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偉利
【摘要】目的 探究腦梗塞患者進行早期社區康復對日常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選取在我社區醫院的腦梗塞患者100例,全部進行積極的社區康復,首先給予腦梗塞的常規康復治療,之后針對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分別給予不同的干預措施。對所有患者康復治療前后的健康感、軀體角色限制、軀體功能和社交功能進行評分,并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患者康復前和康復后的健康感、軀體角色限制、軀體功能和社交功能評分統計學分析后,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腦梗塞患者早期康復后各項評分均明顯高于康復前,說明及時、盡早進行康復,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腦梗塞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社區康復應得到廣泛的推廣應用。
【關鍵詞】腦梗死;早期社區康復;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0-0301-02
和諧社會提出了很多讓人期望達到的東西,其中生活質量問題就是一個比較新鮮的詞語[1]。生活質量又被稱為生存質量或生命質量,最早出現在美國經濟學家J.K.加爾布雷斯所著的《富裕社會》一書中。此后,生活質量逐漸成為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從80年代初,中國開始結合國情對生活質量指標體系及有關問題進行研究[2]。
腦梗死好發于50~60歲以上的人群,常有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風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煙。飲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大約25%的患者發病前會出現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病史。發病前的前驅癥狀有頭暈、頭痛、眩暈、短暫性肢體麻木、無力。患者多在安靜和睡眠中起病,起病速度較慢,病情經常幾小時或者1~3天達到高峰[3]。
1 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取在我社區醫院治療后的腦梗塞患者100例,其中男性69例,女性31例,年齡45歲~74歲,平均年齡57歲。
1.2研究方法:
對100例腦梗死患者全部進行積極的社區康復,首先給予腦梗塞的常規康復治療,之后針對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分別給予不同的干預措施。對所有患者康復前后的健康感、軀體角色限制、軀體功能和社交功能進行評分,并進行統計學分析。
1.3護理方法:
100例患者進行坐位訓練、關節的被動活動、飲食干預等常規康復后,再針對各自的情況對患者進行個性化的早期康復訓練。其中功能訓練有步行訓練、步態矯正練習、肌力及耐力練習;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練習:語言交流訓練、勞動作業治療等;咨詢、輔導服務類有心理輔導;家庭環境調試輔導;社會生活技能輔導等。醫藥服務類預防措施有推拿、按摩、針灸等[4]。
1.4診斷標準[5]:
應用簡化后的Sf-36量表對100例腦梗塞患者進行生存質量調查的評分,主要內容有健康感、軀體角色限制、軀體功能和社交功能,評分越高,說明生存質量越高。
1.5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P<0.05,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患者康復后的健康感、軀體角色限制、軀體功能和社交功能評分均高于康復前。見表1。
3 討論
社區康復本來是為了住在社區基層的廣大因疾病導致生活障礙的患者就地、就近、省錢、省力、及時地得到康復治療和服務而產生的,以解決患者們“康復無門”的困苦,而且,讓因腦梗塞而導致生活障礙的患者在社區進行康復訓練,不僅有利于患者回歸社會,而且康復治療簡便廉價,可以有效地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因此社區康復在遵循實事求是原則的基礎上,還必須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從而使社區康復達到有效地、可持續發展[6]。
通過本次研究我們可以得到,腦梗塞患者進行早期康復后各項評分均明顯高于康復前,說明康復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腦梗塞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社區康復應得到廣泛的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4]羅穎,徐程瑩.康復訓練和出院后康復督導對腦梗塞康復的影響[J].中華全科醫學,2011,9(10):153﹣154.
[2]吳礦文,江濱,梁杰,等.腦卒中社區康復簡易適宜技術在社區腦卒中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35):4027.
[3]劉亞梅,毛淑芳,劉巖,等.公眾對腦卒中早期康復治療的認知狀況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10,37(14):2692﹣2693.
[4]徐德強,李勇民.欠發達地區社區康復工作的探討[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0,12(34):209.
[5]王慶齡.社區康復在腦血管疾病預防治療中的應用[J].吉林醫學,2013,34(35):7506﹣7507.
[6]方志蓮.腦卒中的社區護理現狀與進展[J].實用醫技雜志,2012,19(11):1166﹣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