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茹
【摘要】筆者依據自身教學經驗設計問卷調查初中思品課堂“集體失語”現狀,同時依據問卷結果深入挖掘出思品課堂中“集體失語”的重要原因在于學生的“色盲”與“弱視”、教師的滿堂灌與唯師從。在此基礎上,筆者針對性地開展了發揮資源合力,打造百花齊放課堂和關注話語回歸,還原生動生本課堂的教學實踐,旨在糾正思品課堂中的“集體失語”現象。
【關鍵詞】思品課堂 集體失語 調查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3-0075-02
初中思想品德是一門為學生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的綜合性的必修課程。它倡導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其本質是師生間的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平等對話。然而,我們常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一上思品課,課間有說有笑,精力充沛,思想活躍的學生立馬變得死氣沉沉。課堂中聽不到學生的新穎問題,看不到學生之間的爭辯交流,教師的啟發經常得不到回應,即使有回應,也往往磕磕巴巴,詞不達意……由課間的生龍活虎到課堂的鴉雀無聲,學生在思品課堂上集體失語成了“沉默的羔羊”?;诖?,我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設計了調查問卷調查我校學生思品課堂失語現象,調查學生課堂失語情況,同時依據問卷結果探尋學生“集體失語”原因,并在教學實踐中努力尋找有效的途徑解決這一現象。
一、思品課堂“集體失語”現象調查分析
本次調查在我校七、八、九年級開展,隨機發放問卷300份,收回問卷300份,剔除無效問卷32份,有效調查問卷268份,占89.3%,調查問卷有效。經分析,思品課堂上“失語”現象集中表現在:
(一)老師“滔滔不絕”
調查結果顯示,數據表明有75%的學生認為在思品課堂上教師說的多,有12%認為學生很少說,認為學生說的多的僅占5%。這樣的課堂明顯是教師的講堂,而不是學生的學堂。教師講的過多,學生自由表達的時間必然減少,“失語”必然??梢?,教師“滔滔不絕”的講授型課堂嚴重牽制了學生的表達與探索能力。
(二)學生“愛而卻步”
數據顯示,學生在思品課堂上表達沒有力度,能夠勇敢的站起來表達的僅占7%,舉手要求表達的占13%,很猶豫,想表達,但又怕說錯了的占47%,低著頭,不希望老師點到自己名字的占26%,可見,學生在課堂上想表達而又不敢表達的占絕大多數,這種“愛而卻步”的現象牽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力,嚴重限制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三)學生“唯唯諾諾”
數據還顯示,學生自己的理解與老師的講解不一致的情況很多的僅占2%,認為多的只占7%,而與老師講解不一致少、不太多的占91%??梢姡瑢W生在課堂對教師的講解缺乏自己的理解、一味依從。沒有自己的理解,也就不能充分的表達自己。學生的“唯唯諾諾”現象扼殺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扼殺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初中思品課堂“失語”現象的原因分析
(一)學生原因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15%的學生經常會在思品課堂完成其他學科的作業,24%的學生有時會在思品課堂上完成其他學科作業。這些數據反映了在學生觀念中思想品德課程為一門副科,無法與語數英科等學科相抗衡,當其他學科作業繁多、任務艱巨時,他們總犧牲“副科”來保證“主課”學習。這映射出當前學生存在的“色盲”、“弱視”的錯誤觀念。
1.色盲——學生重試輕德
“色盲”,即學生在升學壓力下忽視了思想品德課程所呈現的實踐性、綜合性的教育色彩。目前,不少學生目光短淺如井底之蛙,只看見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的學科成績,終日埋沒于無休止的“主課”作業、“主課”練習。功利的擠壓、機械的磨損、事倍功半的時間大比拼,造成了學生思維的萎縮與狹窄,從而看不到思品學科所呈現的色彩斑斕的學習樂趣。這種忽視了德育學習重要性、忽視了思想品德內容滲透性的“色盲”式學習與素質教育的初衷大相徑庭。
2.弱視——學生忽視成長主旨
“弱視”,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看不到成長問題的主旨,看不到思想品德對個人成長的重要性。眾所周知,思想品德教育是關系到學生長大后成什么樣人才的問題,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發展。然而,在現行教育體制下,我們不難發現,學生的功利主義越來越濃重,他們關注于比賽、關注于獎勵、關注于成績……:學生的自私自利思想越來越明顯,他們缺乏愛心、孝心、責任心……。他們可能是語文、數學、英語、科學課堂的積極分子,然而思品課堂中默默無聞,因為他們覺得這是一門對他們毫無用處的學科。諸不知,這種想法偏離了學生成長中的主旨,偏離了我們的道德要求,最后只能讓自己在以后的成長中走向危險的違法犯罪之路。
(二)教師原因
調查結果顯示,非常喜歡思品的學生占13.5%,喜歡思品的占49.8%,有些喜歡思品的占32.7%,可見絕大多數學生是喜歡思品的,可是,他們對于現在的思品課堂卻不很感興趣,也就是說現在的思品課堂不能充分的吸引學生,不能讓學生充分的參與到思品課堂上。教師錯誤的教學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1.滿堂灌,封蓋了學生的興趣及潛能
在調查結果顯示思品課堂中“滿堂灌”的現象仍然普遍。滿堂灌教學中,教師“講風太盛”,用教師整節課的“講”代替學生的“學”。教師一直講,學生一直聽?記,有的老師講得明白,學生也聽得明白,有的老師講得海闊天空,學生聽得云里霧里。這種教法往往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且不管容器形狀有別,大小有異,承受力不一,一味地硬性灌輸。長此下來,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封殺,潛能得不到挖掘。
2.唯師從,扼殺了學生的創新及個性
長期形成的“唯師從”的現狀,使學生習慣于教師的傳授與引領,學生長期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按照教師的思路去思考問題,不懂得也不允許有差異的理解存在。它以教師的思維占有活動占有學生的思維過程,形成了霸道的教風和既惟書又惟上的學風,反對逾越,反對存疑,教師壓抑學生的單向“動”,它縮小了學生的視野,窒息了思維的發展,學生的人性發展受到限制,道德情感受到壓抑,創新的意識品質和能力無情地被扼殺了。
三、思品課堂“集體失語”現象的對策研究
(一)發揮資源合力,打造百花齊放課堂
學生的“色盲”與“弱視”源于對思品學科的忽視、淡化,在教學中需讓學生重新審視思品課程的價值,明確該學科的教育地位。為了讓學生走出現有的誤區,我在課堂上進行了資源整合的探究,即從教學的本質出發,根據現有各學科、各層次的教育內容,精心研究與思想品德課程的共同性,并將其整合融入到思品教學的環節中。
1.整合學科資源,讓思品課堂斑斕之花綻放
在思品教學中,如果我們能開發教材中的資源,與其他學科有效整合,就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的育人功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綻放思品課堂的絢麗姿彩。我在執教《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時與語文的《我用殘損的手掌》有機整合,從作者戴望舒的經歷引入課堂教學,讓學生深刻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然后在憂傷的音樂中范讀詩歌,感受作者愛國、痛國之情,從而引出中華民族精神是以愛國主義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總之,思想品德課與其他學科的有機整合,可在一定程度上化抽象為形象,使思想品德課堂更加血肉豐滿、生動有趣,使學生更加愿意學習、樂于學習,從而感受思品課堂的王證斕之花。同時,我們的現實生活無時無刻不在為思想品德教學提供著大量的鮮活的“素材”,這是我們思想品德教師絕對不能忽視的寶貴的教學資源。為提高思想品德教與學的質量,我們一定要記著隨時“整合”,廣征博引,必能事半而功倍,
2.整合主題班會,讓思品課堂育人功能常青
學生不重視思品的學習,其實際德育效果必不理想。同樣的“痛”出現在主題班會中:教師不重視,經常成為語、數、英、科教師作業分析及布置課,其德育功能置之不理。于是我便思考,能否在思品課堂上開主題班會,強化德育功能呢?于是我在任教八年級上冊之際,給思品課堂來一次大革新。在期初,我給學生布置如下任務:首先,要求學生根據教材并結合自身、學校等實際情況確定主題;其次,分小組確定每個主題之活動方案;最后,在班級內討論修改并最終立案。方案確立之后,由各班級全體學生依據方案自行開展主題班會,教師在課堂中扮演者觀眾與聽眾的角色。最后,在學生的努力下,《愛在屋檐下》以“感恩父母”的主題呈現;《老師伴我成長》以“打小報告,你贊同嗎?”的主題呈現;《網絡交往新空間》以“上網的利與弊”的主題呈現。每個班級主題不一,各具班級特色。在班會開展中,我積極放權,讓學生自行討論、研究,展現了熱烈、開放、活躍的課堂氛圍。自主、多樣化的主題班會吸引了學生參與的興趣,引起學生情感、心靈共鳴,最后在老師的引領下逐漸達成思想品德強大的育人功能,一定程度上緩解學生的“弱視”學習。
(二)關注話語回歸,還原生動生本課堂
中國“唯師從”的傳統意識及“滿堂灌”的錯誤教學使教師在課堂上占絕對的主導地位,然后剝奪了學生的話語權。殊不知,話語權是學生固有的一項權利。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了真正的教育。課堂活動只有回歸學生本位,展現教師學生之間的平等融合,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沉默的羔羊”不再沉默,從而真正把素質教育改革落到實處。
1.營建“和”之氛,讓學生勇敢講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教育工作者應努力保護和鼓勵著這一天性,給孩子們充分的自由空間,讓他們盡情釋放自己的能量。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努力讓自己與學生以“和”為貴,即創造自由和諧的教學環境,為學生創造“自我表現”的機會,鼓勵學生討論甚至爭辯,最大限度地保護學生的“好動本色”,以調動他們主動探求知識、發表獨立見解的積極性,在參與中動手、動口、動腦、增長智慧和能力。如本人在執教《我知我師,我愛我師》一課中讓學生開展“教師在未來是否會消亡”的辯論會。整個課堂學生的討論踴躍而熱烈,課堂氣氛和諧而輕松。從學生躍躍欲試的表情中我看到了學生的勃勃生機,看到了學生的“好動”天性,感受到了他們作為課堂主人的快樂。在這種課堂中,學生的體驗是幸福的、樂融融的,營造的氣氛是充滿生命活力的,生機勃勃的,呈現的課堂是師生互動、情理交融、興趣盎然的。
2.發揚“合”之策,讓學生互動講
“合”之策,即讓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展開學習,通過合作與交流,互相幫助,相互促進,其關鍵在于學生之間的相互依賴,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和合作,參與合作交流的學生與具有對問題、觀點的領悟力、發現力、批判力和反思力。只有這樣,才能使交流持續并生成新的意義,而不是簡單的重復和迎合。如,我在執教《做一個誠信的人》中出具了一次小組合作活動,制作一份《誠信交往規則》為了保證小組成員間的全員參與性及協作力,本次活動我要求如下:第一步:自編規則。每位同學結合自身、聯系社會,編寫1-2句工整或押韻的誠信交往規則。時間為2/3分鐘。第二步:小組合作。小組成員依次為“檢查員”“主持人”“記錄員”“發言人”,分工明確。(1)“檢查員”檢查自編情況:(2)在“主持人”協調下各成員展示自編誠信規則;(3)“主持人”組織成員討論、修改規則(合四為一):(4)最后“記錄員”將討論結果填寫到紙上。第三步:成果匯報?!鞍l言人”代表小組展示成果。在這個教學活動中,全體學生各有職責、分工明確:自我探究、積極動腦:全員參與、共同探究;自我展示、樂于表達,充分展現了“群體對話”的力量。
3.引導“問”之境,讓學生主動講
“問”之境,即大膽引導和鼓勵學生帶著問題走向教師。這是一種較高層次的學習方式,它實現了學生變被動為主動,由被動答疑到主動質疑。在《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課堂教學中,我鼓勵學生積極設疑。生1:我不明白,為什么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生2:地球是這么美麗的星球卻遭到了如此破壞,主要有哪些破壞手段呢?生3:“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本來是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做貢獻的”地球上有這么多的資源,人類為什么要破壞它呢?為什么不留住,給人類來使用呢?針對學生這些有價值的提問,給予學生3-5分鐘交流、探究,組內成員相互解疑,最后在反饋時老師適時指導,整節課堂氣氛融洽,學生積極性很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韓震,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解讀,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馮根水,關于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能力的探索,中學政治及其他各科教與學,2003(12)
[3]初中探究型課程實施案例選編,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