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龍
文言實詞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對整篇文章的理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漢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一個實詞的解釋少則一兩種,多則數十種。對于剛剛接觸文言文的中學生來說,如果要求他們把許多實詞的十多種常用解釋牢記于心,這無疑是不現實的。所以,在平常的教學中,老師們一般都會講解文言實詞義項的推斷方法。本文對文言實詞義項推斷的眾多方法中的字形推斷法進行詳解。
中國漢字的造字方法,給我們提供了字形推斷的直接理論基礎。漢字的造字方法公認的有六種,稱為“六書”。它基本上是建立在小篆的基礎上的,雖然不夠完善,但對于大多數漢字特別是古文字,還是能夠予以說明的。“六書”是古人解釋說明漢字結構和使用方法而歸納出的六種條例。“六書”之稱,最早出現于《周禮·地官·保氏》。后世學者定名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東漢學者許慎對古文字構成規則進行了概括和歸納。許慎在《說文解字》給“六書”下的定義是:象形者,畫成其事,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中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掌握的一般是最基本的四種造字方法,也就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下面根據這四種最基本的造字方法,結合江蘇省高中階段的語文教材進行逐個分析。
一、象形字
所謂“象形字”,即依照物體的外貌特征來描繪出字形。如:“旦”,根據其小篆體字的外形可以看出:此字像太陽剛剛從地面升起的樣子。所以,此字的本義是天剛剛亮,破曉,夜剛盡日初出之時的意思。例句: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史記》)。這句話中的“旦”,便是使用的“旦”字的本意,可以根據此象形字的外形明顯特征推斷出是早上的意思。
二、指事字
所謂“指事字”,即是指表現抽象事情的方法。大多數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添加、減少筆畫或符號。如:“本”,根據其小篆體字的外形可以看出:此字像在“木”的下面加上一橫,是為了指明樹根之所在。所以,此字的本義是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莖干的意思。例句:臣聞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諫太宗十思書》)。這句話中的“本”,便是使用的“本”字的本意,可以根據此指事字的外形明顯特征推斷出是草木的根或莖干的意思。
三、會意字
所謂“會意字”,即是指將兩個字根組合起來,使之衍生出新的含義。如:“步”,根據其小篆體字的外形可以看出:此字像由兩只腳的象形符號重疊而成,表示兩腳一前一后走路。所以,此字的本義是行走的意思。例句:與樊噲、夏侯嬰、靳疆、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鴻門宴》)。這句話中的“步”,便是使用的“步”字的本意,可以根據此會意字的外形明顯特征推斷出是行走的意思。
四、形聲字
所謂“形聲字”,即是指由表示意義范疇的意符(形旁)和表示聲音類別的聲符(聲旁)組合而成。如:“賦”,這個形聲字是從貝,武聲。由其小篆體字的形旁“貝”,可以推斷出其的本意與財物,進而告訴學生是征收的意思。例句:未若復吾賦不幸之甚也(《捕蛇者說》)。這句話中的“賦”,便是使用的“賦”字的本意,可以根據此形聲字的形旁明顯特征推斷出是賦稅的意思。
形聲字在漢字中占的比例超過百分之八十,其形旁為我們推斷文言實詞的詞義提供了有利條件。如:“卻匈奴七百余里(《過秦論》)”一句中“卻”的意義探求。“卻”的形旁為“卩”,像人下跪的樣子,即腿骨節屈曲的樣子。不難推測,與其所關聯的義項應是“退卻”的意思。
總之,文言實詞在中學文言文學習中起著巨大的作用,文言實詞的義項應該理解性記憶。漢字的起源特點,決定了我們一般可以通過字形對文言實詞的義項進行推斷。在文言文學習過程中,讓學生適當了解一些字本身的結構特征,對于文言實詞的理解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方法僅僅是方法,如果沒有一定量的文言實詞詞義積累,任何方法都是鉆冰取火。因此,要想學好文言文,還必須注重點點滴滴的積累。
(江蘇省如皋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