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德榮
鄉愁是世間所有情緒中最復雜的東西。因為這種情緒多數深埋在人心的最深處,而且多與故友親人、師長同學或某些具體事物境遇緊密聯系。因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鄉愁:城里人與鄉村人不一樣,曾經在鄉村待過然后因各種機緣生活到城里的人不一樣,年輕人與上年紀的人更不一樣。
鄉愁可以表達,但一經表達,便不再是原來的樣子,即使是詩人也是如此。多年前余光中先生一首《鄉愁》被無數人傳誦,有人將其編入教材,于是便只有一種解讀,雖然這樣的解讀沒什么不對,但是卻失去了更多的美好與想象。
鄉愁本是一種很個人化的情愫,若干年以來沒有被廣泛研究和傳播,不是因為它可有可無,而是因為在主流意識形態的空間不知如何擺放它。面對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趨勢,有人突然發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留得住鄉愁”可以成為其中一個重要指標并公開發布。于是山水增值、“鄉愁”井噴。我們真的應該為如此重大的價值觀轉變叫好,然而同時我們也應思考,鄉愁到底是不是可以拿出來展示的物件?
城鎮化要以人為本已是共識,但城鎮化要以鄉村為規劃重心似乎還不那么被太多人接受。前些日子我出席一個以美麗鄉村規劃為主題的座談會,有些專家學者慷慨陳詞,講技術、講理念,多是造城事宜,獨一位村委會主任講了些山水人文的事項,卻語氣惴惴,生怕讓城里人以為是井底之見。后來了解才知,這位主任其實是位小有成就的企業家,返鄉三年帶領鄉親種茶致富,正困惑于造房修路與保持山村的原始生態之間。會后閑聊時我講,如果可能應將一草一木都留住,因為所有的思念都是因為不再擁有。他說,當初選擇返鄉就是因為鄉土難離,在城里時所有的夢境都與小時候在家鄉的人和事有關,現在回鄉幾年,鄉愁沒了卻多了些選擇的困惑。
是的,依我國現階段城鄉現狀,要讓農民的日子過得比城里人舒坦還不是時候,但如果讓所有農民都變成市民卻是大大的謬誤,讓所有有人的地方都是城鎮更是荒唐!也許值得嘗試的是,以開放戶籍管理為背景,以土地制度改革為動力,倒置城鄉投入配比,讓經營農業和農村成為天下最賺錢和最體面的事情。用不了多久,至少困擾人們多年的拆遷沖突就會減少,城鄉結構性矛盾就能緩解,農民的好日子也就真的為期不遠了。
說到底,鄉村應該要有鄉村的樣子,而且不是千村一面。至于什么樣子,則應根據地域、民俗、山水環境和氣象人文的要求來規劃設計,并且征得農民同意。那些聞名遐邇的名村名鎮不是一天造出來的,因而不應指望城鎮化進程中再造若干個名村名鎮。只要宜居安全、方便舒適,與當地山水環境渾然一體就是好的村鎮。重要的是身在其中的人,他們物質文化精神生活是否滿足?他們如果要想到城市生活些日子是否可能?再進一步說,如果這些人也有鄉愁,他們的情感之床能否在離他們最近的地方安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