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是一門十分重要的人文學科,但是進入中學階段后,我們需要學習的課程很多,歷史似乎并不受到重視,在很多人看來它是邊緣學科,更多的人則認為學習歷史需要背誦,所以既讓學生們望而止步,不知從何下手,也讓教師在怎樣上好歷史課方面大費周章,不斷探索,本文旨在通過教學形式多樣性、歷史作業創新、理解記憶等教學方法的應用所得一點經驗,淺談一下如何提升歷史課堂教學效果的方法。
【關鍵詞】教學形式多樣性 歷史作業創新 理解記憶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059-01
英國科學家培根“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變?!盵1]歷史是一門十分重要的人文學科,但是進入高中階段后,我們需要學習的課程很多,歷史似乎并不受到重視,在很多人看來它是邊緣學科,更多的人則認為學習歷史需要背誦,所以既讓學生們望而止步,不知從何下手,也讓教師在怎樣上好歷史課方面大費周章,不斷探索。在這里結合十多年來的教學工作以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淺要談一些我的教學體會。
一、注重教學形式的多樣性
教師要盡可能改變“一支粉筆一張嘴”的落后教學模式,歷史課堂不應只用講述法、談話法、講解法,而應依照學生能力水平、教學內容、教學任務等實際情況,選擇使用更多的方法。如“講讀議練教學法”、“發現教學法”等。改變“課課一個樣,常常一個腔”的教學模式,吸引學生饒有興趣地學習歷史。此外,還可以開展演講會、故事會、知識搶答、辯論等寓教于樂的各種活動。如在展開秦始皇這一歷史人物個人評價時,可以結合故事《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結合電影《英雄》里李連杰扮演的主要角色人物內心及情感的變化對秦始皇做出全面的討論,熟悉的故事情節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對于有些不容易解釋清楚的重難點內容可以先布置學生回去看課文、看課外書、查資料,上課時讓學生帶著資料上講臺當“老師”給其他學生們講解,對同一個重難點會找幾個學生帶不同版本的資料從不同方面來進行講解,這時教師只起“導演”和“旁白”的作用。這種方法既能夠加深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又能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但這種方法要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實施,否則,只會流于形式,起不到好的教學效果。
二、注重歷史作業的創新
歷史作業是提高歷史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許多教師往往比較重視課前設計、雙邊互動、啟發提問、導語結語等環節的創新,而忽視了作業這一重要環節。其實,科學而有效的習題,特別是認知性習題、開放性習題是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媒體,也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經過實踐證明,在同一個年級的不同班級或同一個班級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多種形式的作業布置方法,比如,對于成績較好的班級或學生布置的作業多為主觀性、開放性習題,而成績較差的大多以客觀性習題為主,這樣做收到的教學效果很好,它使每位學生都有事可做而且能做好,一定程度上既避免了抄襲現象,還可以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信心。除此之外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一些能使他們某一種思維得到訓練的題型,如一題多練,一個選擇題的四個選項,可當成四道題來做,對所學內容提煉要點,找出規律,清理知識間的聯系,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系統的、完整的、清晰的印象??傊?,通過改革歷史作業的內容和形式, 教師設計好習題,并有機地貫穿于教學過程中,使學生“聽”和“習”結合,教師的“教”和“查”掛鉤,就能活學活用歷史知識,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對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參與性既是一個有益的啟示,也可最終達到適應素質教育需要的目的。
三、理解記憶,全面把握基礎知識
我們大家都知道,信息輸入大腦后,遺忘也就隨之開始了。遺忘率隨時間的流逝而先快后慢,特別是在剛剛識記的短時間里,遺忘最快,這就是著名的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這一曲線告訴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雖然記憶并不是最后目的,而只是一種手段,但記憶的目的是儲備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記憶對人的實踐活動有重大作用,記憶能力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良好的記憶力對學生學習來說也是十分重要的。沒有良好的記憶,學習就不可能是連續的、積累的實施過程,也根本不可能掌握各門科學知識。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運用理解記憶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記憶力,在教學中力求使學生從順利的理解中抓住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在實際工作、生活中經常運用的知識,記憶是深刻的。從神經生理機制方面來看,知識運用越頻繁,大腦皮層留下的痕跡就越深刻,暫時神經聯系也就越牢固。運用的次數多了,學習者記憶的抽象信息符號與對應的實踐活動之間會產生緊密聯系的第二信號系統的條件反射,記憶信息便容易提取出來。因此每個學期期中考試以后就可以給學生歸納教學中基礎知識的主要線索,把教學重點通過圖表對比,邏輯推斷,交談爭論,等教學方法貫穿于課堂教學,不要求學生背誦,只要求學生反復閱讀,再加以綜合思維分析,使書本知識最終變成學生自己的知識,為提高能力和覺悟奠定基礎。我國當代著名的橋梁專家茅以升,80歲高齡還能熟練地背誦圓周率小數點一百位以內的數,有人請教他記憶的訣竅,他的回答是“重復、重復、在重復”由此可見重復是記憶之母,在理解的基礎上教師如果較好地把握住理解性記憶這一個點,學生學習起來就會少了很多不必要的死記硬背。學習興趣自然就提升不少。
總之,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既要注重情感教育,使學生保持良好的情緒,以便更好地適應環境,掌握與教師、同伴交往的技巧,擴大信息源,用赤誠的期盼之心去博得學生的認同,挖掘并發展學生的語言潛能,更要恰當的應用、把握好教學形式多樣性、歷史作業創新、理解記憶等幾方面的教學方法,不僅正確的教會學生學習,更要教會學生不怕學習。
參考文獻:
[1]培根.培根隨集錄[M] .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5.1
作者簡介:
周長文(1984.4.15-),男,漢族,云南紅河州彌勒人,2008年9月1日參加工作,云南省紅河州彌勒第三中學二級教師,歷史學學士學位,研究方向:中學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