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彥如 李義
[摘 要]本文通過對大學生人格教育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解決的對策,力圖使高校轉變教育理念,重視大學生人格品質的培養,使大學生人格健全,全面健康和諧發展。
[關鍵詞]加強;大學生;人格;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4 — 0140 — 02
大學生正處在身心急劇發展和自我意識由分化、矛盾逐漸走向統一的特殊時期,同時也是人格形成與發展的關鍵階段。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利益多元化的影響,在校大學生因就業、學習和經濟壓力,生理疾患、家庭變故、情感挫折及社會生活環境等因素,使患有人格障礙的人數增加且呈現類型多樣化趨勢,嚴重的有發生輕生現象。為此,高校辦學要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本,轉變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增強心理咨詢的互動效應,做好大學生人格品質培養工作。
一、充分認識大學生人格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社會環境不良因素影響。一是傳統的儒家思想。我國古代孔子、莊子等眾多的教育家、思想家都為人格教育做出過很大貢獻,儒家人格教育思想使我們的民族形成了友善、謙讓、忍耐、吃苦、重孝、從眾的性格。但儒家教育思想不是從人自身全面發展出發,而是為維護封建社會統治服務的。這種人格教育思想仍影響著現代人,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人格品質,如自我意識不強,盲目從眾、不思進取,理想信念空虛,沒有責任感,缺乏創新精神,環境適應力差,心理承受能力低,獨立性不強等,阻礙了人的健全人格構成與發展。二是對抓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認識不足。改革開放后,雖經濟發展迅猛,但在思想領域沒完全形成與市場經濟相適應、強有力、能凝聚人心的思想道德觀念;沒有完全確立與時代發展主旋律相一致的文化精神和價值理論來支撐、促進人的人格教育培養。中西文化碰撞、新舊思想觀念交替,社會激烈競爭給人們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使青年大學生思想和行為陷入困惑狀態。第一,自私、冷漠、奢侈、虛假、金錢至上等社會風氣正嚴重腐蝕著他們的心靈;第二,腐敗、色情、坑蒙拐騙、黃、賭、毒等社會毒瘤滋生蔓延迅猛,吞噬著人性, 在腐蝕整個社會的同時無疑也侵襲了大學校園;第三,高校擴招后因國家缺乏宏觀調控和措施不到位,使相當部分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對在校生形成了一種強大的心理壓力;第四,在多元價值觀念下人格教育失范。這些都對大學生人格缺陷的形成起到重大的影響。
2.家庭教育缺失和失真。家庭教育對人格的形成起關鍵作用。父母溺愛子女,孩子依賴家庭的傳統習俗自古一直延續至今。有些父母的教育觀念、態度和行為不符合孩子健康成長的需要,有悖于人格的健全和發展。一是目標失真。望子成龍盼女成鳳,期望值過高;二是內容失真。重求知,輕做人,忽視心理品質對健全人格培養和成才作用; 三是方法失真。家長的教育方式少民主多專制,缺乏溝通,存在著明顯代溝;四是評價失真。父母虛榮心過強,評價主觀片面而非本質,使孩子失去了自我造成人格上的缺陷,理想與現實不和諧,內心情緒和外在表現不和諧,個體與社會不和諧。
3.學校以德育和智育代替人格教育
來自應試教育的壓力,初等教育重智育而輕德育和學生人格品質培養,高等教育過分強調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而忽視對大學生全面心理素質、自我意識和個性發展的培養,導致人格結構的傾斜和殘缺。一是教育目標的片面性。.以政治教育代替德育和人格品質培養,助長了學生不良人格的形成;二是教育方法的失誤。不能充分發揮個人潛能,與社會發展相適應。過分強調社會道德要求對個體行為品質的認同,而忽視個性心理的需要與建構,造成個體人格與社會不和諧;三是教育內容失序。有些專業設置,教學計劃、課程內容不符合新形勢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四是教育腐敗、教師人格失范和管理理念、方法落后等對大學生健全人格都起到消極的影響。
二、轉變教育理念,深刻理解“人格”對大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
高校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基地,其科學定位要定在陶冶人性、鑄造健康飽滿人格,使大學生全面發展,整體素質提高上。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在《1900年以來教育之進步》中指出:“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在他看來,教育的目的在于健全人格。人格是靈魂的骨架,人格鑄造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健全的人格能使大學生樹立正直、清澈的靈魂,帶給他們美好的生活體驗和幸福的心靈,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人生方向,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人格的內涵深廣,體現了人的本性特征。心理學認為人格是指個人對內外環境刺激所持有的反應態度和行為方式”,其包括氣質、性格、能力、興趣、愛好、需要、智力、理想、信念、道德品質、責任心、榮譽感等,即人們所說的個性;倫理學認為人格是指個人的尊嚴、價值和道德品質的善惡程度的總合。追求的是“崇尚的自我”,即人的品格、品質、境界、道德水平和尊嚴;社會學認為人格是指個體在社會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統一;法律學認為人格是指人作為權利、義務的主體資格。
“人格”是作為人的一種資格,這種資格直接源于人的本性。對個體來說,自我同一是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精神道德自我與社會群體自我的整合,也是健康人格所需要的基本前提。我國高等教育由早期強調知識,到后來又一味強調能力和技能,而忽視思想靈魂的鑄造和人格的培養,導致了一些大學生道德失衡和存在嚴重心理障礙。如今高等教育不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培養出來的“人才”,將可能是有智商沒智慧,有知識沒文化,有文化沒修養,有欲望沒理想,后果嚴重。為此,必須轉變辦學理念,堅持以人為本,把教育的視野從智力領域擴展到非智力領域,由知識、能力本位向人格本位轉變。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更要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健康“人格”,使大學生學會做人。
三、高校思政工作重在培養大學生健康人格品質
研究表明,人格結構包括認知、動機、氣質、性格、自我調控等要素。智力、氣質主要由遺傳因素決定,而價值觀、信念、性格等與社會因素和后天環境有關.
1.強化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維系社會發展穩定。主體性道德人格,即獨立、理性、自為、自由的道德人格,體現著一個時代人生追求、價值取向和人格標準。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對于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的發展與完善,對社會的安定與和諧,對社會公正的確立與維護具有重要的價值。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研究、鑄造人格的理論基礎。一要加強大學生“三個主義”教育,堅持和弘揚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道德基本原則,樹立社會的共同理想,教育和引導他們樹立科學的“三觀”, 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二要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鑄造大學生的人格。開展正面宣傳,占領思想文化陣地,教育和引導他們加強道德修養, 增強獲取、鑒別處理信息能力,使他們的人格結構朝著相似性方向發展,鍛煉和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三要教育和引導大學生正確地對待和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理想與現實等關系, 能夠正確處理由此而引發的各種人生課題。
2.強化個體人格品質培養,促進大學生全面和諧發展。一是教育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恰當把握自我, 不斷完善自我, 努力追求理想自我。在社會活動中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心胸開闊,善解人意,人際交往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人際關系和諧;二是教育引導大學生加強自身人格鑄造。在心理機制上做到和諧發展,開放自我,接納他人,對生活持樂觀向上態度。自信而不自負,自謙而不自卑,勇敢而不魯莽,果斷而不冒失,穩重而不猶豫,謹慎而不怯懦,豪放而不粗俗,好強而不逞強,活潑而不輕浮,機敏而不多疑,忠厚而不愚昧,干練而不世故; 三是教育引導大學生培養創新、競爭、務實、拼搏、奉獻精神,正確認識國情, 培養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四是教育引導大學生在思維方法上,能理性的分析事務,正確理解人類社會陽光和黑暗、美好和丑陋共存原理,應對萬端發展變化,求新求異,對事物的發展具有預見性。五是教育引導大學生在知識結構上視野廣闊,在技能行為上一專多能、觸類旁通,能夠開發自己的潛能,創造性地工作、生活,具有自我鑄造與完善的能力;六是教育引導大學生鍛煉身體,強健體魄,在生理素質上具備健康的體質。成為人格健全、真正為社會所接納、認同的全面健康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3.構建育人環境,積極進行德育創新。高校實施德育目的,是以學生發展為本,構筑精神支柱,挖掘創造潛能,創造條件發展人。德育的重點是大學生創造力、意志力、親和力、判斷力和獨立人格的培養,要善于將社會道德要求轉化為他們的自我要求,形成內在的道德認知和自覺的道德行為。為此,必須進行德育創新。一要營造育人的優良環境和濃厚氛圍,讓大學生在民主環境氛圍中去思考、感悟、理解,凈化靈魂,升華人格,完善自己;二要利用科學精神去滲透、改變大學生思想意識,潛移默化的鑄造美好心靈,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三要發揮教育者、模范典型的示范作用,以其人格魅力影響、引導大學生,促使他們的情感產生震憾,潛移默化地實現對健康人格的認同和追求,從而實現他們的人格培養鑄造;四要高校和家庭協調互動,保持信息暢通。父母要用自己美好的人格給他們以啟迪,為他們樹立學習榜樣。
4.教育和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人格品質培養實踐。實踐是人格鑄造、發展之路。個人日常言行的積淀成為習慣就是人格。從小事做起,“集沙成塔”,最終構建成完美的人格大廈。一要積極創設條件, 給大學生創造實踐機會,讓他們在實踐中長知識、增才干,正確認識、評價自我, 學會正確把握自我;二要引導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活動中加深對國情的認識和對改革的理解,在人民和祖國需要的時候, 做出正確的選擇。
5.必須注重加強隊伍建設,努力練好內功。由于思想政治工作 是一項長期的、經常性的工作,所以必須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專兼結 合的思想政治工作隊伍。思想政治工作 是一項理論性、政治性、政策性、實踐性很強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具備勝任思想政 治工作的素質和能力,才有可能做好這項工作。概括地說,他們要有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 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決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 、基本綱領和各項方針政策;要努力實踐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密切聯系群眾, 堅決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于和善于開 拓創新,掌握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模范地遵紀守法,保持清正廉潔,艱苦 奮斗,拒腐防變,堅決反對消極腐敗現象;要刻苦學習,勤奮敬業,不斷增加知識積累和經 驗積累,具備做好本職工作的專業知識和能力。
〔參 考 文 獻〕
〔1〕肖川.主體性道德人格教育的內涵與價值〔N〕. 中國教育報,2001-12-12(03).
〔2〕萬潤龍.吉利大學“人格本位”的理論和實踐〔EB/OL〕.天訊在線,2007-07-25.〔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