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坤輝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051-01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強調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應以學生的經(jīng)驗與生活為核心,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動中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fā)展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yǎng)應面向社會生活、面向生產(chǎn)勞動,應結合學校、班級、乃至圍邊的人文環(huán)境靈活多樣教學。
一、利用學校資源,挖掘實踐渠道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應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這是適應時代的新目標,新要求。在信息社會,在提倡創(chuàng)新,張揚個性的今天,學生應學會快速有效地獲取信息,從中識別、區(qū)分、篩選,組合信息,提高自學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實踐天地。如在教學《草原》一課,我讓學生在電腦室里利用網(wǎng)絡查找有關草原風情的資料,如圖片、民族風俗,影片、音樂等,讓學生對草原有更為直觀的感受,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利用網(wǎng)絡獲取信息的能力,豐富了知識。在語文教學中還應聯(lián)系課文內容,為學生挖掘實踐機遇,如在教學《師生情》一文后,我讓學生在教師節(jié)來臨時,搜集材料制作一份以“慶祝教師節(jié)”為主題的手抄報。在教學《尊嚴》這一主題單元后,我結合學校中不文明的現(xiàn)象組織學生展開話題討論,比如:“我們應該怎樣建設我們的校園環(huán)境,讓文明走進校園?”學生積極參與,獻計獻策,制定實施方案和計劃,并在作文課中寫一篇《讓文明禮貌的花朵在校園中綻放》為主題的作文,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語文教學與勞動體驗密切結合。任何一門學科都離不開勞動實踐,語文教學中有很多的文章涉及到社會勞動生產(chǎn)。比如,四年級語文《收獲》講的就是與生產(chǎn)勞動有關的內容。通過教學要讓學生知道勞動的艱辛,激發(fā)學生對勞動的熱愛,從小珍愛勞動成果。但要讓學生真成體驗勞動的艱辛,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學生參與勞動。因此我充分利用課外時間,組織學生開辟學校空地,自力更生種植瓜菜,讓學生能體驗到種菜、收獲的辛勞與樂趣。更重要的是,這對于孩子從小認識一些蔬菜,了解種菜的一些知識,培養(yǎng)他們用勞動來獲取成果的動手能力和勞動情感具有現(xiàn)實意義。
活動主要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收集資料階段。主要通過調查訪問、查詢資料等途徑,了解有關蔬菜種類、營養(yǎng)價值,種植的時令與種植的有關知識。第二階段是實踐階段。完成三個預設目標:1.將理論運用到實踐過程中檢驗。2.在實踐中培養(yǎng)技能,提高實踐操作能力。3.在活動中,同學之間學會相互合作。第三個階段為成果展示階段。主要是圍繞主題,舉行美食品嘗、蔬菜知識手抄報比賽、收獲匯報展示會等。
二、依托家庭、社會,豐富語文實踐內容
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不可能是單方面的,還應力爭家庭、社會的配合。讓校園、家庭、社會共同發(fā)揮功能,是現(xiàn)代化教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以家庭實踐活動為輔助,以學增知,以勞輔德,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從而促進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全面提高。
1.借助家長資源,協(xié)助體驗實踐
近年來,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了,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學生手中的零用錢面額也越來越大。家長一方面怕委屈孩子,所以盡量滿足孩子的需要,一方面又感覺到總讓孩子不勞而獲對孩子的成長是不利的,擔心養(yǎng)成孩子亂花錢的壞習慣。在教學《一枚金幣》后,我要求家長帶領孩子到超市、商店、飯店、工廠等場所去實踐,要求每個學生親身去體驗掙錢的苦與樂。活動中,大部分家長給予積極的配合,孩子們在一份份沉甸甸的打工日記中慎重地記錄下了自己的深刻體會——賺錢不容易,同時知道了學會合理使用零花錢的重要性。家長、老師甚感欣慰。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家長的參與是至關重要的。家長們的參與能激發(fā)孩子情緒,提高活動積極性,有利于孩子發(fā)展。對學校而言,家長更是學校重要的資源和依靠力量,而對于家長而言,通過親身參與學校組織的活動,可以進一步了解學校的教育情況,及時觀察子女實踐時知識與技能的水平變化。
2.關注時事新聞,暢通信息來源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早已成為過去的教育模式。現(xiàn)代社會是科技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也是信息的時代。學會收集、整理信息,可以使學生耳聰目明,頭腦靈活,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比如,要求學生在家里從廣播、電視、報刊、雜志、網(wǎng)絡等多種信息渠道收集信息,擇其重要的兩三條新聞,寫在“每日信息”摘錄本里,不但拓寬了知識面,開闊了眼界,提高了閱讀和習作的能力,而且豐富了知識視野,養(yǎng)成了關心國內外大事的好習慣。如在教學《兒童和平條約》一文后,為了讓學生能更深刻地體會到世界人們渴望幸福和平共處,我要求學生通過讀網(wǎng)絡、圖書等途徑,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情況,通過開展這項活動,學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鍛煉,同時還對“戰(zhàn)爭、和平、學習、奮進”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使語文教學由課堂向課外延伸。
三、 合作探究 ,升華語文實踐空間
未來社會是一個競爭社會,也是合作的社會。沒有極強的團隊合作、相互學習的精神,僅憑個人很難做好一件事情。所以現(xiàn)在提倡合作學習,一起分享成功的體驗。在教學活動中,我結合書本生活,引導學生選擇閱讀方向,合作學習,然后把搜集到的信息加以組合,進行專題研究閱讀。如在教學《親情》中,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別閱讀有關父愛,母愛,師愛以及其他描寫親情的文章,并且摘抄下來,然后小組交流,分門別類,整理編輯。其中收錄了《我的背影》,《我的母親》,《紅蓮》,《一碗陽春面》等經(jīng)典名篇。還有詩歌《媽媽的愛》。有一小組收集了許多老歌《媽媽的吻》,《草鞋》,《好爸爸、壞爸爸》,《外婆的彭湖灣》,還有則搜集了童話、童謠;有的小組推薦了電影《我的父親母親》,電視劇《母親》等,學生通過合作閱讀,積累內化大量的語言材料感受著,體驗著,感動著,震撼著,他們從中感悟到的東西可以夠他們咀嚼一輩子。這就是教育的本義,教育的真諦。學會自主搜集,學會組合遷移,還應該學會創(chuàng)新。在閱讀中,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不同體會,感悟,意會,或是從中受到啟迪,引起共鳴,引起思考,這時會情動心動,欲有感而發(fā),這就是要引導學生把這些信息,思維,想法,靈感加工,創(chuàng)造,與作者進行心靈對話,這是更深層次的交流。如《親情》中學生有感于親情的偉大,感于父母深恩,感于祖輩厚愛,應使他們的情感更熱烈,拿起手中的筆,或寫或畫,寫出自己心中情思,拿起手中的相機,或拍或攝,記下生活中珍貴的瞬間。用眼、用心去觀察、體會;用行動去體驗,去回報。比如寫父母二十年前后的肖像,自己過生日時與父母過生日時的對比。然后結輯成文,再來交流再來感受。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