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現代教育的基本任務。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問題是創新的基礎?!睂嵺`證明學生只有“發現問題”了,才會“提出問題”。然而,從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來看,我們教師缺乏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意識,沒有給學生提供發現和提出問題的時間和空間,由于各種主觀和客觀上的原因,存在以下幾種現象:
1.缺乏意識,觀念淡薄。在中國大的教育環境下,“中國學生的知識技能高于外國的學生,但創新意識不足?!边@一現狀有目共睹,教師也知道自己的學生不會自己發現問題,不會自己提出問題,越是高年級,學生就越容易變成學習的機器,沒有發現問題的意識,更沒有發現問題的習慣,當然就談不上發現問題的能力了。有許多數學教師認為:學生能否順利地解答試卷上的習題是自己的教學目標,至于培養學生的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與自己沒有多少關系,即使自己不去完成這個任務也沒關系,因為無法對該能力的培養結果進行考核。久而久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就成為口號。
2.方法不對,效益甚微。大多數教師都比較重視自己如何提出問題,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和解決,而給予學生主動提問的機會很少,甚至沒有。“你還有什么疑問?”“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這幾句話幾乎成了現在許多小學數學教師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口頭禪”,大多數學生不知道應該提什么問題,老師等待一兩分鐘后就草草收場。這樣培養學生的“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能力的效果可想而知。
3.氛圍不濃,興趣平淡。有些學校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一個教師一般要兼顧多個班級,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無暇顧及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培養,即使有個別學生提出了有挖掘價值、有思考空間的問題,或是因為教師主觀方面的知識儲備不夠,或是因為怕耽誤課堂教學進度,總是被無情地“打壓”了。久而久之,學生就缺乏“發現和提出問題”的意識和氛圍,甚至孩子們童年時代最起碼的“好奇心”都在逐漸缺失。使得整個班級學生“發現問題”的氛圍不濃,造成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不高。
這些現象無形中給了我們廣大數學教師一些啟示:在當前的教育環境下,在數學教學實踐中,如何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奠定良好素養的基礎呢?可以重視以下幾條途徑:
一、創設情境,使學生“想問”
小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是特別強烈的,在低年級表現尤為突出。為什么我們的學生年齡越大越不愛問?越大對身邊的事卻越不關心?一方面是由生理、心理發展的規律所導致的,更主要的是因為教育環境點點滴滴的“扼制”。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創設合理有趣的情境,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個性思考,樂于發現問題并敢于大膽提出問題。
精心設計問題情境,或是以感官刺激吸引學生,或是揭示事物的矛盾,或是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之處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狀態,真正“卷入”學習活動中。[1]例如:教學這道習題,媽媽用橙汁和水調制了幾杯飲料。寫出每杯飲料中橙汁與水體積比,化簡后填在下表中。
學生完成表格后,出示問題:哪一杯飲料最濃?哪兩杯飲料一樣濃?學生回答第三杯飲料最濃,因為這杯飲料中水和橙汁的差是20ml,最少。有學生發現問題:“是不是水和飲料的差距最少,飲料就最濃?照這樣說,第二杯與第四杯飲料一樣濃,這兩杯中的橙汁與水的差距就應該一樣了?!币皇て鹎永?,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的知識被激活,他們各抒己見,有的說這里的單位“1”不統一,不能直接比較橙汁和水的差距;有的說這里應該比較橙汁與水體積比的比值;有的說這里應該比較橙汁與飲料體積的比;有的說這里應該比較水與飲料體積的比……此時我看準“火候”,出示我調制的一杯飲料:橙汁1ml,水149ml。很明顯我這杯飲料的濃度是最淡的,請學生比一比,進一步清晰比兩杯飲料的濃度應該怎么比較。通過這一情境創設激發學生思考,并提出問題,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發現和提出問題的過程,是建立在對事物或現象進行觀察、比較基礎上的,需要分析、綜合考察事物或現象的各種本質屬性及內在聯系,從新的角度、發揮想象,提出有實際意義的、有價值的問題?!睂τ谛W生而言,這不是簡單的事情。要創設情境使學生感悟“思考”的價值,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和習慣,一旦養成“思考”的習慣,學習才有趣味。有思考才會有問題,帶著“問題”進課堂,更容易激發學生的智慧,調動學生的身心進入活動狀態。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越深入,就越容易發現問題,提出的問題才更有意義。
二、傳授方法,使學生“會問”
任何能力的培養和素養的提高都應該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對小學生而言,顯然我們的要求不能太高,應重在鼓勵學生能夠發現問題,并敢于提出問題,保護他們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良好意識。同時要引導學生把自己發現的問題表達清楚,使學生問得明明白白。因此,作為教師應該認識到要讓學生想問的同時,更應該讓他們學會怎樣問。要使學生認識到不會問就不會學,會問才會學。
1.追問,形成意識
“追問”可以幫助學生整體性的把握知識、深入性的理解知識,同時,給自己提供自主思考的空間,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凸顯學生的思維個性,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大好“契機”。
例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扇形統計圖》第77頁練一練第1題:小紅家2006年7月支出情況統計圖(購買衣物20%,水電費、電話費10%,伙食35%,文化教育25%,其他10%)。已知小紅家2006年7月總支出為2400元,問:(1)這個月哪項支出最多?支出了多少元?(2)這個月文化教育支出了多少元?(3)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對于扇形統計圖的認識,學生如果只停留在根據圖形的特點判斷多少或已知總數(單位1的數量),去求部分數量的層面上很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可以借助第三問“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進行“追問”,進行深度挖掘。比如:(1)文化教育比伙食少支出多少元?(模仿性問題,順向稍微增加難度)(2)如果小紅家2006年7月水電、電話費支出了200元,那么總支出是多少元?(變式問題,逆向思考)(3)如果小紅家2006年7月伙食支出了700元,那么購買衣物比其他的費用多多少元?(逆向增加難度)(4)購買衣物20%,水電費、電話費10%,伙食35%,其他10%,文化教育500元,求伙食費支出多少元?(綜合、具有挑戰性問題)等等。數學的生命就在于“問題”,學生能夠融通、綜合性地提出各種問題,既是學生對知識深入理解的表現,也是學生思維發散性、靈活性的體現。
2.拓展問,觸類旁通
學生會把自己發現問題表達清楚,還要抓住問題的根本學會“拓展問”,以一類問題為載體,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針對問題情境,學生在已有知識體驗的基礎上,從所熟悉的現實情境、現實生活中,發現、選擇和確定問題,主動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綜合與實踐內容《面積的變化》一課時,鼓勵學生根據教學情境先提出自己想要了解的問題,因為之前的學習基礎,學生想到并提出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這些圖形的面積和邊長的變化有什么關系?”“是不是所有平面圖形的面積和邊長的變化都有這樣的規律?”“這些圖形周長的變化和面積的變化規律相同嗎?”“掌握了面積變化的規律可以解決什么問題?”等一系列的問題。因為是學生自主想到并提出的問題,學生有強烈的解決這些問題的興趣和欲望,接下來,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或與他人合作,經歷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自問,實現深化
“自問”,在語文學習中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常用于表示強調作用。為了強調某部分內容,故意先提出問題,明知故問,自問自答。因此,在數學學習中“自問”的習慣一旦養成,以后做事就會“三思而后行”,自問除了能引起自己的注意之外,還能引發自己思考。如果自己經常思考,問問自己,那學習必定事半功倍。
例如在教學“比的實際應用”時,為了使知識融會貫通,運用前面學習列方程解決的一道實際問題:藍天木器加工廠有工人56人。每個工人平均每天能加工10張課桌或15張方凳。為了供應市場,必須1張課桌與2張方凳配成一套發貨。怎樣安排加工課桌和方凳的人數,才不會造成浪費,又能盡量滿足供貨。請學生用比的知識解決。
有同學這樣解答:(10×2):15=4:3,然后把56名工人按比例分配;還有學生這樣解答:1:2=10:20,10:15=10:15,所以做課桌與做方凳的人數比是15:20=3:4,接著再把56名工人按比例分配。就有學生問:(10×2):15中前項表示做的課桌張數,而4:3的前項卻表示做方凳的人數,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后,怎么前項表示的不一致了?而1:2=10:20,10:15=10:15,這兩個比有什么聯系?我立即大力地表揚了這位同學,問得好。讓學生嘗試回答剛才同學提的問題。通過大家共同探討,最終明白:根據題意可知“(每人每天做課桌的張數×2)×做課桌的人數=每人每天做方凳的張數×做方凳的人數”,由此數量關系式可得:(每人每天做課桌的張數×2):每人每天做方凳的張數=做方凳的人數:做課桌的人數;第二種解法10:15表示每人每天做課桌與方凳的張數比,而課桌與方凳的張數需求比是1:2=10:20,也就是說實際做時做課桌與方凳的人數比按1:1來分配是不合理的,必須按1:(20÷15)來分配,也就是做課桌與方凳的人數得按15:20=3:4來分配。學生在探討的過程中又有學生茅塞頓開,說:“這題還可以從最小公倍數的角度思考,[10,15]=30,如果做30張方凳,配套出售的話需15張課桌,每人每天做10張課桌,因此實際需要15÷10=1.5(人)來做課桌,需要30÷15=2(人)來做方凳,做課桌與做方凳的人數比是:1.5:2=3:4。當然也可以這樣想:[10,15]=30,如果做30張課桌,每人每天做10張課桌,因此需要30÷10=3(人)來做課桌;配套出售的話30張課桌需要30×2=60張方凳,60÷15=4(人)來做方凳,所以做課桌與做方凳的人數比是3:4?!蔽液屯瑢W都夸他:“真簡潔,又便于理解!”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自問自答在新舊知識的矛盾之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使學生從中獲得了成功的體驗,使認知深化。
因此,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培養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這一課程目標的意義和價值,有計劃地幫助學生學習發現和提出問題,把“讓學生想問、敢問、會問”當作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目標。教師只有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讓學生多提出問題,并思考問題的答案,才能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發展,最終實現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高。這樣的教育才更具“智慧”,只有接受“智慧的教育”,學生才會受益終身。
參考文獻:
[1]楊豫暉.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案例式解讀[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183.
(項維芳,南京市六合實驗小學,2115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