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強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3-0151-01
一、分層教學的理論依據與可行性
我國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淺其淺,益其益,尊其尊”,即主張“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存在著兩種發展水平,一是現有水平,二是潛在水平,它們之間的區域被稱為“最近發展區”。教學只有從這兩種水平的個體差異出發,把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現有發展水平,并不斷創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美國學者卡羅爾提出的“如果提供足夠的時間(或是學習機會),再具備合適的學習材料和教學環境,那么,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有可能達到既定的目標”。這些都是我們實施分層教學的理論依據。
計算機專業的特點之一就是學生的起點參差不齊,學習效果差異大。上級教育部門要求對計算機知識在小學進行普及、初中實現掃盲,因為不是升學考試的科目,各中、小學的要求不一樣,導致學生的起點差異大。有的學生由于興趣所在,對于某些不需要特殊實驗手段的課程,超前學習、超綱學習,所以,學生的學習效果差異也大。再則,學生的潛質和個性也有差異,例如,有的抽象思維能力強,理論學習效果較好;有些學生形象思維能力好,動手能力強。由于成功的刺激來源不一樣,反饋于學習動機,不僅學生之間學習動機強弱有差異、同一個學生在不同方面其學習動機也有差異,這些差異導致了學生的不均衡發展。正常情況下,教學過程應該是教師不斷去把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學生則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學習并嘗試成功的過程。目前,我們仍然是實行班級授課制,以大班教學為主。由于上述差異的存在,如何把握好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難度很高,教師的教學設計很難同時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我們認為,中專生雖然是被“中考”淘汰出來的“失敗者”,這并不意味著他們就真的是失敗了。中專的培養目標不同于中學,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可塑性很大。只要我們認真去發掘每一個人的潛能,因人施教,就存在著通過中專的教育把他們塑造成才的可能。實行分層施教,同一個教學班的學生能力相近,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兼顧大多數學生求知的需要,有利于老師培養學生的內部學習動機:由于班中的優勢和弱勢差距不大,處于弱勢的學生通過努力存在著從弱勢進入優勢的可能,便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入良性的競爭,改善學習效果。從本專業教育來考慮,進行分層教學應該是可行的。
二、分層教學的課程設置
1.課程體系的設置
根據學生實際建立符合現行IT產業發展方向的教育架構,建立有自己特色的課程體系。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我們的側重點是推行個性化教育,根據學生的潛質和個性的差異以及學習能力的差異,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有A模塊和B模塊之分,有的課程內容也有A模塊和B模塊的區別,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
根據上述觀點,在課程設置根據功能模塊分為:
(1)基礎模塊:信息技術概念、計算機應用基礎、網絡技術基礎、常用軟件、Microsoft Access數據庫設計。
(2)專業模塊:面向對象編程c++、數據結構(for C++)、Win2003 Server、匯編語言與接口技術、SQL Server的數據庫系統、BV可視化程序設計方法、網頁三劍客。
(3)發展模塊:Java網絡編程基礎、組建網站及建立網上商店、軟件編寫訓練、圖像制作。
(4)職業素質培養模塊:通過勞動局組織的計算機應用基礎中級認證、組織優秀學生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初級程序員認證、組織參加ACCP初級程序員認證、基于軟件開發項目的畢業設計、基于課程項目的實習(數據庫編程實習、c++與數據結構實習、網絡編程實習、組建網站發布網頁實習)。
(5)選修模塊:ASP網頁制作、網絡防病毒技術、Oracle數據庫、游戲編程、微機原理、計算機軟硬件維護、Vbscript和Tavascript腳本語言、VC++應用程序開發、計算機英語。
這幾個模塊中互相有關聯,如在基礎模塊中已涉及軟件技術的多個方向,力求使學生形成對軟件技術的整體認識,并在以后的課程中逐步深入、趨于系統化理解階段性技術延伸的概念。
任何一項技術的深入理解都必須建立在相應的知識結構和基礎之上。對軟件技術的不同方向分階段進行學習符合循序漸進掌握知識的規律,同時也符合軟件技術在內的結構特點。
知識結構的系統互補也是一個重要的思路,在階段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將前一階段所學的技術進行深化,更重要的是,每一個新的階段所學的內容將前一階段所涉及的技術進行交叉應用,形成具有實用意義的軟件解決方案。
課程結構軟件技術之間內在的體系關聯在課程的橫向貫穿與階段性深入的過程中最大程度地體現出來,學生所獲得的除了具體的專業技術能力外,更具價值的是對軟件技術的系統性理解以及對實用性整體解決方案的學習和理解,這對學生應對職業選擇、迅速適應和投入實際生產有著極大的幫助。
這一課程體系體現了各門課程的互相滲透,后續課程與前期理論或技術的交叉應用。由于增加了應用技術和應用軟件的比重,所以作為實施手段之一的教學方法我們也要作相應的改革,采用多模式的教學方法實施教學。
2.課程內容的設置
人的智力具有多元性,由傳統智力理論形成的教育方式偏重于語言智力和邏輯智力的培養,傳統的觀念也把其視為衡量學生智力高低的標準,甚至作為判別“可否造就”的依據。然而。我們的學生正是因為這兩種基本智力的相對較弱而在應試教育模式下被淘汰出來的。所以,我們要承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不要強求每個學生在各個方面都均衡發展,允許學生在發展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特長與個性:同時,我們也要承認學生群體的差異性,不以統一的標準去要求和評價每一個學生,而是促使每個學生在不同的起點上獲得提高與發展。我們的這一思路不僅體現在課程體系設置方面,也體現在課程內容設置方面。我們根據崗位群的需要,把計算機應用專業分為了“應用”模塊(B模塊)和“維護”模塊(A模塊)兩個方向,前者適用于形象思維能力較好的學生,其培養目標側重于軟件的應用,要求對常用軟件有較強的實操能力,并且對新軟件的使用有一定的自學能力,他們在計算機應用的崗位群中,居于“操作工”這一層次。后者適用于抽象思維能力較好的學生,其培養目標側重于軟件的維護,要求學生對應用軟件具有基本的維護能力,并且能根據企業的實際要求對應用軟件進行淺層的二次開發。他們在計算機應用的崗位群中,居于“維護員”這一層次。所以,除了在課程體系設置上兩個模塊有不同外,而且對一些兩個模塊都開設了的課程,其內容設置方面也有所區別。比如《C++程序設計語言》的教學,對于B模塊的學生,他們學習這門課的目的是要培養程序設計的基本思想,在程序控制方面要求掌握三種基本結構,雖然指針是C語言的靈魂,但對該模塊的學生要求只作一般的了解。對于A模塊的學生,不僅要求熟練掌握程序控制的三種基本結構,而且要求掌握指針的基本運用。任課老師以此為原則對教材進行處理實施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