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靜
摘 要:物理作為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和重難點課,對生活中的現象做了客觀并且科學的解釋,并通過物理教學讓學生逐漸認識了所生活的自然環境。教師要在把握學生認知特點的同時,提出一些提高學生認知能力、幫助學生準確掌握物理知識的措施,以提高學生的物理成績。
關鍵詞:中學生;認知特點;初中物理;課堂教學
物理作為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可見物理課在學生生涯里的重要性。它是一門綜合性比較強的科目,涵蓋了從生活中水的波紋現象的解釋,到宇宙世界的探索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學習的過程就是一次冒險,一次探索。學生在掌握物理知識的同時,還可以發散思維,提高學習能力。這就要求學生要充分認識物理學科,正視曾經在物理知識認知上的偏差,在教師的引導下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對于初次接觸物理學科的中學生,做到對知識快而精的接受是很困難的。所以,提高課堂上對學生的教育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就是我通過研究學生的認知特點,所作出一些改善物理課堂教學的方法。
一、認知偏差,要從概念抓起
物理,是對生活現象的解釋,但它也在某種程度上與我們曾經的想法存在一定偏差。這就是學生對初次接觸的知識似懂非懂而造成的似是而非的錯誤認識。舉例來說,在校園活動里,拔河比賽是少不了的,通常我們會去贊美贏的一方力氣好大,甚至夸其為猛士。接觸物理以后我們應該慢慢接受這樣一個事實,是摩擦力大的那一方最終讓自己戴上了勝利的光環。教師可以讓學生課外活動時做這樣一個小游戲,讓學生分兩組拔河,一方隊友穿普通有摩擦力的鞋,而另一方穿上相對摩擦小很多的滑冰鞋,讓學生從活動中把握物理概念,同時從中得到樂趣,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
想到牛頓,大家都會想到牛頓被蘋果砸頭的故事,也隨之產生了牛頓運動定律。牛頓定律也糾正了學生一些認識上的偏差。不受任何外力的物體可以在足夠光滑的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物理上解釋為慣性定律,也叫牛頓第一定律。還有牛頓第二定律,給我們介紹了速度與外力的關系。教師可以通過實際操作給學生營造認知沖突情景:讓學生自己動手把小車放在足夠光滑的斜坡上,很明顯小車會越來越快,但它受到的是一個恒定不變的力。牛頓第三定律解釋了物體間力是相互作用的,力都是成對存在的。學生之間互相拍打一下,不光被打一方會感到疼痛,打人一方也會受到對方的反作用力。
在教學中融入一些小游戲、小活動,所得到的結果跟學生原本的認識形成矛盾,會勾起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幫助他們重拾信心。
二、 抽象知識難理解,要讓其生活化
相信大部分學生在提起力的分解這一塊時都倍感頭疼,因為它們過于抽象,學生認識起來比較困難。因此,教師要讓生活中常見的東西來幫助學生理解,營造情境,讓抽象的知識在生活中得到具體的表現,讓他們眼見為實。在這時可以用繩子提重物,通過是一根繩還是兩根繩先斷,引導學生分析產生結果的原因,加強對物理知識的理解。還可以根據物理知識特點制作一些小模型,以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以達到教學目標。
三、想當然的思維,要讓感性認識突破
從接觸物理,物理實驗就伴隨著走進了學生的課堂。學生對很多事情容易想當然,過于自信,認為自己都會了、都懂了,甚至會盲目去堅持錯誤的東西,這樣的認知習慣和思維方法不利于今后對物理知識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上采取措施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如多做實驗,讓學生養成勤動手、多動腦的良好學習習慣,通過自己的勞動去掌握科學的事實,夯實基礎,以使以后的物理學習歷程不至于太困難。例如學習慣性定律之前,學生想當然認為任何物體的運動都需要外力。而物理知識解釋說對于在光滑平面上運動的物體,在不受到外力的情況下,可以一直做勻速直線運動。這樣,就要求教師在灌輸知識的同時應結合學生的習慣認知,講究方式方法。
四、思維方式不適應,要遞進式引導
眾所周知,當下的教育杜絕刻板地給學生灌輸知識。物理屬于比較難的一門學科,那是因為學生在物理學習上還沒有入門,思維方式還沒有真正適應。學生的學習能力是不一樣的,個人潛能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教師要做到充分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程度和他們遇到的難點,對癥下藥,針對不同的學生提不同種類、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避免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善于發掘他們的潛能,引發他們的思考,盡可能發揮學生的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循序漸進地讓學生掌握知識,做到比較透徹地理解,從而逐步適應物理學科的思維方式,更好地滿足教學要求。例如單擺是物理比較難的一部分,在學習單擺的震動周期時,可以先通過實驗,用秒表記錄多次實驗的結果,計算出平均值,再讓學生通過自己做實驗得出的結論,然后慢慢去消化理解物理知識。這樣比較容易讓學生接受,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五、學習不主動,要加強教師引導
我們總在強調美在過程,有完美的過程才會收獲較完善的結果。人的惰性還是普遍存在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到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只有自己主動參與進來,積極思考,才能在享受過程的同時深刻理解科學知識。
總之,中學生在物理學科的認知上有其自身的特點,性格方面的不成熟、思維方式的不適應、固有認知習慣造成的偏差等是他們學習路上的絆腳石。因此,教師只有通過正確的引導,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讓學生體驗當小科學家的樂趣,自己主動去發現、去感受、去探索,在享受過程的同時,高效率、高質量的獲取知識,并為以后更深層次的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雷.生活點滴我留意——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學實踐探討[J].中
學物理,2014(5).
[2]吳潔.突出學生主體性,提高初中物理教學效率[J].文理導航,
2014(8).
(江蘇省邳州市新河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