.85%。鄉村從業人員在非農行業中的分化,并未能促進種植業的規模經營,廣大的耕地,散布在眾多的農戶手中。
在農業所得偏低與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引致的職業分化的張力下,寧鄉縣農戶兼業的情況普遍存在,而農業外收入常常超過農業所得,兼業變為主業,農業反淪為兼業。這種背景下,本縣專業農戶的比例逐年降低,而兼業農戶中,以農為主的兼業形態也持續減少,農業經營淪為農戶的兼業則持續增加。
擁有的耕地面積不同,種糧人的耕作形式和目的也因而有別。如圖3所示,如果把農戶按照其耕種農地的規模(散戶VS大戶)與所從事行業的多寡(專業戶VS兼業戶)2個維度進行分類,可以將其分為4種類型。筆者在寧鄉縣調研中了解到,大部分農戶是兼業的散戶,他們集中在第一限象;而即使是大戶,也多處于第四限象,他們對農業的經營多為兼業,除了種植業之外還兼養殖、機械化服務等;專業散戶較少,而專事農業經營的大戶則少之又少。
4結論與啟示
4.1頑強的散戶分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方向[3],但分化的歷程與其所處的社會結構、政經體制息息相關。就寧鄉縣的農戶而言,正如中國大多數農村一樣,土地改革、家庭聯產承包等制度,確立了此后30多年的分化路徑,大規模的農戶以其有限的生產資料,朝向商品生產,以及農場經營組織的號召,維持著小農的面貌,但其生產關系已然改變,質變的根本內容,表現在耕作選擇的市場化,生產資料取得的商品化,也表現在市場流通的資本化。作為小農的種糧散戶,更容易受到市場機制的影響。
造成此種現象,固然有土地分配制度的原因,但也有其更深遠的文化意識形態脈絡:種田既不能賺取利潤也無法極大化使用家庭勞動——農民寧可忍受較低的比較效益,甚至虧損,也不愿放棄種地[4],因而,大部分農戶的種糧行為仍是為了自給自足的生產,這個現象直接挑戰古典經濟學中“人逐利”的假設。
4.2龐大的兼業農中國農村的土地配置政策自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以來,隨著人口的增長,社會發展對機械化的推進,以及工業化、城鎮化的影響,本來就緊張的人地關系更顯出其人多地少的矛盾。雖然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人們從業行業的選擇漸趨多元,且農業的收益率相對較低,但為什么在這種現實背景下,仍然有如此高比例的家庭愿意持有零星耕地,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龐大的兼業農反映出了農戶家庭內部的工農分工。工農分工表現在家庭不同勞動力的工作選擇,以及同一勞動力投入于不同的勞動部門,前者如家庭成員有的務農,有的則從事非農部門工作;后者則是務農人口在農閑季節和時間外出打工。訪談資料顯示,龐大的兼業農戶主要存在于糧食作物的生產部門,至于經濟作物的勞動投入,則以專業農戶居多。兼業農戶并非去生產資源的過程,反而是因為促使其維持農民身份的制度安排與包括食品安全的生存安全在內的社會連帶,是制度安排與生存考慮共同作用的結果。
4.3農民分化的天花板列寧在論述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時講到,前資本主義中的大地主——直接或透過佃農——剝削薪資勞動或鄰近的小農(以及少數中農),他們自身并不參與勞動,其主要的社會位置為封建領主或富有的財主或是混合了此2種類型的剝削者和寄生蟲。并且假設,即使農業經濟的所有制具有相當的彈性,農民似乎無法轉為大地主,大地主在土地改革與資本擴張中被國家機器和工業發展所吸引。即自耕農無法以自身所有的生產資源,擴張為資本農[5]。
雖然列寧主張小農兩極分化為無產者與資產階級,然而,以小農有限的生產資料,仍然無法透過自身的擴大再生產擠入資本主義大農場主的行列。這里的“小農”主要指受國家制約的農業小商品生產者;“商品農”指主要依循市場邏輯的農業小商品生產者;至于“資本農”則是依循市場邏輯、追求擴大再生產的農業商品生產者。從生產與市場關系的意義上,他們分別對應著寧鄉縣農戶中的散戶、大戶以及未來也許會出現的家庭農場。
農民無法在既有的條件下變成資本農,也就是說農民無法透過農業生產積累資本,去擴大再生產,在沒有擴大再生產的情況下,自然無法變成資本農。這是對兩極分化的一個很大質疑。以寧鄉縣的農民分化情況來看,農民依賴其自有資源,其分化形式無法產生根本的質變,透過自身勞動積累擴大再生產規模,最多只能由糊口的散戶上升為兼業大戶,也即由小農轉變為商品農,而無法轉型為家庭農場。中國家庭農場的形成,或許要仰仗國家政策的支持或是政府國營農場的資本化。
安徽農業科學2014年參考文獻
[1] 寧鄉縣統計局.寧鄉縣統計年鑒[M].寧鄉縣統計局,2008-2012.
[2]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2012.
[3] 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北京:三聯書店,2000.
[4] SCOTT JAMES C.農民道義經濟學:東南亞的反叛與生存[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