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欣賞名師的公開課,內心總會心潮澎湃:會跟著課堂的思路思考,也會想象自己若是執教教師會怎么處理教學內容……我總是對那些能夠把課上得風生水起的老師特別敬佩,在他們的課堂中,好像找不出任何的缺陷,課堂看似隨意卻嚴謹而充滿智慧,學生的回答和老師的點撥都是那樣恰到好處,他們的課堂,飽含了我對課堂的追求:完美、靈動、精彩。
正是抱著對課堂的憧憬,學校開展“一課三磨”教研活動時,我就毅然報名參加了。
上課,是自我的真實展現
磨課的內容是《大自然的文字》第一課時。一接到任務,我便著急地準備起來:細讀教材、思考教學流程、上網參考經典教案、請教其他教師的教學思路等,做了一番精心的準備工作。為了第一課時的課堂效果看起來能夠更活躍些,我還特地向六年級的老師詢問了各班級的情況,選擇了一個有著廣泛好評的班級上課,我甚至還在磨課之前,進班和學生對文本進行了交流,希望通過這次交流,學生能夠在公開課上給我爭點光。一切準備就緒后,我才稍稍松了口氣,心里感覺才踏實了些:這樣,課堂總能一帆風順了吧?
第一輪磨課后,我自身感覺不錯,因為整個課堂都按照我事先排演的流程進行:學生會怎么說,我又怎么評價;學生怎么表現,我又怎么引導……這些都在我的預料之中,因為我事先都和學生交流過,也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學生似乎比較配合,課堂氛圍不錯。我的自我感覺也不錯。
課堂一結束,沈校長就立馬詢問起我的上課感受來。
“我覺得課堂還挺順暢的吧。”雖說是這樣,但在她面前,我心里總覺得有點虛。
“嗯,你的課堂整體感覺不錯,但是有時候課堂太順暢往往就是問題。”沈校長意味深長地說,“你首先要學會清晰地審視自己的課堂,看清自己的不足。”
細細想想沈校長的話,我忽然意識到:原來,“做作”的課堂是一眼就能被看穿的。如果我事先沒有和學生對好詞,那么我的課堂會是怎樣呢?如果我沒有讓學生做那么多的準備工作,學生又會是怎樣的表現呢?
再回味自己的課堂,從備課到上課,準備的東西太多,我似乎過多地想隱藏自己的不足,而忽略了磨課的初衷。平時怎么上課,磨課的時候就怎么上。能從磨課中發現教學中的問題并且解決,這才能對教師有提高,這樣的磨課才有價值。如果一味地掩蓋自己的不足,為了課堂上那點稍縱即逝的光環和虛榮,最后連自己也會被課堂上的假象所蒙蔽。
磨課,就要真實!讓自己的課堂透明化,真實地展現問題,深層地思考問題,妥善地處理問題,這才會有進步!
研討,是同伴的真實對話
于是,我重新調整好心態,認真地鉆研教材,等待第二次磨課的到來。但與第一次不同的是,這回,我希望學生能夠有他們真實的表現,在課堂中有真實的收獲,而不是陪著老師“演”一堂課。
但第二輪磨課后,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在我執教的過程中,我發現:在學生遇到解決不了或者說不清楚的問題時,我總是不知道該怎樣引導,我很著急,于是我幾乎都是把答案直接告訴他們,在我的課堂中好像沒有讓學生通過我的引導后有一個自我領悟的過程。這次的課堂雖然很真實,但課堂卻顯得呆板、無效。
上完課,大家又聚在一起評課,我惴惴不安:其他老師會怎樣評價我的課堂呢?這次真的是上砸了!
師父似乎看出了我的擔憂,評課前就悄悄對我說:“別緊張,課堂上遇到問題在所難免的。哪有青年教師一下子就能把課上得和薛校長一樣好的?認真聽聽其他老師的建議,自己再好好想想。”
聽師父這樣一說,我緊張的心情稍稍有些平復。對呀,遇到問題是難免的,關鍵是找到解決的辦法。而我現在最大的疑惑是:在學生不懂時我該如何引導?于是,在交流時,我立馬把我的疑惑提了出來,希望能夠聽聽大伙的想法。
“學生在回答你的問題時你要認真聽,在今天的課堂上,你有些過于著急了,有時候你要學會等待,讓學生理理思緒。”
“這個問題的關鍵還是在于備課的問題,你的備課備得還是不夠細致。備課不僅僅是備文本,你還要備學生,也就是說,在備課時你要預設學生的回答,在預設的基礎上再去想好你怎么引導。對于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來說,備學生決定著你課堂的成敗。”
“你要想想,你的教學內容是否是學生通過自身努力后可觸及到的知識,是不是教學內容過難了。”
……
評課時,教師們紛紛直白而透徹地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每位教師的話語,似乎都像利劍一樣正中我課堂中的不足,讓我直視自己課堂。我靜靜地記下老師們的話語……
我細細回想著老師們的話,努力地領會著其中的精髓。他們的話語雖很直白,但卻樸素而真摯,從他們的你一言我一語中,我聽到了眾多教師的智慧,它們確實能夠讓我對我的課堂有新的思考。
作為教師不能怕其他老師提建議,虛心接受別人的建議,直視自己課堂中存在的問題,才能在真實的研討中,得到啟發,積淀教學智慧。研討,就是在真實的對話中領會教學的本質!
磨礪,是成長的真實歷程
第三次磨課的日期漸漸近了。原本應該開心才對,但是我卻倍感壓力。由于第二次磨課中出現了不少的問題,因此,我的教學內容要重構。雖然,參加磨課的老師幫我重新理了思緒,但是,我一時半刻卻不能完全領會。
走出研討的辦公室,我很沮喪:前面的思考付諸東流,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要重新構建,關鍵還不知道怎么把各個板塊串聯起來!
感覺很累!一大堆的抱怨如驟雨傾瀉而下:直接告訴我該怎么上不就可以了嗎?為什么要把這個大難題拋給我呢?為什么要重構呢?
最后一次磨課,我想過隨便上上應付過去,但一想到自己之前的付出和努力,一想到那么多老師花了大把的時間和心血陪著我一起磨課,實在不甘心就這樣放棄。抱怨歸抱怨,既然參加了,就得堅持,就必須有成效。
靜謐的夜晚似乎更能夠讓人潛心思考。臺燈下,我翻著之前兩次研討時的筆記,突然感覺很多東西似乎漸漸清晰起來:
不是課文有什么就教什么。學生一讀就懂的我們不教,學生已經會的我們不教,教了學生都不會的不用教。
從文本的特點出發,根據學生的特點,根據特定的課程內容,研制出適宜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要集中,教學活動要板塊化,一堂課一般集中在一個核心內容上,再有兩到三個活動板塊即可。
……
終于,很快又迎來了第三次磨課。由于前兩次的磨課都以失敗告終,強烈的好勝心作祟,我心里不禁有些緊張。自己告訴自己:盡力就好!平復了心情,進入了課堂。
由于學生的回答在備課時我都有預設,所以每次我都能恰到好處地引導,再加上每個教學板塊我都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重新設計,學生學習的狀態也很活躍。自我感覺這堂課上得比較成功。令我更欣慰的是在隨后的評課中,聽課老師們雖然也給我提出了建議,但更多的是對我的褒獎。
但我覺得我的課堂中凝聚的不只是我一個人的努力,而是眾多教師的智慧。作為執教教師的我來說,我應該是受益最多的,因為通過這幾次磨課,我確實有了明顯和扎實的成長。當然,我的成長不是僅僅靠師父或者骨干教師告訴就能得到的,而是必須靠自己在一次次的重構和思索中才能慢慢領悟的。自己內心的成長才是真正的成長!
這次的磨課,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群眾的力量以及自我努力后收獲的喜悅,讓我對今后的語文教學有了更高的熱情和期待。每一次磨礪,都會是一次進步。只有在真實的磨課中,引發真實的探討,產生真實的思索,才能獲得真實的成長!
(沈霞,蘇州市吳江區盛澤實驗小學,215200)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