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發 吳鑫
【摘要】伴隨著余額寶的誕生,互聯網金融迅猛發展,正以星火燎原之勢強烈沖擊著商業銀行的存款業務、信貸業務和中間業務,使商業銀行的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面對新的形勢,商業銀行只有維護和拓展存款業務、依托大數據挖掘中小型信貸客戶、提升客戶支付端體驗,才能保證主營業務的可持續發展,成功應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商業銀行 第三方支付
從2013年互聯網金融集中爆發以來,各種創新模式層出不窮,已開始對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金融領域產生深刻影響,并引起傳統金融機構的警覺和重視。
一、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現狀
互聯網金融不只是簡單的把互聯網和金融結合起來,而是更強調利用互聯網技術、通過互聯網思維為客戶提供具有創新精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形式。當下我國互聯網金融發展形式多種多樣,主要表現為以下幾種:一是第三方支付公司,比如支付寶、快錢等。二是電商金融,此類公司以阿里金融為代表,該類公司依托電商平臺提供信貸和電子商務服務。三是P2P信貸公司,比如宜信、拍拍貸等。四是眾籌融資模式,比如點名時間、追夢網等。五是第三方基金銷售,比如展恒理財、眾祿基金等。六是互聯網保險,比如眾安在線等。
我國互聯網金融不僅發展形式不斷創新,在發展規模上也著實令人驚嘆,表現較為突出的是網絡理財和網絡借貸:(1)誕生于2013年6月的首只互聯網貨幣基金——余額寶,截至2014年6月初,資金規模超過5000億元,用戶數達到1億戶。此外在余額寶的帶動下,寶寶類基金異軍突起。(2)2007年拍拍貸作為國內首家P2P平臺正式成立,隨后P2P公司如雨后春筍般發展,開始了爆發式增長。據數據顯示,目前國內P2P平臺數量近2000個,其2012年全年借貸規模不超過300億,但是2013年該行業國內成交量已達1058億元,同比翻了3倍。
二、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業務的沖擊
(一)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存款業務的沖擊
余額寶的上線,讓8億支付寶客戶認識和了解了貨幣基金。20世紀70年代,貨幣基金起源于美國,由于其風險很小、流動性較強、收益穩定,很快便成為短期儲蓄存款的主要替代品,并具有“準儲蓄”的特征。60年代美國商業銀行的活期存款占比為60%左右,由于貨幣基金市場的競爭分流了活期存款,90年代之后銀行活期存款占比降至10%左右,而同期美國貨幣基金市場規模卻超過了當時股票和債券基金的總和,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33%。雖然我國貨幣基金起步較晚,從2004年的首只貨幣基金成立到現在也不過10年的發展歷史。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沖擊,截至2014年6月30日,余額寶規模達到5741.60億元,穩居國內最大、全球第4大貨幣基金的位置,其増速驚人。此外,另一個對商業銀行存款業務影響巨大的就是第三方支付平臺。一是由于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延遲支付,使得交易雙方的結算資金會部分沉淀在第三方支付平臺,從而對商業銀行的活期儲蓄存款形成分流。二是隨著第三方支付平臺的高速發展,其業務逐步向代理保險、代理基金等領域拓展,向客戶提供預期收益可能超過銀行定期存款的基金、保險等金融產品。三是第三方支付目前呈現出典型的渠道特征,并已上升到與銀行爭奪賬戶入口的高度,誰奪得了賬戶入口誰就拿到了記賬權。
(二)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沖擊
目前來看,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信貸業務的沖擊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依托電商平臺的小微企業信貸。互聯網企業憑借其在信息處理和數據整合方面的優勢,有效針對小微企業融資需求“短、小、頻、急”的特點設計流程及產品,更好地為其提供融資支持。我國目前發展較好的有“阿里小貸”和“京保貝”等。截至2013年底,阿里小貸服務的貸款對象超過34.2萬個,全年新增貸款接近1000億元,貸款余額為126億元,規模超過一家小型城市商業銀行。二是網絡借貸——P2P網貸平臺。由于其降低了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對利率市場化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加速金融脫媒,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社會的融資渠道,所以深受人們的關注,得到了迅猛發展。
(三)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沖擊
商業銀行中間業務主要包括支付結算、擔保、交易、承諾、咨詢、投行等,一直是商業銀行的主營業務之一,對商業銀行的生存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網點分布廣和信用度高是商業銀行開展中間業務最大的優點,然而這些優勢正在被互聯網金融所替代。然而,一些互聯網金融企業借助互聯網、電信運行商、廣電網絡等平臺,已經開展水電煤繳費、信用卡還款、手機充值、機票訂購、銀行卡轉賬等便民服務。
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沖擊最大的則是第三方支付平臺,其沖擊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直接擠壓銀行卡結算、代理收付、轉賬等業務。與商業銀行網上支付相比,第三方支付價格更低或免費,操作更加便捷且提供特有的延遲支付功能,更易為消費者接受,從而直接沖擊商業銀行網上銀行業務。二是逐步向基金、保險代銷等金融領域滲透。目前,已有多家第三方支付平臺公司取得代理基金銷售資格,在金融產品和服務方面的創新彌補了傳統金融業的不足。三是隨著淘寶網、京東商城、蘇寧易購等網上商城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選擇通過網上交易購買商品,逐步形成了網上購物、網上支付的習慣,減少了對現金、商業銀行柜面服務的依賴,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商業銀行服務費用的收入。
三、互聯網金融沖擊下商業銀行業務發展的策略選擇
(一)維護和拓展存款業務,應對互聯網貨幣基金的沖擊
用戶是銀行利潤來源的根本,對未來的商業銀行而言,誰能贏得用戶就能贏得存款。與全網絡化服務的互聯網金融相比,傳統金融機構的服務更人性化、更容易讓客戶接受,同時客戶也對傳統金融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差錯容忍度更低。首先,細分客戶類型,根據不同客戶的消費結構和業務特點,優化業務流程,高效配置資源,滿足客戶日益增加的個性化需求,提升客戶體驗度,比如推出客戶DIY理財等。其次,擴大客戶群體,加強與信息服務商、支付服務商、電子商務企業等新型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合作,創建一站式金融服務平臺,激發客戶的金融需求,為客戶提供“一攬子金融綜合服務方案”,比如搭建金融超市等。最后,創新存款業務,效仿余額寶推出互聯網理財產品、銀行類寶寶等,拓展中間業務,變相增加銀行存款。
(二)依托大數據挖掘中小型信貸客戶,應對網絡信貸的沖擊
因為存款業務的流失,隱性利息不斷推升銀行放貸的成本,然而大型國企和知名企業所能接受的貸款利息較低,挖掘中小型信貸客戶就顯得格外重要。(1)銀行與海關、工商、稅務等部門共享合作,有管理地開放客戶信息和交易數據,完善銀行自身的數據庫,同時加強與電商平臺、第三方支付平臺和供應鏈核心企業等的數據交流合作,充分發揮雙方各自的數據優勢,做好數據搜集和積累,為搶奪中小型信貸市場做準備。(2)構建銀行數據服務體系,深度挖掘金融交易對手的金融需求和信用資源,在不斷適應并創造客戶需求的同時,準確判斷是否與客戶發生金融交易。比如中信銀行聯合銀聯商務在廣州共同推出“POS商戶網絡貸款”業務,開始嘗試利用大數據的通道實現業務轉型。(3)傳統商業銀行憑借其安全系數高的優勢,可以迅速籌建自己的網貸平臺,發掘新客戶群,擺脫單靠物理網點的擴張以及人海戰術來拓展業務的局面。比如招商銀行推出“小企業e家”平臺,打造小企業和投資者、銀行、第三方結算機構等多維度的金融生態圈。
(三)提升客戶支付端體驗,應對第三方支付的沖擊
隨著第三方支付的快速擴展,移動支付很快走近大家的生活中,微信支付、支付寶等便捷支付方式隨處可見。傳統的pos機支付、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支付方式受到嚴峻挑戰。更便捷、更安全和更舒適的客戶體驗,讓銀行支付端業務不得不面臨新的變革。加速推出多功能金融IC卡,成為勢在必行的趨勢。多年來,由于金融IC卡的成本遠遠高于磁條卡,加上需要更換配套設備以及改造后臺系統,使得金融IC卡的推廣速度受阻。金融IC卡有著安全性高,存儲信息量大和功能全面的優勢,從而實現一秒鐘支付,嵌入手機、市民一卡通等。金融IC卡將極大提升客戶的支付端體驗度,從理論上講,不僅可以實現正常的存取款業務,還可以在在衛生、文化、教育、旅游、園林、公安、交通、市政公用、廣電、稅務、監察等方面都可以使用。近日,農行浙江分行自主設計研發的金穗e支付平臺正式在金華投入試運行。該平臺引入了云服務的理念,支持金融IC卡支付結算、支持企業內部虛擬賬戶交易、支持手機支付、支持電子現金非接觸式閃付,可廣泛用于考勤、門禁、監控和賬務支付等。
參考文獻
[1]高劍飛,鄭喜喜,童國輝.第三方支付平臺對銀行業的“利”與“弊”[J].北方經濟,2013(16):82-85.
[2]凌冰.中國貨幣市場基金的發展原因與風險[J].金融研究2005(11):56-61.
[3]麥志文.互聯網金融來襲,中小銀行如何積極應戰?[J].金融科技時代,2013(11):28-29.
[4]邱峰.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的沖擊和挑戰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08):44-50.
[5]章連標,楊小淵.互聯網金融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及應對策略研究[J].浙江金融,2013(10):31-33.
[6]周慧.互聯網金融背景下商業銀行的發展策略[J].青海金融,2013(12):4-7.
作者簡介:林德發(1968-),男,河南信陽市人,教授,經濟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金融市場與金融管理研究;吳鑫(1990-),男,河南信陽市人,金融學碩士,主要從事金融市場和金融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