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麗榮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3-0051-01
新課改倡導的是實施素質教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小學語文教學在素質教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肩負著重要的使命,在教學中要積極探索有效的創新教學的途徑,通過讓學生參與實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進而加強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巴浦洛夫說:“懷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究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可見,只有常有疑點,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創新。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引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獨立釋疑。如在教學《渡河少年》時,有的學生提出“我覺得少年的倔強是不正確的,是沖動的表現。”我不急于回答,而是讓學生談談自己的理解。有兩種想法:有的認為,渡河少年的倔強是執著向上、永不退縮的表現,值得我們學習:有的認為渡河少年在秋風秋水中的表現有些沖動,不值得提倡。我想,這是個讓學生充分展現自我,體現個性的時候,便讓他們互相辯論,看誰能說服誰。“矛”和“盾”相撞,互相攻擊,思維的亮點不斷閃現,創新的火花不斷碰撞,答案在爭論中產生,在自主探究中出現。
二、啟發豐富想象。發展學生創新能力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進步,是知識進化的源泉。”是的,沒有想象力,就談不上創造力,而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應該從培養學生想象力開始。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利用一切有利條件,讓學生以課文為依托進行聯想和想象,這不僅能讓學生很快進入課文情境,而且還能讓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更能為學生創造性表述提供一個廣闊的天地。如在教學《愛美的梅花鹿》時,當梅花鹿的角被一簇高的叢枝掛住了,怎么也掙不開的時候,學生感情發展到高潮。可是課文卻結束了,這是教師不失時機地說:“請同學們動動腦子,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把這個故事繼續編下去。”問題提出后,一石激起千層浪,課堂氣氛立刻就活躍起來了,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舉起手發言……
三、銜接課內課外。拓寬學生創新空間
學生創新意識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僅立足于課內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向課外延伸。美國教育學家華特曾說過:“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語文學科的這種特點決定了語文課堂教學必須緊密聯系現實生活,把“小課堂”和“大社會”結合起來。
1.變小課堂為大社會,讓社會生活走進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材中有限的社會生活,聯系生活實際,豐富生活見聞,廣開讀、說、聽、寫甚至是動手操作的訓練之路,讓學生帶著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語文課堂。
如,我們班的“課前三分鐘”活動已堅持兩年了,為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活動內容、全方位培養學生的能力,每周一至周五依次設置“海闊天空”、“課文質疑”、“開心一刻”、“佳作欣賞”、“日記大家聽”、“一周新聞聯播”等欄目。學生依次擔任主持人。這些欄目帶入課堂的生活內容,可以囊括學校、家庭、社會生活全部,
2.變大社會為小課堂,讓課堂走進社會生活
學生在課堂上獲得從相關知識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社會上進行一些實踐活動,去了解社會、審視社會。讓語文課堂教學走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是語文教學由“知”到“行”的必經之路。
如在教學綜合實踐活動《感受家鄉》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來討論和開展活動計劃,提高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通過整理信息大家了解家鄉、感受家鄉變化,同時鍛煉了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收集整理信息能力,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和創造精神。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創新教學,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問題解決和決策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充分發揮課堂這一主渠道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大膽實踐,勇于探索,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為祖國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