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體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新課改的核心內容。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體育教學融入教育改革大潮的需要, 是《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的要求。要讓體育課堂充滿創新活力,教師就應該努力挖掘體育教學的潛能,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一、處理好新型的師生關系
受傳統師道尊嚴的影響,學生對體育教師的印象是:嚴厲而不茍言笑。教師的這種外在形象給學生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壓力。在體育課堂上,這種心理壓力會使學生表現出情緒低落,昏昏欲睡,思維呆滯。這種體育課堂有礙于學生身心發展和創新能力的發揮。《標準》強調要建立一種新型的、和諧的、民主的、活潑的教學環境。教師要引導學生建立自主、探究、創新的學習方式,要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激發學生創新的靈感。教師要關注每一位學生,只有在這樣教學氛圍中才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
曾經有位教師,在教學快速跑時,原本枯燥無味的教學內容,讓他引經據典,講得津津有味。他給每位學生發了一個塑料袋,問大家:什么辦法能讓袋子緊緊地貼在胸前不掉下來呢?有的學生說跑起來,有的學生說快速地跑,速度越快貼得越緊。最后,每位學生將塑料袋貼在胸前跑。笑聲伴隨著塑料袋的響聲,在輕松、愉快、和諧、民主的氛圍中完成了學習任務。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增加學生的學習情趣,還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的熱情,從而使體育課達到一種常上常新、魅力無窮的境界。
二、美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美化教學情境,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手段。美可以吸引學生徘徊不定的目光,情境可以感染學生,而教學情境的美化則是讓課堂“活”起來的催化劑。教師要廢除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就要立足于新的教學策略,盡可能為學生美化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體育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不同的形式,創設一些帶有問題性質的場景,來誘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例如,在教學前滾翻時,筆者精心設置了問題情境,準備了幾張硬白紙作為教具,提問:同學們,這幾張硬紙放在地上會不會滾動起來呀?怎么才能讓它滾動起來呢?有的學生說不能滾動,有的學生說能滾動。筆者讓他們演示一下。有的學生把紙揉成團,但在地上還是難以滾動起來,更不能確定它們滾動的方向。那么怎樣才能讓紙團滾起來并能確定方向呢?筆者把紙卷成圓柱狀,然后用力一推,圓柱滾起來了,方向也控制得非常好。這樣學生對前滾翻的動作要領就有了初步的印象,然后再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向“圓”和“均勻用力”上過渡,從而順理成章地把動作要領“低頭團身把地蹬,球形滾動易完成”總結出來了。所以,有經驗的教師總會營造一種有利于發揮學生最大潛能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自主、自覺地去完成目標。
三、創新體育教學的內容和方法
體育教學不能對教材生搬硬套,而要活化教材內容。傳統的體育課為了應付達標測試、升學考試,每節課都圍繞著這些枯燥、乏味的項目進行日復一日地反復練習和檢測。正是這些枯燥乏味的練習才讓學生對體育失去了興趣,感受不到從事體育活動的快樂。體育教材是教學的中心,我們需要的是能夠適應學生長遠發展的教材,而不是那種單一的、具有專門訓練的項目。所以,我們在選擇教材的時候,一定要充分挖掘教材潛在的興趣點和育人功能,精選一些適應學生生理特征和年齡特點的內容,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行性,讓學生對體育課堂充滿好奇和期盼,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工程,體育教師應根據新課程所蘊含的新理念、新方法,多元化地開發學生的思維。
傳統教學中,教師獨攬大權,在講解動作要領時,只是生搬硬套地講解,學生很難掌握這個動作技術。而《標準》要求把學生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利用聲情并茂的立體畫面,來吸引學生,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參與。例如,在教學背躍式跳高時,由于學生對動作的過程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師又不可能停留在某一動作上不動,只靠語言的講解,學生很難掌握,但利用多媒體就不同了。它可以對不同難度的動作給予逐步分解,使動作由易到難,從而便于學生自由地模仿和訓練。這樣不僅提高了課堂效果,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在課程改革中,作為體育教師要及時更新理念、與時俱進、開拓思維,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注重挖掘教材中潛在的教學因素,利用設疑、質疑的多種教學模式,創設輕松、自主、和諧、寬容、富于創新精神的教學情境。讓師生雙方的潛能充分地發揮,使課堂充滿智慧的挑戰,真正地“活”起來,讓學生能夠真正地享受到成功的快樂。
(原單位:江蘇省新沂市合溝中學,
現工作于江蘇省新沂市鐘吾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