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052-02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身體心理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發展,個性特長得到充分培育。《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其中最主要的有三個問題:第一,解決基礎教育是面向少數學生,還是面向全體的問題;第二,解決基礎教育是進行片面的教育,還是全面發展教育問題;第三,要解決是使學生機械發展還是生動活潑地發展。
當前基礎教育面臨的問題很多,尤其受“應試教育”思維的束縛,片面追求升學率,使基礎教育仍陷入難以自拔的誤區。目前,重點學校仍然存在,這些學校只是供少數“英才”、大款和特權階層去擇校而設。學校在升學率指揮棒左右下,全力以赴為升學考試組織安排教學、教師、資金和獎金。凡是與應試無關的其它活動則一律禁止,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三年的課講二年。每天撂在學生面前的是各種各樣的復習資料,數也數不盡,做也做不完的模擬考試題,這些題不是要求學生在理解消化吸收,而是指令性地按著現成答案去死記硬背。即使有的學生背會滿腦子答案,暫時贏得了高分,考上了上一級學校,而實際上,他們的聽說讀寫語文能力非但沒有提高相反卻在整體素質上下降了,滑坡了。為了彌補這一根基的不足,在這些學生升入上一級學校之后,學校不得不用大量時間去采取補救措施。這充分告訴我們:在所有各門課程中,加強中學語文課素質教育顯得更為重要,因為它是決定整體素質教育提高的基礎。
怎樣才能在本學科中落實素質教育使各學科能互相滲透,形成綜合效益,這對每一位教師來說都是一個新的挑戰。我是一名中學蒙語課教師,下面我就對如何在蒙語文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構建整體科學文化的基礎
中學語文課,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學科,它既是學好其它各門學科的基礎,也是人類社會重要交際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學生在學習與掌握語文知識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打下堅實的文化基礎,而且能夠憑借這門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養高尚的道德品質、陶冶情操、提高審美情趣、發掘他們自身的智力因素。語文課這種性質,決定了它在加強與提高學生全面素質方面具有其它學科所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由此可見,在各門學科中,中學語文課尤須重視強化對學生的素質教育,構造好堅實的科學文化的基礎。
應試教育的教學目標是如何提高成績,淡化了德育、體育、美育等的教育,而素質教育的教學目標卻在于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身體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為社會的發展而服務。因此,語文教學的目標應圍繞素質教育的總目標去設置。我們做課堂教學計劃,設計多元化的教學目標,促使學生全面發展 。
(一)重視德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教學中滲透思想道德的重要性、必要性,自不待言。在給學生傳授知識, 發展智力的同時,要充分深挖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因素,適時滲透思想道德教育,使用學生通過知識的學習和智能訓練,潛移默化地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傳統美德教育、科學思想和科學作風的教育等,促使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初步形成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二)重視語言文字修養。應試教育的語文課停留在文學分析、語文常識等教學誤區中,致使很多學生不會說不會寫不會用那些優美的中國語言。我們應扎扎實實地加強字、詞、句、篇和聽、說、讀、寫能力的訓練課,使學生能通過這樣的學習掌握和運用語文這個工具,去獲取信息增長見識,從而進行必要的思想交流和社會交際。
(三)重視美育的教育,培養審美能力。美育對人的修養與陶冶情操起著重要的作用。現行的初中語文教材不僅在思想道德上有教育意義而且在語言文字上是相當美的。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在教學中我們很好的利用它,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有機地滲透審美教育,使學生能夠結合課文內容,形成對美好純潔事物的向往,對家鄉美麗山河的熱愛,對人物的崇高品質的贊嘆,對丑惡事物的憎恨,……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和啟迪,提高分辨真善美和假丑惡的能力,培養他們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使他們樹立審美觀和審美理想。
(四)重視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注意對學生意志、情感、自信心、競爭意識、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形成完整的人格。
(五)重視學生身體素質的培養。我們在教學中要減少學生的課業負擔,讓他們有更多時間進行鍛煉,增強學生的體魄和體能。在教學中,讓學生在課堂中腦、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和整體活動中協調其身體器官的和諧發展,以利于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
二、構建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提高素質教育的教學水平
素質教育是現在所提倡的教育方向。它的實現關鍵在課堂中體現,那么我的課堂教學是怎樣安排的:首先,關注全體學生。教師要從思想上改變過去只關注幾個尖子生,要用愛感化每一位學生,尤其是那些對學習沒有興趣的學生,要相信每一個學生經過教師細心的呵護都會成為有用的人才。在講課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在備課時,要備學生,要備不同層次的學生,因學生的情況講知識的側重點。在課堂中讓學生都能感覺到每一個人的閃光點。其二,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教學是教師和學生雙邊活動的過程,只有當教與學兩方面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才能取得最佳教學效益。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改變教師滿堂言的教學模式,要實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通過導、學、思、練等主要教學環節,做到精講導學、精講巧練,并創設寬松和諧、意趣盎然的學習氣氛,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以求得教與學和諧共振的最佳收益。 其三,優化教學方法。我們要把教師如何教懂、教會學生轉移到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做到學會與會學的統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授予學生知識,還應授予學習規律、學習方法,把強化學法指導作為課堂教學結構要素之一,讓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獲取信息,使學生從傳統的“學會”變成“會學”,在根本上優化學生的學習品質。同時也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在學法上一定要因人而異給予必要指導,使全體學生實現個性發展與全面發展。
語文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我們充分利用它,才能更好地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讓我們的教學與育人獲得雙豐收。
作者簡介:
阿拉騰花(1976-),女,內蒙太仆寺旗寶昌鎮人,本科學歷,蒙古語言文學專業,研究方向:蒙古語言教學與教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