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業陶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稟賦,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路徑,只有個性化的教育才能真正適應每位學生的發展,只有多樣化的教育生態才能形成“不拘一格育人才,萬紫千紅總是春”的教育格局;只有各種人才,特別是拔尖創新人才脫穎而出,才能形成萬馬奔騰、龍騰虎躍的生動局面,從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自然之道與人才培養
道法自然是中國文化中一個重要的哲學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有兩種含義:一曰“自然界”,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萬物生長,生機盎然,精彩紛呈,惟其豐富多樣,方成蔚然大觀。二曰“自然律”,自然而然,本來如是,天地不失其位,四季自然更替,動物繁衍生息,植物自然流香,萬物各有其性,無不順天而生,只有順應自然,方能得道而行。
所謂道法自然,就教育而言,就是要效法自然之豐富性,追求教育生態的多樣化,尊重自然之道,遵循人的成長規律,順天致性,因材施教。
搭建多元、開放的課程平臺
要形成多樣化的教育生態和個性化的教育格局,必須有寬松的環境、肥沃的土壤、自由的空氣、開放的胸襟,形成以人為本、和而不同、不拘一格、縱橫開闔的辦學格局。
就學校教育的特色而言,美國有“磁鐵石”學校,也就是特色學校。如數理高中、藝術高中。杰弗遜理科高中和伊利諾伊理科高中就是美國著名的數理高中,以培養數理方面的精英人才為目標。不同類型的學校,各有功能,各具特色,有利于形成多樣化的教育格局。
就具體的課堂教學而言,教學有法,又無定法。每個學校的教學既有個性化的積淀,又有多樣化的探索:如美國菲利普斯埃克塞德學校的圓桌式教學,伊利諾伊理科高中的問題引領式教學,杰弗遜理科高中的課題研究。
從某種意義上說,課程就是學生的成長歷程。課程越豐富,學生的選擇空間越大,就越能選擇到自己喜歡并適合的課程。因此,要以豐富多樣的課程為學生提供盡可能大的選擇空間,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
以人大附中為例。我們的課程就涉及數學與自然科學、語言與文學、人文與社會、體育與健康、音樂與藝術、社會實踐、領導力、創造發明等多個領域。我們尊重個性,挖掘潛力,力求以豐富多彩、多元開放的課程為學生創建多元開放的發展平臺。
除了知識,還有愛與善
一位納粹集中營的幸存者當上了美國一所中學的校長。每當新老師來到學校,他就會交給老師一封信——
親愛的老師:我是一名納粹集中營的幸存者,我親眼看到了人類不應當見到的情景:毒氣室由學有專長的工程師建造,兒童被學識淵博的醫生毒死,幼兒被訓練有素的護士殺害,婦女和嬰兒被受過高中或大學教育的士兵槍殺。看到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為了什么?我的請求是:請你幫助學生成長為具有人性的人。你們的努力絕不應當被用于創造學識淵博的怪物,多才多藝的變態狂,受過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們的孩子具有人性的情況下,讀寫算的能力才有其價值。
我們認為,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育人必先育德,育德必先育心。培養學生慈愛悲憫的人文情懷,使學生擁有善良的心靈,是教育的重要使命。
在這兒,我想給大家看一封學生寫給我的信——
翟老師:第一次聽您的課是在入學教育時。令我耳目一新的是,您并沒有講在高中如何適應緊張的學習與激烈的競爭,而是談到了一個人最根本和最重要的部分——道德觀。您提出的兩個問題經常回蕩在我的腦海里:“我究竟要做什么樣的人?我究竟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大附中人?”記得聽完您的第一課我想到了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學校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后來在9月1日的開學典禮上,我聽到了北京狀元林茜姐姐在附中就讀三年的體驗。她說:“我覺得在這里學到的最重要的東西并不是具體的知識,而是學會了怎樣做人。”令我感動的老師很多,但在您的課堂上,我想用一個比感動更崇高的詞——幸福。當海倫·凱勒用手觸摸到中國的福字時,她哭了,“那是一個人在用嘴親吻他摯愛的土地啊,這是多么動人心魄的愛!”只有在您的課堂上我真正感到幸福——事實上,您的語文課傳達給我們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愛和善。
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加拿大教育家史密斯先生說:“在課堂上要追求三種真理:一是個人的真理,二是共享的真理,三是回家的真理。”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舉國哀慟。2008年7月,我帶領部分教師和學生奔赴四川地震重災區什邡支教。
在什邡震區的帳篷里,志愿者開辟了簡易的課堂。帳篷不夠了,就在小樹林里放幾張課桌,小樹林便成了課堂。我在小樹林里給孩子們上的課,成為我們彼此難以忘懷的不尋常的記憶。
我問孩子們:“希望老師講什么呢?”孩子們回答:“講講寫作吧。”寫什么呢?我讓孩子們自己命題。有一個孩子站起來說:“希望!”接著,孩子們一個個站起來說:“夢想”“堅強”“光明”“磨煉”“意志”“鼓勁”“加油”“感恩”“愛”……在一場地動山搖、天地同悲的災難之后,在剛剛經歷了生離死別的巨大痛苦之后,這些詞語由孩子們的口中說出來,有一種讓人心痛的悲愴,也有一種特別悲壯的力量。
我請每一位同學就其中感受最深的題目構思一篇作文與大家交流。小樹林一片沉靜,同學們在靜靜地思索。一位女同學激動地站起來,說:“老師,我要寫‘愛,我要寫地震發生后全國甚至國際上的人,對我們四川的大愛!”“很好!你一定能寫好!”我啟發說:“你能不能具體寫一個故事,一個感人的細節?”那位同學略一沉思,說:“我要寫向倩老師的故事。”
向倩是龍居小學一名年輕的教師,地震發生時,她正在上課。本來她已經跟學生一起從教室跑出來了,當得知還有兩位同學沒有出來,她立即返回教室救學生。就在這時,又一次強烈的地震襲來,生死關頭,她一下子撲在學生身上,緊緊護著學生。等人們從廢墟中找到她的時候,她的身體已被砸成了兩截,但還是死死地護著身下的孩子!
在學生含淚的訴說中,在場的所有人都感動了。小樹林一片沉寂,只有風從樹梢上吹過,似乎是在輕輕地嗚咽。
我動情地說:“向倩老師以她年輕的生命詮釋了愛的真義,這是多么感人的人間大愛啊!有愛就有光明,就有希望。不管在什么樣的境遇中,我們都要有一顆愛心,都要帶著一顆感恩的心,不斷地給自己加油。其實真正能夠使自己堅強的是自己的心靈,是在自己心靈深處最核心的那個地方,那個地方有一個聲音在呼喚著愛,呼喚著希望,呼喚著光明!”
巴金先生說過,我們有一個豐富的文學寶庫,里面有豐富的文學寶藏,它使我們變得更善良,更高尚,更有價值。文學的作用就是使人變得更好。
教育的價值也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