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政治經濟以及國民文化素質的提升,藝術教育尤其兒童鋼琴藝術教育呈現了空前良好的景象,這種局面體現了我國社會文明建設的前進性。但是,對此我們感到樂觀的同時,不得不冷靜地思考,數年一日的鋼琴學習中,琴童和家長正在收獲什么或最終收獲了什么?家長從中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這是多數家長的教育認識盲區,并始終阻礙著琴童、家長以及教師三方面的認知、教育及溝通問題。
[關鍵詞]鋼琴教育;家長;業余鋼琴學習
伴隨著社會飛速發展,鋼琴早已為普通大眾所熟識,大部分父母認為讓孩子學習鋼琴能夠開發智力、陶冶情操,但忽視了孩子學鋼琴的消極層面。筆者聽到琴童家長說得最多的便是:“我的孩子只喜歡上課,不喜歡練琴。他只聽老師的,我們做父母的是門外漢,因為不懂鋼琴所以孩子不聽我們的”、“我讓他每天練琴一個小時,可是他十分鐘不到就坐不住了”、“隨著難度加深,他恐懼學琴了,我也不想勉強他,所以不如放棄吧”等等。家長的觀念始終都是孩子人生的起跑線,或積極或消極,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那么家長在孩子學琴過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是什么?筆者認為就是很簡單的監護人的職責。孩子從某種意義上產生的厭學、興趣索然、畏懼困難等問題需要監護人從中協助,就像唐僧西天取經過程中,觀世音菩薩所扮演的角色一樣。給予孩子幫助和鼓勵,但不是全然包辦或者漠然聽之任之,也不是孔孟式的枯燥訓誡,適當的時候跟孩子耍點心計,讓孩子被吊足了胃口的同時,增進了其對學琴的興趣。家長在孩子學琴過程中的認知觀念比孩子本身的認知更關鍵。筆者根據多年工作教學經驗,總結出以下四點:
一、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明確學琴目的
由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心理學教授周海宏先生總策劃的舞臺劇《七耳兔樂器王國大冒險之喚醒春天》,這部兒童劇不僅能夠讓孩子滿足視覺享受,同時“尋找樂器之王”這一主題為孩子將來學琴時選擇樂器做好準備,它更讓孩子在快樂與夢幻般的期待中進入音樂藝術的世界,揭開樂器學習的神秘面紗。很多有準備的家長會通過各種手段為孩子順利開啟樂器學習的大門。
多數家長認為孩子學習鋼琴的目的就是培養興趣,可是“興趣”二字何其辛苦?沒有做好長期吃苦煎熬的準備,卻憑著興趣去研究學問,往往理想和現實的偏差就會很快浮現出來——原來學習鋼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我何必讓孩子如此痛苦?于是選擇放棄。所以從哲學角度來講,感性認識需要上升到理性認識,接下來才能指導實踐。家長在培養孩子明確學琴目的之前,首先自己需要理性認識問題,然后才是指導孩子去認識和實踐,并有意識地向孩子傳遞學習鋼琴的意義。這樣,孩子在練琴學琴過程中才不會欺騙家長、敷衍了事,家長也為孩子以后學習過程更加順暢打下基礎。
二、家長要杜絕急于求成
鋼琴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項具體內容,本來就是孩子們在完成了冗繁的作業和功課學習后進行的,有些家長本著恨鐵不成鋼的心理,不能及時做到角色互換,以成人的標準嚴厲要求孩子,尤其是看到鄰居孩子取得的進步和成績,攀比的不當心理更是阻礙孩子進步的絆腳石。最終使孩子在嚴苛的打罵訓斥中失掉了學習的興趣,產生了可怕的逆反心理。更有甚者,有的家長見不得老師長時間反復教授同一曲目,在他看來,長時間反復同一曲目,證明孩子學習徘徊不前,一直沒有進展,想到經濟投入不菲,這種急于求成的心理暗示就表現了出來,恰恰有些教師為了迎合得到“顧客”的滿意,便也不去顧及孩子知識和技巧的掌握程度而堂堂有新課,這一“熊瞎子掰苞米”的教學悲劇便無情無辜地加在孩子身上。
三、家長要通過鋼琴學習磨練孩子的毅力
筆者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小學升初中考試的狀元學生中,很多都有過三年或以上的學琴經歷,這只是一種存在現象,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科學研究表明,學琴超過三年的孩子比沒學琴的孩子智商開發得要好,同樣,具有學琴經歷的孩子專注力和耐心程度比沒有學琴經歷的孩子要好很多。鋼琴學習需要良好的天分,真正極具音樂天分的孩子并不多。值得欣慰的是,絕大多數家長培養孩子樂器學習并不是單純有目的地為了從事這一行業,他們更多是為了培養孩子的藝術氣質、陶冶孩子情操或者使孩子掌握一技之長。其實,孩子學習鋼琴還有更深刻、更積極的一面往往為家長們所忽視,那就是意志的培養。現代人物質生活水平很高,孩子從小嬌生慣養,每個孩子都是父母老人的小太陽,這個時代的孩子缺乏的正是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堅持不棄的責任感,如果琴童的家長利用好鋼琴學習這一長線培養計劃的實施,讓孩子從中感受責任、不畏困難、堅持不懈,這種性格的培養比樂器學習本身的意義更為重大。
四、家長要努力為孩子營造音樂氛圍
著名成功學大師陳安之說過,“成功需要成功的環境”。對于各位琴童來講,成功的環境無外乎音樂藝術氛圍濃厚的學習場所。教學環境或家庭環境的緊張壓抑對孩子的學琴有著直接的負面影響。家長將年幼的孩子棄之一邊,聽任其自由練琴不管不顧,或者家庭關系緊張、成員不平等等氛圍都會影響孩子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家長應該有意識地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對于音樂的喜愛,經常播放一些經典的鋼琴曲來欣賞,刺激孩子去接受和喜愛你的這一表現。在孩子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時,家長要予以鼓勵;當孩子取得進步時,要不吝表揚;有效練琴時間的基礎上要給孩子休息和娛樂的時間;家長如果時間允許的話,最好參與到孩子的學琴和練琴中來,陪伴孩子共同度過學琴過程中的艱辛和快樂。
作者簡介:紀燕(1987-),女,哈爾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研究方向:音樂治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