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學梅
【摘要】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因為學生存在基礎差異、興趣不同,加之電腦、網絡的干擾,“任務式”的教學設計一直是老師們經常采用的方法,但任務的“驅動”作用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什么樣的任務能引導學生主動、高效學習呢?本文從任務要回歸實踐與生活、遵從“臺階式”原則、創設生活情境、將評價融入任務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 教學 信息技術 任務驅動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3-0141-02
在當今信息技術教學中,“任務驅動”已不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估計多數老師在自己的教學設計中也會經常涉及“任務驅動”的方法,但教學效果往往對我們的課堂提出“批判”——我們的“任務”是否真正驅動了學生?是不是成了變相的“驅趕”或“壓迫”?
我們在抱怨學生基礎差、課堂秩序不好控制的同時,應該思考下面幾個問題:
1.為什么學生對于不懂的知識、不會的操作無動于衷,沒有征服的欲望?
2.作為教師,我們站在學生的角度審視過我們的教學設計和課堂任務嗎?
3.什么樣的任務才能吸引學生,起到真正的“驅動”作用?
總結反思這幾年的教學,我認為,要想使“任務”真正科學合理地支持教學,應該滿足以下條件:
一、在信息技術教學中。任務的設計應以“回歸”為指導。
1.回歸實踐
人在一生中獲取知識有兩種途徑,一是間接獲得,通過書本、電視等媒介,這種途徑獲取知識快,但容易遺忘,難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另一種是直接獲得,通過親手實踐或親身體驗直接感知的,這類知識不會輕易遺忘,對我們影響深遠。
技術是一種手段,是一種方法,而非唐詩宋詞,單憑灌輸、記憶難以領會其中真諦的,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操作實踐必不可少,也不能偷工減料。只有通過親身體驗過程、上機操作實踐,才能將知識轉化成能力。
2.回歸生活
信息技術應用領域廣,在現代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它能幫助人們解決生活、學習及工作中的很多難題,同樣也會滲透于學生生活的角角落落。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善于從生活中、從學生身邊尋找教學素材。
信息技術教材中每一部分都有相應的實踐活動,但我們在課堂中最好不要照搬,原因之一學生在課前或預習時已經看過課本,這些“任務”對他們的吸引力已經降低了,之二,教材中的“任務”是大眾適應性的,缺乏地方特色,缺乏生活氣息。我們可以將這些任務加以修改,或者直接采用更貼近學生實際、能提高學生興趣的活動。
二、任務的設計要遵從“臺階式”原則。
任務要給學生提供一條由表及里、逐層深入的學習途徑,便于他們循序漸進的學習知識和技能。按照“臺階式”原則設計任務,作用有二:一是為基礎較差的學生提供“鋪路架橋”的依據,二是為實施分層教學提供便利條件。
雖然我們經常教育學生要勇于挑戰學習中的困難,不能輕易放棄,但我們知道,過重的負擔會把一個人壓垮,想要重新站起來總要付出更大的努力,經歷一系列的挫折。所以,對于難度較高的任務,我們最好給學生提供幾個“臺階”,引導他們一步步地達到目標:也可以采用王愛勝老師經常提到的“半成品加工策略”,以此來適當降低難度,充分照顧學生在學習中的受挫心理,使其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例如,在學習網站制作時,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展示幾個優秀網站,再提供一堆素材,設定幾個主題,然后讓學生任選其一完成,細細想來,這樣會浪費很多時間,給學生造成“無從下手”的感覺,而如果我們先做好一個粗略的網站框架,讓學生加以完善、補充,讓他們體驗到網站經過自己的設計越來越美、越來越好,那效果就大大提高了。
在高中階段的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的基礎差異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大障礙,那么,如何有效地實施分層教學就應成為我們教學設計中的重點。“臺階式”的任務既可以為基礎差的學生鋪路,同樣可以給基礎好的學生提供廣闊的空間——在學習過程中,他們可以有選擇的跳過一些簡單的任務,將精力專注于難度稍高的任務中,并有足夠的時間加以拓展、深入。
三、“任務”要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
有需求才會有技術,需求是一種文化,對于中學生來說,并不是要培養他們成為使用各種軟件的高手,而是要培養他們,對信息的獲取、加工、交流、表達、管理等能力。我們的教學目的并不是單調地讓學生學會某一項操作、學會使用某一軟件,而是要幫助他們學會用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所以在信息技術課教學過程中,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景,能幫助我們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
“情境”可以引導學習者帶著真實的“任務”進入學習狀態,因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動直觀的場景或問題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聯想、積極思考,使學生在這種“情境”中探索實踐,從而加深對問題的理解。
“學知識”從生活中來,這就要求我們注意觀察學生生活,揣摩學生心理,精選任務情境,讓枯燥的知識變成“有血有肉”的生活現場,使得學生在完成任務的同時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從而獲得足夠的成就感,為以后的學習儲備無窮的動力。
四、使有效評價成為“任務”的一部分。
評價是我們現在課堂中常常被忽略或淡化的一個環節,但學生的求勝心理和展示欲是強烈的,如果我們對他整節課的成果不加評判或一帶而過,會極大打擊他的積極性。相反,如果我們對其作品進行公正、詳細的評價,或對作品提出適當的建議,無形中就強化了“任務”在課堂中的地位,同時給下一步的學習提供動力,因為每個人都有超越自己、超越別人的欲望。
總之,我們在進行“任務”設計時,不但要仔細推敲每個知識點、統籌兼顧,還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認真研究各任務的梯度,精心設計情境,構造出一系列典型的、能有效驅動學生學習的“任務”,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技能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