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
誠信是會計的立身之本,但目前高職會計專業的誠信教育現狀是令人堪憂的。本文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加強高職會計專業誠信教育的建議。
【關鍵詞】
高職;會計專業;誠信教育;會計文化
誠信,即誠實守信,它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職業道德的最基本要求,是公民的第二張“身份證”。 高職會計專業學生作為會計人員的后備軍,理應具備誠信品德,但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的誠信現狀如何呢?
1 一次無意的誠信考核
筆者一朋友公司要接待較大型的會務,需臨時聘請數十人在各賓館收取會務費,于是委托筆者組織了三十多名會計專業的學生。由于有的參會人員報到較晚,部分學生收班后回校時已無公汽,會務組就讓學生乘坐出租車回校,然后再憑車票據實報銷。但在報銷車費過程中就出現了以下幾種作法。作法一:虛報費用。學生們回校的出租車費用是可以估算出來的,但有學生來報賬的車費大大高于估算數;作法二:重報費用。一學生由于當天沒帶錢,于是會務組一工作人員先預付了車費,但該生卻擬再報一次費用;作法三:分報全費。有兩個學生分管的賓館離的較近,于是會務組安排他們合坐一輛出租車回校,但兩人卻分別來報銷全額車費。
這本應算是一次非常短暫的社會實踐活動,卻成了對高職會計專業學生一次無意的誠信考核。毫無疑問,我們會計專業的學生沒能順利通過這次考核。除了這次“偶然”事件外,學生們在學習生活中誠信缺失的表現更是比比皆是,如編造謊言請假請假、抄襲作業、考試作弊、畢業論文從網上下載、惡意欠費、編造履歷等等。學生們的誠信缺失除了自身原因外,還有很多外在因素的影響。
2 高職會計專業誠信危機原因分析
2.1 對高職教育培養目標存在誤讀
自1999年試辦高職教育以來,對其培養目標的表述雖然在不斷更新,但基本定位都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應用型人才”,但“高素質”三字成了修飾詞,總被人忽略,而且“高素質”到底有什么內涵,也沒給予解釋,很容易讓人認為只指業務素質。這就導致了高職教育長期以來只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職業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只看重業務素質,而忽略了心理素質和道德素質。這最終導致了學生重技輕德、急功近利、道德水準低、抗壓能力弱、責任意識差、不講誠信等。
2.2 社會大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當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傳統的道德觀念受到沖擊,整個社會的道德出現許多新變化,價值取向多元化,在各行各業中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誠信危機。在會計行業,會計造假案頻頻發生,會計人員貪贓枉法的報道屢見不鮮,這些都對學生們都產生了負面影響。特別是很多學生在校期間同時在進行“專套本”的學習,以及參加各種職業資格證的考試,這些學習和考試本來是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的,但由于很多社會團體將“專套本”和考證當成牟利手段,只管收費不管教學質量,不僅沒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反而直接且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誠信觀。
2.3 會計專業教學活動與誠信教育脫節
教師不僅要教書,而且要育人,對會計專業而言,講授任何一門課的教師都有義務有責任也有可能將職業道德的教育融入教學過程中。無論是基礎課,還是專業課,教師們都能找到切入點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但是很多教師卻僅僅將自己當成了“教書匠”,為上課而上課,缺乏育人意識,認為只要按時上下課,不出教學事故就行,所以即使講授與職業道德有關的內容,也只是機械性地講授條款,沒能融入以誠信為核心的職業道德教育,學生們在學習時也只是死記條款,根本沒內化為自身修養。
3 加強高職會計專業誠信教育的建議
3.1 完善高職教育培養目標
職業教育的培養對象是未來各個職業戰線上的主力軍,學生在校期間具備了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走向職場后才能真正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否則,一個具備高技能但缺乏職業道德的人反而會給社會給國家帶來更大危害。因此,高職教育培養目標應予完善,應將職業道德素質放在首位,并明確表述,因此,建議將高職教育培養目標表述為“培養具備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以扭轉當前人們重技輕德的偏頗認識,并指導高職教育實踐。
3.2 構建以誠信為核心的會計文化
文化是立國之本、固國之基、強國之魂。文化不僅表現為對經濟活動中各種丑惡現象的譴責,而且包括對某些合法而不合理的經濟行為的揚棄,特別是對經濟活動所指向的價值目標的矯正。會計文化作為文化的體系中的一個分支,其內容豐富,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其中精神文化應是主體,它在實踐中發揮著對會計人員的導向功能和激勵功能。因此,構建以誠信為核心的會計文化,將有助于學生形成誠信的信念、價值觀,人生觀,在步入職場后才能真正做到誠實、守信、客觀、公正,維護經濟秩序。
3.3 將誠信教育貫穿會計專業教學活動始終
今年6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已經明確指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科學合理設置課程,將職業道德、人文素養教育貫穿培養全過程。會計專業更應將誠信教育貫穿會計專業教學活動始終,而且都能找準切入點。在入學環節,可通過軍訓、入學教育中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可將誠信教育融入到各門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在畢業環節可通過就業教育對學生強化誠信教育。通過各個環節的配合教育,誠信觀念一定能成為會計專業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寶貴精神財富。
3.4 營造誠信環境和氛圍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高職會計專業的誠信養成離不開一定環境和氛圍。高職院校對社會環境難以控制,但可以在校園內營造誠信環境和氛圍。學校首先要營造一個校風、教風、學風、文化氛圍良好的大環境,再針對會計專業的學生營造誠信氛圍,可采用黑板報、校報、廣播站、電子顯示屏等宣傳工具,全方位、多角度地開展誠信教育宣傳;可以將國內外典型的會計舞弊案例材料進行整理后推薦給學生閱讀,讓學生在真實而鮮活的案例中去感受會計舞弊對國家對社會帶來的危害,同時感知舞弊對自己可能帶來的后果。另外,學校應加快大學生誠信檔案的建立工作,扎實推進大學生誠信建設,在校園內形成了講誠信的濃厚氛圍。
【參考文獻】
[1]姚蘇芮,論會計專業學生的誠信教育,教育與職業[J],2010(14)
[2]張勁松,淺論會計專業誠信教育的現狀及其對策,科學咨詢[J],2012(12)
[3]許紹定等,高職會計專業誠信教育融入課程的思考,統計與管理[J],2013(5)
【作者簡介】
鄭倫卉(1967-)女,漢族,湖北荊門人,武漢大學碩士,湖北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副教授,研究方問:管理科學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