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小學閱讀教學,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理念已經成為一種共識,學生個性得到了一定的張揚,傳統封閉式教學正逐步走向開放,然而也出現了諸多令人擔憂的問題,使閱讀教學誤入了一些歧途,這些問題應引起我們高度的重視。
誤區之一:閱讀欣賞因噎廢食
也許是受考試這根指揮棒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學早已走進了繁瑣分析的誤區,不少教師津津樂道于詞語運用、修辭手法、表達方式、分析句子、課文串講,把完整的一篇課文肢解成零散的片段,搞得面目全非。而《義務教育九年制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教學以讀為主,注重學生的體驗與感悟。要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引導學生自主讀書、合作探究、內化感悟。然而遺憾的是,不少教師因此而走上了另一個極端,將課堂變成了“教師范讀、學生領讀、齊讀”的“念經式”的課堂,生怕沾染上傳統的過度講解之嫌,因噎廢食。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該以讀促悟,引導學生在充分的讀書中抓住教材中的重點字詞句段,在品讀、慎思、合作交流等語文活動中感悟品味,理解領會文章的情感與意境之美,讓靜態的語言活化為動態具有生命的感性形象,扎根于學生的精神世界,“這是一種真意義上的涵詠品味、思考感悟,是汲取語言精華的有效積累,是一種對文本的真誠傾聽和對話,決不等同于傳統的繁瑣分析?!盵1]
崔巒先生曾說過:“既要尊重學生,也要發揮教師的指導、點撥、調控的作用。對學生理解不到、體會不深、甚至理解錯誤的地方,要訂正甚至做必要的講解,不能視而不見,放任自流?!盵2]教師要善于放手,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理解,體驗,盡可能對學生少些約束與限制,多些自主和交流。當然放手絕不是簡單的放縱,更不是不顧教學常規要求信馬由韁,而是以更高的要求對待教學,處理好發揮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的關系,尊重教材、作者、文本的價值,遵守科學合理的教學規范,發揮出課堂教學的更大效益。
誤區之二:自主選擇就易避難
在不少的課堂上,教師常常鼓勵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方式來讀課文,喜歡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這樣的情況在閱讀的公開課中出現的頻率更多。而學生在選擇時往往就易避難,隨意性很強,教師則一味地“尊重”學生的選擇,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以彰顯對學生個體生命的人文關懷。長此以往,語文課堂陷入了淺層次推進的怪圈,學生的語文素養與思維品質并沒有得到有效的提升。
閱讀是一種高層次的心智活動,這一過程中有認知的沖突,也有思考帶來的酸甜苦辣咸。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各部分內容之間有輕重之分,如果不顧教學目標與內容,任讓學生自由選擇學習與欣賞的內容,會陷入就易避難的閱讀教學的誤區。因此,教材中應該學習的內容,都應讓學生去感受體驗,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形成一定的語文技能,整體把握課文內容,真正地讀懂課文,否則,很有可能放走了“精華”,留下了“殘渣”。
誤區之三:激勵評價廉價濫用
當下的很多語文課堂,為了體現“尊重學生主體”“平等對話”的理念,教師激勵性的話語貫穿教學活動的始終。很多時候,學生的回答毫無精彩可言,甚至在理解上存在偏差,但有的教師不敢也不愿及時指出學生的缺點錯誤,當然也有些教師不分青紅皂白,一律冠之以廉價的表揚“你真聰明!”“你真了不起!”殊不知,教師不顧課堂教學客觀實際的“偽評價”,很容易將錯誤的信息傳給學生,使學生感到困惑迷惘、無所適從。長此以往,勢必會對學生的認知和情感產生誤導,不利于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
教師客觀公正、準確及時的評價,具有明確的激勵性和導向性。課堂上,學生會根據教師的及時評價進行自我判斷、自我評價,或充分肯定,或自我調整,糾正認知上的不足與偏差。而師生情感互動、真誠對話、坦誠交流,是成功課堂的重要因子。教師要在與學生心靈的交匯、思維的碰撞中共同達成教學目標,讓評價真正地發揮它應有的價值功能。
誤區之四:價值導向的模糊錯位
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引領,是小學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的重要功能。有時候,新穎,不一定意味著正確,我們不能因為學生中一些獨特的理解而忽略了其價值觀的引導。比如一青年教師在教學蘇教版二年級課文《狐貍與烏鴉》時,請同學們談談學習課文后的感受。學生A說:“狐貍很狡猾。”教師笑著點頭給予肯定。學生B說:“狐貍很聰明,靈活巧妙地得到了它想得到的東西。”老師也贊賞有加:“你真會動腦筋,理解獨特!”說完,帶領全班學生鼓起掌來:“棒,棒,你真棒?!辈簧俾犝n的教師心中有了一種深深的不安:尊重學生的獨特感悟,不等于可以忽視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無原則地遷就學生的任意理解,不等于教師只需貌似尊重地隨聲附和。[3]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發言,但不是附和學生的所有發言,對學生在認識的偏頗與模糊之處,特別是價值觀的偏離,教師應有自己正確的判斷。《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作用,突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風尚,同時也要尊重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4]語文作為人文與工具性并重的學科,其中有不少方面具有模糊性與不確定性,教學中對文本的語言理解也會因個體差異而產生多元的觀點。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實施多種教學方式,充分尊重學生在閱讀中產生的理解與體驗,使學生不迷信書本,不唯上,突破傳統思維方式習慣,鼓勵學生勇于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從而激勵學生的創新意識,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但當下的一些公開課的教學,許多教師曲解了這一理念,將閱讀感悟的多元化誤認為是學生的異想天開與隨心所欲,脫離文本的解讀,只要有點新意的理解一律肯定,不管它是否符合科學,符合作者與編者的本意。
如前面的案例,當學生對狐貍的評判標準出現誤差時,教師要進行正確的引導。狐貍到底是用“聰明”還是用“狡猾”一詞更為準確恰當?讓學生展開討論。最后形成基本的看法:狐貍采用了花言巧語的欺詐手段,不擇手段地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種傷人利己的行為是不道德的,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力,愛憎分明,明辨是非,全方位地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三維目標。
參考文獻:
[1]葛玲玲.莫讓句子賞析成禁區.小學語文教學[J].2004(4).
[2]方小華.課堂教學中要凸顯教師引導作用.文學教育[J].2006(6).
[3]葉竹富.共享文本價值與獨特體驗的和諧.小學教學參考[J].2009(15).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2.
(王金鋼,沭陽縣湯澗中心小學,2236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