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欣
摘 要:日語被動語態是日語動詞學習的一個重要的部分,與中文不同的是,日語會更頻繁地使用被動語態。學好日語被動語態,對于今后的日語書籍的閱讀、日本文化的深層理解等都有很好的幫助。但是,日語被動語態對于只有兩年學期的中職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完全按照課本學習難以理解透徹,全靠死記硬背會適得其反。對于日語被動語態的教學,教師要嘗試創新,以尋求更貼合學生能力和需求的教學方式方法。
關鍵詞:被動句型;小組競賽;評價方式
被動語態一共有三個項目,共計八節課時,本課是被動語態的第三個項目,是最重要也是最綜合的項目,前兩個項目的教學就是為第三個項目的教學做鋪墊。項目三的學習,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掌握日語被動態的句型,并能靈活運用進行造句和會話。下面,就本課在教材分析、教學內容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分析、教學策略分析、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實施過程、評價方法與工具等方面進行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人所使用的教材是《中日交流標準日本語》初級上冊。本教材是在舊版的基礎上重新編制的,但是在動詞方面的教學讓用慣舊版的老師有些不適應,授課過程中也難以結合新書的順序流暢教學。因此,在日語動詞學習方面,本人會將動詞類型和敬語提前教授,這樣方便教師教學,為動詞各語態學習奠定基礎。
二、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學習是在已經學習和識記了被動語態動詞變形的基礎上進行的。被動語態的三大句型是主要教學內容。原來的教學流程是先學習被動語態句型,然后講解動詞變形。但是,按以往教學經驗來看,句型有三大類,學生學習時本身就存在難度,在學生好不容易理解句型的基礎上,再去記憶動詞被動態變形,對于基礎不太牢靠的學生來說存在太大難度。因此,在系統學習被動語態之前,我將動詞被動語態的動詞變形做成公式形式,讓學生快速、有效地記憶,并且通過測試、競賽等形式鞏固記憶。在動詞被動變形記憶熟練的基礎上,主要對動詞被動語態的句型進行重點講解、靈活運用。
三、教學目標分析
以日語動詞被動語態為載體,通過日本文化熏陶、用常見的人物卡片模擬日本的生活場景,讓學生用耳朵獲取信息、用嘴巴準確地表達自己想表達的語句,了解中日兩國在被動語態方面的異同,從而更加準確地掌握日語的被動語態。在教與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信息處理”“與人交流”“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等職業核心能力,為將來學生使用日語打好基礎,培養學生能力,提高綜合素質。
四、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原本的重點是被動語態三大句型和之間的區別,難點是被動語態的動詞變形規則和新句型的準確造句,以此組織教學時主要關注學生一些硬性的記憶效果,這樣造成學生在課堂上容易產生記憶疲倦,難以和老師產生學習情感的共鳴,難以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學重點增加了培養學生主動開口說日語的信心和激發學生積極說日語的主動性。教學難點增加了,學生由于畏難情緒難以開口說日語。
五、教學實施過程
導入時用PPT展示圖片,在教師引導下分別說出主動句和被動句,自然導入被動句型的學習。引導學生自己說出母語中文被動句的特點,在教師講解下與日語被動句進行對比,以此加強學生對日語被動語態的基本印象。在教師新授過被動語態三大句型后的練習環節中,原本以教師整理的課外中日文翻譯為主,來鼓勵大家回答問題,以達到開口說日語的效果。但是從上課學生的反應來看,學生主要出現以下幾種負面情緒。①畏懼被教師點名回答;②畏懼回答錯誤而沒有自信回答;③按順序點名回答的方式,讓位于后面的學生產生松懈感或者不積極參與,甚至有提前作弊的現象;④特別想回答的學生,由于回答機會有限而產生失望的情緒。據此將練習環節換成小組競賽環節。在教師新授過句型之后稍作總結,給學生一定的消化理解復習的時間。然后把全班按人數分成固定的幾組,一組同學群策群力搶答教師的提問。雖然學生在這一環節中學習的負面情緒明顯改善,但是這一環節也出現了問題,即教師出的問題難度過小,大家能迅速作答,難以控制搶答的秩序,造成課堂基本秩序混亂。因此,在這一環節,最終決定將難度交給學生。即教師只規定造句中要出現的人物,并制作成卡片,讓搶答環節出現在造句前。搶答迅速的小組必須上講臺抽一定數量的人物卡片,然后展示給小組,規定十秒內造句,寫在黑板上。改組組長再點本組以外的同學回答,造對的本組加2分,答對的組也可以加1分,其余均不得分。這樣設置的亮點是:①調動課堂氣氛的基礎上也能很大程度地掌控課堂秩序;②抽完卡片后留有一定時間作答比較合情合理,容易減少錯誤率,畢竟教學的目的不是要學生答錯,而是掌握;③并不是誰快就誰贏,外語課堂畢竟不是體育競技,回答時要能調動每個組積極參與;④造句的小組能得到用已學句型造句的機會,其他小組也能得到回答機會,盡量全員參與;⑤難度由學生掌握,在學生造的句子的基礎上,教師進行修改和提升,符合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
六、評價方法與工具
更多地關注學生,注意面向全體及兼顧學生差異;突出態度、情感、價值觀在教學目標中的地位,把方法、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納入教學目標。注重學生今后進入企業后的崗位要求,評價有助于糾正學生目前的行為、語言和標準的崗位要求的差距,讓學生在評價后能自我反思、醒悟,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更好、更快地達到崗位要求。教師評價標準為主、學生評價為輔、師生共同評價的形式,能讓學生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發現自己的長處,找到更為優秀的同學,或者自己和崗位要求之間的差距。通過教師的不斷鼓勵、總結和同學間的競爭,激勵自己積極向上、不服輸、不放棄的學習精神,增加了學習動力。
以上是本課的教學反思。五年的教學工作,使我深刻認識到教師這個職業,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而且要有愛心和耐心,時刻關注學生的成長成才,關注學生專業的最新發展趨向,不斷鞭策自己更加勤勉,不斷更新教學理念,以提高學生的能力水平。
(江蘇省揚州旅游商貿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