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蕓
什么樣的課算是一堂好課,我想也沒有什么特定的標準,“書聲朗朗,議論紛紛”是好課,“小手直舉,小臉通紅,小眼發光”也是好課,關鍵是學生有沒有真正進入了課堂的佳境。如果你的課堂讓學生心靈震撼、意猶未盡,這樣的課堂就是一堂好課,就會給人以無窮的享受。
《月光啟蒙》 教學案例。
一、復習
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第19 課《 月光啟蒙》。當你們輕輕地合上課本的時候,在你們的腦海里會浮現出怎樣的一幅畫面呢?是這樣的一幅畫面嗎?在寧靜、溫馨、月光如水的夏夜里,母親摟著我,給我唱歌謠,講故事,唱童謠,說謎語。
二、新授
(1)(導入)找中心句質疑,讀歌謠童謠部分。師:當張老師寫完最后一個字時,不由得深深地感到在母親的陪伴下,童年的孫友田是多么幸福啊,你們說是嗎?不知道大家在讀這篇課文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長大后的孫友田從事的是什么樣的職業?生:詩人。(板書)師:你從書上哪兒看出來的?(生讀最后一句)師:你為什么讀這句話呢?你們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嗎?你讀書真會思考。我們一起讀讀這句話。讀了這句話你有什么想問的嗎?師:這個問題提得很有價值,這些簡單的民歌民謠,怎么就能讓我展開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最終成為一名詩人呢?現在就請打開課本,帶著這個問題,自由地讀一讀文中的歌謠、童謠。
(2)指導學習歌謠部分。(找讀法——學吟唱——明道理)師:(出示歌謠)問:誰先來讀讀看?師:像他這樣讀,可以嗎?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師:到底該怎么讀呢?書上已經告訴我們了??凑l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師:從這段話中,你看出了讀這首歌謠的方法了嗎?師:對呀,你說得很有道理。你能輕輕地把這三個字讀一遍嗎?再輕一點。很好!一齊讀這個詞,再讀!師:像什么呢?請大家繼續讀下去!師:讀得真好,讀這段話,除了輕輕地,我們還要注意什么呢?生:深情地!師:是什么讓母親這樣動情呢?
生:愛,對民間文學的愛,對故鄉的愛。師:說得真好!誰能像母親那樣再深情地讀讀這句話呢?指名(讓人陶醉)指名(你的朗讀就像三月的春風)師:讓我們來享受一下朗讀的樂趣。(生齊讀)師:現在知道該怎么讀這兩首歌謠了吧?師:再指名讀。評價:你的嗓音真甜;聽你讀歌謠真是一種享受。師:大家讀得是很好。可書上說,這兩首歌是母親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為我吟唱的,你們想唱一唱嗎?別忙著答應我,先跟著優美的旋律哼一哼,怎么樣?師:好聽嗎?誰能勇敢地站起來領大家唱。如果有困難,老師可以做你的搭檔,咱倆一起來試試……
我校張老師上的《 月光啟蒙》 一課,使在場的師生無不動容,學生在談感受時,垂淚含情,能達到這樣的教學效果,原因很多,我認為至少有以下幾點:
一是關注學生,關注他們的生活實際與心靈歷程。我們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教育”“什么方式的教育”,這是我們走進課堂之前應該想清楚的。張老師在學生中做了深入全面地調查,發現現在的孩子感恩之情淡薄,于是他決定通過《月光啟蒙》 一課對學生進行感恩啟蒙,他發現孩子們對課文中的民歌民謠最感興趣,覺得最后一句“她在月光下的那些明快、流暢、含蓄、風趣的民歌民謠,使我展開了想象的翅膀,飛向詩歌的王國?!奔仁钦n文的重點,又是課文的難點,于是選擇了以品讀民歌童謠為突破口,以理解“為什么目不識丁的母親能把我引向詩歌王國”為這節課的主要教學任務。無論是教育目的,還是教學目標,都克服了盲目性和隨意,都能始終不忘自己的教學主體——學生的實際。
二是打磨設計,打磨出具有“四兩撥千斤”之效的教學設計。①朗讀指導別具一格。在課文中找讀法。課文中歌謠的讀法,教者既沒有直接指導讀法,也沒有指名比較讀,而是讓學生從文中找出有關詞語來體會讀法。鼓勵有創意的讀法。童謠這一部分,文字幽默、風趣,且朗朗上口。教者讓學生選自己最喜愛的一段來讀,也可以有自己的創意。有層次地重點讀。對于文章的中心句,教者是通過層層剝筍的形式來引導學生讀的。②情感的渲染恰到好處。在課文學完后,教者拋出一個總結全文的問題。文中的母親是一位怎樣的母親?學生通過文章具體描寫母親的語句,概括出母親形象—— 善良、勤勞、無私、偉大。母親用自己博大的愛心,用潤物無聲的方式,在孩子幼小的心田上播下了文學啟蒙的種子。就是這樣一位母親,多少年以后,當她日思夜想的毛娃回到她身邊時,她再也不認識自己的孩子了,只是對兒子傻傻地笑,笑,笑得孩兒淚流滿面。此時張老師將《月光啟蒙》原文開頭的一段,配合男高音歌唱家閻維文深情演唱的《母親》,呈現給學生。濃情的文字,感人的音樂與師生的心靈和諧共振,激起了滾滾的情感波濤(在激發情感時,老師沒有講解,沒有提問,任由文字默默地訴說,任由音樂悄悄地滋潤,不是老師的語言不美,而是此處信息已經飽和,“白一分則嫌素”,此時,課堂一片肅靜,只看到一雙雙淚眼,只聽到輕輕的抽泣聲。此時母愛的無私、偉大與學生對母愛的熟視無睹產生了激烈的碰撞,學生也許并沒有一位會唱歌謠、唱童謠的母親,但同樣有一位愛自己的母親。也許愛的形式不同,但愛的主題是一致的,當這段文字與音樂同時展現在學生面前時,他們心靈深處之弦被輕輕撥動了,那是母愛的力量。學生自然走近了作者,也自然地想起了自己的母親,以至于有學生在說到自己的母親時竟泣不成聲。我想,這課將會永存于孩子的記憶,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三是錘煉語言,錘煉出學生需要、喜歡的語言。語文課堂教學,老師的語言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重要因素,張老師巧妙、風趣、有效的語言抓住了學生,征服了聽眾,也奠定了成功的基礎。張老師的課前談話,所有聽眾時而翹首以盼,時而屏息聆聽,時而朗聲大笑。課堂上張老師通過自己極富感染的語言,把握住了課堂節奏,自如地調控了學生情感的跌宕起伏。的確,孩子們需要如沐春風的語言,需要如磁石般吸引心靈的語言,給我們的啟示就是每位老師要錘煉自己的語言,錘煉出學生需要、學生喜歡的語言。
一堂好課,猶如一首婉轉悠揚的樂曲。但要上好一堂課并非一件易事,需要老師們潛心鉆研,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加強自身的功底,大量閱讀,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這才是老師的立足之本。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門永無止境的藝術。
(江蘇省溧陽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