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維東
【摘要】目的 探討改良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應用效果。方法 將我院160例上肢手術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80例,其中觀察組采取經改良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法,對照組采取常規肌間溝臂叢阻滯法,比較兩組患者麻醉效果與并發癥。結果 觀察組麻醉操作時間、阻滯起效時間、阻滯持續時間分別為(1.62±0.32)min、(12.05±2.35)min、(331.4±45.2)min,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1);觀察組一次穿刺成功率為92.50%,對照組為61.25%,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1);觀察組神經阻滯優秀率為68.75%,對照組為37.50%,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1);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1.25%,對照組為12.50%,觀察組明顯少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1)。結論 經改良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效果顯著,成功率高,鎮痛好,并發癥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改良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 麻醉 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0-0082-02
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目前被廣泛應用于各類醫院,尤其是中小型醫院中,是肩部與上肢手術優先選擇的麻醉方式,患者清醒安全系數高。不過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常用的穿刺方法極有可能引起膈神經組織阻滯、喉返神經阻滯等一系列并發癥,影響手術療效[1]。近年來,一些大醫院通過應用神經刺激器引導穿刺,使成功率與安全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不過多數中小醫院由于條件限制,并無神經刺激器。對此,我院采取改良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B超定位,經頭皮靜脈穿刺,效果滿意,現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2年11月~2014年5月來我院就診的160例上肢手術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每組80例。所有患者均無臂叢阻滯禁忌癥,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觀察組男47例,女33例,年齡16~77歲,平均(36.8±6.5)歲,體重40~73kg,平均(60.3±7.2)kg,ASA分級,I級26例,II級35例,III級19例,手術部位:上臂33例,前臂撓側19例,前臂尺側17例,手掌11例;對照組男49例,女31例,年齡17~76歲,平均(36.2±6.9)歲,體重40~72kg,平均(60.1±7.6)kg,ASA分級,I級28例,II級34例,III級18例,手術部位:上臂35例,前臂撓側20例,前臂尺側15例,手掌10例。排除神經系統障礙者,患肢神經損傷或異常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病史者,藥物過敏者,肩頸外傷畸形者,其他重要臟器功能疾病者,腫瘤患者。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臨床可比性。
1.2 方法
術前半小時肌注0.1g苯巴比妥那與0.5mg阿托品,患者入室后開始吸氧,密切監測HR、BP、ECG、SpO2,隨后開放靜脈通道。患者取平臥位,頭偏向健側,患肢貼近體旁,隨即明確肌間溝,患者抬頭以顯露胸鎖乳突肌鎖骨頭,后緣觸及前斜角肌。用指腹稍稍向外滑行觸及一凹陷,外側觸及前斜角肌。常規消毒后改良組將手指放于鎖骨上兩指處,并以此為進針點。針尖略微指向健側乳頭方位,隨后緩慢、垂直進針,有輕微突破感即表示刺破神經鞘,可稍深入,固定針頭,回抽無血、無氣后注入5ml麻藥(2%利多卡因15ml加0.75%布比卡因15ml混合液),無不良反應后注入全部劑量,注入后局部適當揉壓擴散。對照組則采取常規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于C6水平穿刺并尋找異感,異感出現后隨即注入麻藥,輕輕按壓斜角肌間溝近端。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麻醉操作時間、阻滯起效時間、神經阻滯效果、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并發癥。神經阻滯效果評定為優、良、差,優:安靜無疼痛;良:微痛需輔助藥物;差:有明顯疼痛感。
1.4 統計分析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計數資料采取x2檢驗,顯著性水平σ=0.05。
2 結果
觀察組麻醉操作時間、阻滯起效時間、阻滯持續時間分別為(1.62±0.32)min、(12.05±2.35)min、(331.4±45.2)min,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1);觀察組一次穿刺成功率為92.50%,對照組為61.25%,觀察組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顯著(P<0.01),具體見表1。
3 討論
臂叢神經由C5~8于T1脊神經前支組成,也包括C4和T2前支的小分支。人體整個手臂運動與大部分手臂知覺均靠臂叢神經支配。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是上肢手術常用的麻醉技術,操作簡單,風險小。常規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并不考慮手術部位,都于斜角肌間溝處C6水平穿刺并尋找異感,往往會出現“上不達頂,下不完善”的現象,尤其是肩鎖部手術阻滯效果甚微,這多與鎖骨上神經與頸橫神經未阻滯有關,因此常常需要采取全麻或局部浸潤來完成手術,增加了患者的痛苦,甚至會發生局麻藥物毒性反應[2-3]。
臂叢神經由本研究根據以往經驗,對常規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法進行了改良,將肌間溝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沿著肩胛舌骨肌往下可觸摸鎖骨下動脈,而頸外靜脈經過肌間溝,和C6橫突與環狀軟骨位于同一水平[4]。肩鎖部與上肢各部位對應著相應的點進行阻滯,頂點進針注入麻藥就能滿足阻滯肩胛上神經與肩胛下神經,可滿足肩鎖部手術的麻醉需要。中點進針注入麻藥,主要阻滯的是正中神經、尺神經與橈神經,可滿足上臂手術麻醉需要。底部進針注入麻藥,同樣可以阻滯尺神經、橈神經、正中神經,主要阻滯支配遠端部分,可滿足足前臂與手部手術麻醉的需要。本研究結果顯示,改良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降低了穿刺的盲目性,通過對藥物劑量與穿刺點的控制,起效快,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發癥少,明顯優于常規組。
綜上所述,經改良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效果顯著,成功率高,鎮痛好,并發癥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文輝,廖生根,阮凱坤,等.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改良法在手術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醫刊,2012,39(5):125-126.
[2] 靖梅芳.改良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臨床療效探討[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1(35):3948-3949.
[3] 朱莉莉,蔣秀紅.超聲引導下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臨床應用[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0,14(5):104-105.
[4] 張潔,王勇,李莉.超聲和神經刺激儀引導肌間溝臂叢神經阻滯的比較[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0,33(2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