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藍
摘 要 數的組成是數概念教育內容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大班開展10以內數的組成教學,引導幼兒探索、體驗、感受其中所蘊含的一些簡單的數量關系。如總數與部分數的包含關系、等量關系、互換關系、互補關系、分合的有序性等,應該說是賦予幼兒一種獲得新知識的智力上的潛在能力,幫助幼兒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對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
關鍵詞 數的組成 分解 數學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目前在組織組成教學中也存在教學誤區:
(1)教師認為組成中的很多關系概念對幼兒來說太難,他們試圖縮小知識內容的范圍,減緩“知識”的難度系數,但卻造成了數學概念模糊不清或不準確。
(2)先觀察教師演示材料進行分合操作,得出數的組成規律,后請每位幼兒依樣畫葫蘆操作的現象依然存在。
(3)教師過分強調幼兒的主體作用,盲目地讓幼兒自己去探索、去實踐,而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感到手足無措,不知該如何組織操作后的交流歸納、更不知道怎樣幫助幼兒提升概念。在很多時候,采用一種“放羊”的形式。
針對組成教學中需處理和解決的幾個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明確每個環節的重點、每個環節需要幼兒積累的相應經驗,還要清楚地認識到每個環節應運用何種教學方法引導幼兒分析比較、綜合概括,幫助幼兒理解組成關系。下面就教學活動10以內數的組成分解中談幾點我的思考:
1操作在先,自主體驗
我們知道學習組成最好的辦法是讓幼兒操作,通過自身的體驗去發現數的分合規律,進而掌握數的組成。而幼兒參加學習活動的主動性完全來自于好奇心發展起來的求趣心,是幼兒產生興趣、參與學習、獲得快樂的劃槳,因此幼兒數學教育必須創設游戲情境,充分利用幼兒的求趣心,寓教于樂。設計有游戲情節的操作活動,可以將“就事論事”地擺弄材料,變為有趣味的手腦并用的活動,可使幼兒多次反復操作而不感到枯燥乏味,有利于幼兒保持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習效果。例如,在活動中我們設計了保齡球館這一游戲情景,能立刻吸引孩子孩子的興趣,并愉快、積極地參與到活動中,在擊打球的過程中,讓幼兒把投中與未投中的結果記錄下來,發現其中總數與分成的兩個部分數之間的關系。同時,每個孩子在輪流記錄的過程中,感受到將數字分成兩個部分時,可以有不同的結果。在這里,我們讓幼兒操作體驗在前,教師的引導歸納在后,這樣更有助于幼兒對組成要領的理解和掌握。
同時教師在組織活動中,注重引導幼兒自主地探索,而不是將知識灌輸給幼兒。從游戲前,教師拋出問題:看看這張記分表,它告訴我們什么?通過探索、交流、討論后達成共識,形成記錄的方法;之后幼兒自由選擇伙伴進行組合,并通過三人協商進行分工合作,一人擊球、一人記錄、一人揀球,在這樣的自主合作探究中可以使幼兒得到同伴的啟發,而這一切又會激發幼兒的靈感、表達的潛力,通過交流梳理信息,明晰事物之間的關系及探究歷程。在記錄分數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錯誤或爭議,幼兒通過相互的激烈爭議中能夠達成共識,使他們對經驗和概念的建構更加深入。
2歸納規律,提升概念
“數的組成”教學中的互補、互換規律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在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通過自己的方式來發現這兩個規律。
游戲中孩子除了與材料之間的互動,活動后教師與孩子的互動無疑是十分關鍵的,教師在關鍵時刻的“提問”更是起到一種“支架”的作用。如幼兒在交流整理歸納的過程中,教師的問題呈階梯式拋出:初步性問題:“你發現了什么?你有更簡便的方法記錄嗎?” 通過這樣的交流幫助幼兒梳理記錄過程中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并一一羅列;關鍵性問題:“找出兩組相似的記錄,用自己的方示表現出來。” 這實際上就是教師匠心獨具的適時“支架”,引導孩子能夠在觀察的基礎上,分析比較多組分合記錄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并交流討論、自己操作,來體驗互換關系。為尋找結果中的孩子的學習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支持。挑戰性問題:“怎樣的記錄最容易讓人記住,又不會漏掉和重復呢”,引導幼兒思考如何排列更有序等。這些問題無疑為孩子提供了一個深入探究與討論、互動與思考的有效平臺,提升了活動的內涵。讓幼兒在開放的環境中自主的探索、發現,學著自己來歸納數的組成中幾個重要的關系。這樣,不但符合了幼兒的學習特點,同時也提高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3重在運用,遷移經驗
數學來源于生活實踐,也應用于生活實踐,兒童的思維是感性的、具體的,只有應用于生活的數學教育活動,才能使他們真正體會到數學與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對于數的學習,我們更加重視經驗的遷移,運用在生活中,例如:為了讓幼兒明白為什么要學習10以內數的組成和分解,我們將它們的用處告訴幼兒,并利用四個課時開展于學習10以內數的組成和分解相關的系列教學活動——看分合式列四道加減算式題、看分合式口編應用題并能口算。通過這樣的活動,幼兒在學習10以內數的組成和分解中能較快地將知識靈活地運用在10以內數的加減算,能較快地、熟練地心算出10以內數的加減算。
當然在學習數的組成過程中,僅僅依靠正式的集體教學是遠遠不夠的。在正式教學之前,可以利用廢舊材料,設計制作簡單、耐玩,又具有數組成功能的學具,放在幼兒容易取放的地方,便于幼兒選擇、調換、整理、取放。讓幼兒通過與材料的充分接觸,積累相關的具體操作經驗,使這些非正式活動的操作經驗為幼兒正式學習組成奠定初步認知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