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婧
詩歌蘊含著人類對未來生活美好的追求與守望,是人們表達個性情感的最好方式。尤其是兒童詩,其篇幅往往短小精悍,語言生動優美,聯想豐富多彩,構思新穎奇特,感受細膩真實,恰到好處地表達出了童心的純真。所以,我們在語文教學中,理應有效利用兒童詩資源,訓練兒童語言,給兒童一個美麗的詩意童年。
一、要適當補充篇目
教學場景之一。在學完了《鮮花和星星》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孩子們,今天,我們一起欣賞了五顏六色的鮮花,老師也看到了小朋友們在靜靜的夜里,舉起小手數著滿天的眨著眼睛的星星。其實呀,金波爺爺為我們寫了許許多多小詩呢!”(課件出示金波作品《長出翅膀的太陽》封面)……
思考:對于小學生來說,應該引導學生誦讀更多的富有情趣的兒童詩,但是,縱覽小學語文教材,兒童詩的篇目顯然少了點。于是,作為孩子語文學習過程中,最初接觸的文學樣式的兒童詩,在一定的時候,已經失寵于兒童文學了,也被閱讀教學邊緣化了。因此,筆者以為:在兒童詩教學中,千萬不能忘卻了課外兒童詩的整合,將課堂延伸到課外,在立足文本的基礎上,去閱讀更多的童趣小詩。讓孩子走進美麗的大自然,讓月亮,星星、春風、雨露、雪花、小鳥……走進孩子的視野,與孩子的情感融通。
在這一場景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學習《鮮花和星星》補充《長出翅膀的太陽》。這樣學生就會帶著對兒童詩的好奇心理,以及對金波爺爺無限的崇拜,去與一首首小詩對話,去享受兒童詩給自己帶來的詩意世界。
二、要重視誦讀訓練
教學場景之二。在教學《鮮花和星星》一文第一部分的時候,教師將教學重點定位于循序漸進的誦讀策略。具體分為三個朗讀層次:首先,要求學生讀準詩歌中需要輕聲讀的詞語,為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在誦讀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到鮮花很多,并且通過朗讀找出詩歌中的關鍵詞語。第三,當學生在感受到徜徉于鮮花叢中的快樂時,再讓學生誦讀第一部分,讀出自己對鮮花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思考:透過兒童詩的語句,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到詩歌內容的豐富。感受到蘊藏在每一行詩里的意境之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對詩歌進行必要的分析思考,是可以的,也是必須的。但是,我們千萬不可以片面地理解詩歌分析。有的教師引導學生逐字,逐詞,逐句地去理解感悟。有的甚至已經將這樣的理解,簡單為明晰字、詞、句的意思。這樣一來,詩歌的整體美蕩然無存,因為詩歌已經被“肢解”得七零八落。學生對詩歌的好奇心也在分析理解的過程中被扼殺了。談何意境,談何美麗?
在這一教學場景中,教師將教學重點定位于循序漸進的誦讀訓練。這給我們以啟發:在兒童詩教學中,教師必須以各種策略激勵學生大聲誦讀,在這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獨特的情感體驗。有了獨特的體驗,學生誦讀詩歌的熱情就會高漲起來,對詩歌濃厚的興趣就會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了。
三、要強化詩歌練筆
教學場景之三。在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進行兒童詩的創作訓練。教師采取了三個步驟:首先,引導學生觀察全詩,找出詩歌兩部分有什么一樣的地方。(形式一樣:這里——,那里——真比 ? ? ? );接著,出示課件,引導學生將詩歌補充完整:“我喜歡池塘里的荷花,這里——,那里——,真比——。我喜歡草原上的羊群,這里——,那里——。真比—— ”最后,教師提醒學生:“孩子們,除了一池的美麗的荷花,除了草原上的羊群,還有什么呢?大樹上有什么呢?小溪里有什么呢?大海里有什么呢?花園里有什么呢?田野里有什么呢?……你能不能模仿書上的樣子寫下來呢?”于是,學生開始創新練筆……
思考:筆者以為,小學生應該接觸更多的兒童詩歌,也應該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寫詩歌的時空。因為,就當下的兒童詩教學現狀來看,誦讀、理解已經成了兒童詩教學的重點,而兒童詩的創作似乎已經被詩歌教學遺忘了。其實,創作對于兒童來說,與他們的年齡特點與心理更加的匹配。
在這一教學場景中,學生詩歌創作的興趣得到了很好的激發。作者采取三個步驟,在觀察《鮮花和星星》結構的基礎上,在學生腦海里形成初步的仿寫模式。然后進行練習的遷移,讓學生明確怎么樣進行仿寫練習。接著,鼓勵學生聯系生活進行創作。這樣一來,學生的創作熱情得到了保護,創作的信心也會進一步增強。學生就會將自己豐富的想象以兒童詩歌的形式融于筆端,表達出對大自然無限的熱愛和贊美之情了。
其實,在兒童詩教學過程中,不能丟失的還有很多。我們必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尋覓兒童詩教學的有效策略。培養和激發學生對詩歌的濃厚興趣,讓學生的語文學習蒙上一層詩意的光輝。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清英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