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民辦院校的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轉型時期,學校教育經營狀況和規模進一步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狀態,尤其是民辦高職院校,有的開始良性運轉,有的則陷入半停滯不前的狀態。開放式教育、因材施教、工學結合等是民辦高職院校生存之道,以蘇州高博軟件技術職業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為例,對基于現代教育技術民辦高職院校環藝專業工學結合的實踐與創新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 工學結合 創新
[本文是江蘇省現代教育技術研究2014年度課題的立項課題—“基于現代教育技術民辦高職院校環藝專業工學結合的實踐與創新”,課題編號:2014-R-30745。]
近年來,隨生源總數的下降,各職業院校間的生存壓力逐漸增大,民辦高職院校首當其沖,2006年教育部就創新職業教育培養模式、提高教育質量頒發了16號文,特別強調高職院校在不同的專業要實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在市場化辦學環境中,民辦高職院校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勢必讓“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成為必由之路。
一、民辦高職院校 “工學結合”的現狀
從民辦高校批準開辦開始,到《民辦教育法》出臺,給民辦院校的高速發展帶來了契機,各校適應社會需求,培養當前社會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積極推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當前主要有下列幾種具體表現形式:
(一)現代師徒制
有些民辦高職院校依托區域優勢,聯合地方政府,將地方工藝大師引進校園,在學習方式上,采用課堂教學與師傅帶徒弟技能培訓的方法,半工半讀,工學交替,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專業與職業相融合,師生以雙重身份出現的一種培養模式,以傳、幫、帶的形式對學生進行專業指導和技能輔導,以企業的項目為教學案例,按照企業要求完成學習。
(二)頂崗實習制
為緩解就壓壓力和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民辦院校普遍采用“2.5+0.5”模式或“2+1”模式,將原有三年的校內課程教學進行改革,時間壓縮到兩年或兩年半,剩下的時間安排學生進行畢業前的頂崗實習實訓,等學生真正畢業的時候,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更好的適應本專業的工作崗位。
(三)校內模擬訓練制
部分專業通過在校內設立企業的模擬實訓室,購置相同或類似設備,通過校內大量的模擬訓練進行專業學習,讓學生對以后的工作崗位和工作環境有一定的認識與了解,更好的讓學生與企業對接。由于辦學體制與公辦高職院校不一樣,校內實訓的規模和設備等方面都是樣板式,與企業實際生產、工作情況有較大出入。
(四)訂單培養制
部分專業根據企業的崗位設置和需求,與企業合作,根據企業崗位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實施既定的教學計劃,學生畢業時,即可零距離到崗上班。
二、民辦高職院環藝專業“工學結合”的現狀及原因
從國家發展大環境及區域發展來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由于門檻較低,就業面廣等特點,幾乎成了所有高職學院招生熱門的專業之一。
(一)民辦高職院環藝專業“工學結合”的現狀
以高博軟件技術職業學院為例,校內采用訂單培養制的有1個: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的“埃森哲定向班”;采用校內模擬訓練制的有2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環境藝術設計實訓室”和會計電算化專業的“金蝶ErP實訓室”;采用頂崗實習制的有3個:酒店管理專業的“清山酒店實訓”、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裝飾公司實習”、市場開發與營銷專業的“沃爾瑪工學交替”;采用現代師徒制的1個:藝術設計專業的“核雕專業班”。而環藝專業的“工學結合”采用了校內模擬訓練與頂崗實習制,主要體現在效果圖制作、CAD施工圖繪制、模型制作上。
(二)民辦高職院環藝專業“工學結合”現狀存在的原因
當前“工學結合”形式存在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1.企業與學校的側重點不一樣是主要原因,企業所有經營活動的宗旨是盈利,是商業行為,而學校側重的通過“工學結合”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學校不能提供給企業較高的頂崗實習費用,再加上企業考慮到自己的經濟效益及安全生產的需要,企業接納學生實習的積極性并不高[1]。2.數量不對等,相比其他專業,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屬于設計類的行業,非流水生產作業,單個企業需求的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學校需求。3.目前民辦高職院校的諸多制度制約,民辦高職院校的管理體制及教學任務的安排現階段難以突破,師生“工學結合”的意識還有待提高。4.環藝專業畢業生首次工作周期不長,人員流動性較大,使得企業在對接的時候顧慮太多,影響了“工學結合”的正常運行。
三、基于現代教育技術民辦高職院校環藝專業“工學結合”的實踐與創新
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1994年對教育技術的定義為“教育技術是關于學習過程和學習資源的設計、開發、運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3]”我國在七十年代末才開始使用現代教育技術一詞,近幾年,隨著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常規的教學由單一化向多樣化過渡,隨著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太空教育通信衛星系統的發展,視、音頻壓縮技術和媒體流技術的應用,形成較大規模的網絡教學,使網上虛擬實驗室、虛擬大學等得以現實。未來的教育將集成全社會范圍內的知識信息,通過多媒體技術、網絡技術形成集全球之大成的“知識生產系統”,人們的教育觀念將會發生革命性的變革[3]。現代教育技術對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影響與作用是明顯的,可有效推動高職院校“工學結合”發展。
(一)修訂專業教學標準
課程問題是高職教育的核心問題,課程體系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系到高職教育的教學質量高低和培養目標的實現[4]。在“工學結合”這一新時期下進行專業課程體系改革不是一般概念上的課程內容更新和調整,而是要對整個專業技術平臺的課程體系進行重新構建。學年制的制約性明顯增強,必須打破現有學年制,逐步推行學分制,在學制時間上,適當放寬部分專業課程的修學時間,為“工學結合”提供條件。
(二)教學方式多樣化
現代教育技術在課程教學上有很多優勢,民辦高職院校教學條件均已具備,聯合多媒體計算機與網絡,實行多種課程教學方式。多媒體演播式教學,即:老師演示學生聽講的“一”對“多”的方式還是占了多數,教師采用教學系統,在局部范圍內教師在演示的同時能與學生進行音頻、視頻文件進行互動,但遠程傳輸功能尚未開發利用,一些課程可直接網絡技術直接將企業案例作為課堂教學案例,學生完成課程要求后,直接反饋給企業負責人或設計師,通過網絡即時分析、講解。實行異地同步教學。
(三)因材施教兼顧方向
民辦高職院校的學生具有錄取方式多元化,生源多元化等特點,學生電子產品從低端向高端過渡,學生的認知能力有所提高,而軟件操作的實踐能力卻有下滑。通過對近三年的畢業生就業崗位進行不完全統計,30%在做設計,20%在做銷售,15%在做繪圖工作,其他的基本改行。學生的個性差異越來越明顯,因材施教的同時采取“合縱連橫”,“橫”指的是相鄰專業,“縱”指的是跨專業,學生在修完本專業的專業群技術平臺專業課程和專業技術技能平臺的專業課程后,可以根據自己將從事的崗位進行跨平臺或跨專業的學習。可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和就業需要自由選擇其中一個模塊進行學習,主要實現按不同職業方向進行人才分流培養,較好地解決專業群內各專業的針對性問題[5]。
(四)建立多元化考評體系
結合現代教育技術,針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特性,實行分階段進行分段考評,專業基礎課、專業主干課的考評打破傳統單一的試卷考評,采用“五代考”和“一附加”:以“展”代考,以“賽”代考,以“案例被企業采用”代考,以“模擬成果案例”代考,以“職業資格證書”代考,措施的采用,旨在考核學生的專業素質、應變能力和拓展能力;附加考核的內容:團體的溝通協作能力、工作過程、執行力等,將學生職業能力培養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
(五)完善教學質量管理機制
民辦高職院校的人員配備都是根據按崗定人,一人多崗的現象也較為普遍,使得學生實習實訓期間除電話聯系處理學校常規的事宜外,專業教學的延續與深化疏于管理與督導,幾乎成了真空地帶,高職院校如何保障“工學結合”實踐教學等相關工作的正常有序展開,首先制訂針對性的政策,對教學、學籍、財務、人事等管理等工作進行適度改革,沒有配套制度保障的“工學結合”實踐教學只能流于紙上,企業掛職鍛煉及實踐教學的薪資與校內常規教學同等待遇也是傳統教學改革難以得到廣大教師支持的原因之一。環藝專業畢業學生首次工作的平均時間短,企業淘汰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學生重新擇業的機會多,人員流動頻繁,容易導致企業為“工學結合”提供相應的服務就此終止。信息化的提高加速了人才的流動頻率,為他人做嫁衣所有企業都不愿,為此,除民辦高職院校本身需要制定政策本身外,更加需要地方政府部門出面制定一些關于鼓勵地方企業接受高職學生實習的優惠政策。
民辦高職院校環藝專業的“工學結合”發展除受學校本身體制的影響外,學校所在的區域影響也比較較大,需要民辦高職院校積極探索,在時代快速發展大環境下融合現代教育技術,不斷創新完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參考文獻:
[1] 孫薇.淺談“工學結合”培養模式實施中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8(18):165-166
[2] 潘振寬,現代教育技術[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07):2.
[3] 張曉云,基于現代教育技術的專業建設[J].西安航空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第22卷:第2期.
[4] 周巧儀.徐 琳.馬福軍,試論高職院校 “工學結合”課程體系改革[J].科技信息.2008(33)
[5] 袁洪志,高職院校專業群建設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7(04)
作者簡介:
江水明,蘇州高博軟件技術職業學院講師,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