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欽
[摘要]舞蹈創作是一種審美創作活動,必須遵循舞蹈藝術形式規范,展現舞蹈作品內容,通達編導、演員與觀眾三者情感,才能創造出優質的作品。“斷裂”在舞蹈作品中指暫時的“停頓”與“不通”,包括外部與內部環境的斷裂以及審美效應的斷裂,達到“斷裂”的消除則是對舞蹈作品成功架構的本質性研究。
[關鍵詞]舞蹈斷裂;舞蹈比賽;審美效應;感知架構
舞蹈創作是一種審美創作活動,必須遵循舞蹈藝術形式規范,展現舞蹈作品內容,通達編導、演員與觀眾三者情感,才能創造出優質的作品。新時期,我國在以文化為產業的發展階段,各類文化藝術蓬勃發展。舞蹈創作處于這種大環境下持續繁榮,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斷裂”,包括內部環境的斷裂、外部環境的斷裂以及審美效應的斷裂。如何避免“斷裂”是進行舞蹈作品成功架構的質性研究。
一、內部環境的斷裂與內容形式的統一
內部環境就本文而言指舞蹈作品的內容和形式,即題材選定、主題表達、人物刻畫、情節展現等的內容指向和將舞蹈的內容運用舞蹈語言外在的表現出來的形式傳達。
近些年,舞蹈創作趨勢很大層面上定位于本土,立足于地域文化,以原生性的題材建構舞蹈作品。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創作的舞蹈《船政學堂》即是以福建特有的船政文化為創作基點,編導抓住近代中國的船政事業在福州興起這一線索,緊扣中國人“強國夢”的思想,采用男子群舞的手段進行了巧妙的構思編排,取得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但是,對于本土地域文化的選材來講一個很大的問題是“注重了本土化,忽視了面向更大舞臺的可能性”。如是說,我們的以地域特色選材的舞蹈不可能只在本地域演出,真正的好的作品是要推向全國,甚至要上國際舞臺的,這就產生了另一個“斷裂”——本土文化與“大”地域文化即全國文化的斷裂。本土題材的選定要考慮到這個題材能否被非本地人認知,既具有本地域特色又能產生超越地域特色的作用的題材才是真的好題材。對于船政的特色認知不單單只在福建,它已經輻射到全國,更遠到海外,因此《船政學堂》在題材的選定上是成功的。而有的作品在選材上忽視了這一點,如第二屆福建舞蹈“百合花獎”專業舞蹈中某個參賽作品,選材是福建特有的一種花,能在巖石中生長,作品要表現這種花的堅忍不拔的品質。但是這種花只被福建省當地的人或者是鄰省的少數人所熟識,對于大部分的觀眾來說聞所未聞,更不用說能了解這種花的特征。觀眾帶著一頭霧水去欣賞舞蹈,疑問始終存在,觀眾頭腦意識會滯后于舞蹈作品的進行,這樣的作品是不成功的,這是本土文化與“大”地域文化發生斷裂之后衍生的后果。
內部環境的另一種“斷裂”表現在舞蹈作品的主題表達與舞臺呈現的斷裂。“主題思想的充分表達是藝術創作的目的所在,在整個創作過程中我們要調動一切藝術手段為表達主題思想服務”。舞臺呈現是舞蹈作品的形式表達,是對舞蹈內容的一種外在呈現。舞臺上舞者的任何肢體動作、面部表情、舞蹈隊形都是要為舞蹈的主題思想的表達來服務的,但是反過來,舞蹈的主題思想的表達不是任何肢體動作、面部表情、舞蹈隊形所能勝任的。
“桃李杯”舞蹈比賽的創始人之一潘志濤教授戲稱“中國舞蹈演員存在的舞蹈炫技的孽是桃李杯造的”。這當然是玩笑話,但是不得不注意現今很少存在沒有炫技成分的舞蹈作品。應該指出的是恰當的舞蹈技巧為舞蹈作品增光添彩,但是過多的“炫”,過多地加入技巧元素,情感相對淡薄,只會與體操、武術無異。技巧濫用、炫技為博得喝彩倒還罷了,錯用技巧造成純粹的“牛頭馬面”的笑話又何嘗不存在于當下呢。當今舞蹈作品中不乏標準的芭蕾“阿拉斯杠”技巧、街舞的“托馬斯”技巧以及古典舞的“抱腿轉”技巧出現在原生態的的民間舞中。我們當然可以婉轉地說是這個舞蹈融合了現代元素具有“創新”意義,但是這樣的創新完全脫離了舞蹈的原生態,脫離了民族性,造成一個“像”與“不像”的尷尬局面,對于舞蹈作品的主題性表達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反而會貽笑大方。
舞蹈作品的主題要用舞蹈的手段來表達,更要用合適恰當的舞蹈手段來表達,只有達到舞蹈內容與形式的統一、舞蹈作品才會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外部環境的斷裂與“面子工程”的建立
“外部環境”即指舞蹈作品演出環境,包括舞美、燈光、服裝、音響等等外在因素。
著名芭蕾舞教育家陳家年在《2013福建省舞蹈編導創作提高班》上談到這個問題時說到“陳舊的舞臺與專業的舞蹈演員不吻合”,意指外部環境對舞蹈作品的表達有著意義非凡的作用。我國目前的舞蹈賽事舉辦多在高校的表演廳、省市的劇院,臨時鋪設的舞蹈地膠(有的甚至專業地板都沒有)、臨時懸掛的幕簾、臨時裝換的音響設備、雜物堆積的后臺,這一切對于參賽選手、對于舞蹈作品的精彩呈現都具有很大程度的影響。縱觀目前其他藝術門類賽事也是風生水起,相比音樂類的“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等節目,從燈光、音響、舞美各方面我們就可以看到舞蹈產業與之存在的差距。
另外,編導的構思能力以及編導與舞美人員的協調能力對于舞蹈作品較完美地呈現舉足輕重。編導要明確何時切光、何時轉換顏色、何時用追光,何時音樂輕柔、何時音樂強烈,何時大幕打開、何時大幕關閉,并將這些“何時”以及為什么這樣做加上自己對于舞蹈的理解較準確地傳達給舞美人員。心中所想與現實是存在一些差距的,怎樣才能最大化地呈現出來是給每個編導面臨的難題。
如上說,并不是每個省市都能舉辦猶如“桃李杯”、“荷花獎”一類的舞蹈賽事。為什么“桃李杯”、“荷花獎”賽事之類的選手能發揮得這樣好,舞者的優秀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舞臺等外部環境的影響。這是一種“斷裂”,一種脫節,高素質的舞者和低質量的舞臺,高品質的作品和低水平的舞美。改變似乎并不是很難,只需要對舞蹈事業多一點熱愛、多做點“面子工程”(真正的面子工程),多增加各方的協調,加大對舞蹈的投入,其產出一定大于支出。
三、審美效應的斷裂與生活感知的架構
審美效應產生于觀眾的視、聽覺審美與舞蹈的個性表達的一種互為通達。而審美效應的斷裂,則是指觀眾的視、聽覺審美對舞蹈個性表達的一種暫時“停頓”或“不通”,即“斷裂”。
這種暫時的“停頓”表現在舞蹈隊形的不合理運用、舞蹈上下場動作的生硬銜接、舞臺燈光的隨意切換以及舞蹈運行過程中間的短暫空場行為等等。所有上述一切都可能造成觀眾欣賞舞蹈時大腦的“意識停頓”,這種大腦的“停頓”可以持續幾秒鐘也可以持續到整部作品看下來觀眾都處于“無厘頭”狀態。觀眾對作品的表達意思不懂或者觀眾單純靠猜測來解釋這個作品的話,疑問就會產生,意識就與舞臺呈現的“進行時”達不到同步,一種斷裂自然不可避免。
如何將“斷裂”最小化或消除“斷裂”呢?國家一級編劇應志琪老師這樣說,舞蹈作品的成功編排要遵循以下兩點:一是生活感悟轉化為舞蹈藝術形象;二是審美判斷轉化為舞蹈藝術作品。要想塑造鮮明的舞蹈藝術形象,需要編導深入生活之中,感悟生活,理解生活的本質,從生活中提取舞蹈形象也即生活感知的合理架構。這種生活不是隨隨便便每個人的生活,要尋找具有特殊性的具有個性意義并具有代表性的生活。這樣的作品既不會因貼近大眾化而被粘上缺少個性意義的標簽,也不會應為鮮明獨特的的個性視角表達被認為是少數人的藝術。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存在著一個審美判斷,舞蹈內容是否豐滿、形式是否合理、情感是否到位等等都存在于審美判斷之中。將這種審美判斷與編導的主觀意識結合起來轉化為舞蹈作品,那么這個作品就是鮮活的,是有生命的,是能夠被大家接受,被歷史檢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