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明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059-02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因此,新課程環境下的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主,發展學生的主體性,這是現代教學關注的核心問題,也是現代教學必須重視的課題,作為語文教學不僅研究主體,而且要更多更好的讓學生回歸主體,發展主體。那么如何將其落到實處,取得實效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抓住學生的心理特點,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具體歸納為“一二二工程”,即一個基礎,兩個系統,兩種手段三種方法。
一、一個基礎——新型師生關系
即以建造一種平等,民主,和諧,寬松的新型師生關系為基礎。傳統的教學,是師道尊嚴,封建家長式的權威意識,這些都導致了學生絕對的服從心理,惰性心理,因循守舊的保守心理等。教師要敢于放下架子,勇于丟掉面子,給學生創造一種敢說,敢做的開放氛圍。學生只有在多說,多寫,多做的多次的訓練過程中,才能提高語言應用的能力。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不是傳授知識,而是育人,而當前語文教學往往把教學目的定位在知識傳授上,而忽視了“育人”這個根本。因此,師生毫無平等可言,無話不談,激烈爭辯的課程氛圍根本不可能出現;敢于說“不”,敢于提出尖銳的問題的思維習慣也就不存在了。這樣不但喚醒不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同樣也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尊敬和親近,這怎么能迎合現代中學生的心理特點,發揮了學生的潛在主體作用呢?
二、兩個系統——激勵性系統和興趣性系統
激勵性系統:即在語文讀寫過程中通過多種優化外部條件,激發學生的內在驅動力量,促使學生發揮潛力,主動發展。這種動機越強,行動就越堅決,維持行動也越長久。因此在讀寫訓練過程中要不斷抓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啟動激勵系統,即展現希望——表揚鼓勵——體驗成功,這正符合看了青少年“求得尊重,得到認可,充滿自信”等心理特點。例如:作文課上,老師問:“你們感覺語文中最難的是什么?”學生會答“作文”,這時老師用希望激勵學生“你們信不信。今天我們學了這節課后,人人都會出口成章,你們愿不愿意試一試?”——這樣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希望。在施教過程中及時用“你可以”“你真行”等簡短而又真誠的表揚與鼓勵,然后抓住學生回答問題中的閃光點說“你成功了!”,這樣就讓學生體驗到希望,信心,成功的喜悅,這一心理過程,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絕不能吝嗇我們的表揚,從而增強學生學好語文的信心和勇氣。抓住了學生這一心理特征,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就蘊藏著更大的進步。
興趣性系統:有人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要改變傳統的老師講得繁,學生學得累的狀況。采取生動形象,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創設愉悅的教學氛圍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他們求知的欲望,從而使主體意識得以體現和發展。
三、兩種手段——情境感染法,實踐競爭法
情境感染法即情感心理交流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愉悅的情感去感染自己的對象,使其產生積極而強烈的內心體驗,也就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語文的閱讀教學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也就是語文學科發揮其獨特魅力的優勢所在。語文閱讀材料都是文質兼美的精品,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資源。我在實踐中探索了情境感染教學法:將音樂,美術,語言三種藝術手段完美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手腦耳口多種感覺,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產生共鳴。
1.以美麗的畫面牽動學生對情境的體驗,例如在教《春》這篇課文時,讓學生看畫面,一幅色彩明快,生動盎然的《春之圖》喚起了學生對春的美好情感,然后讓學生給畫配文,給文配畫,文中就體會到了朱自清先生的生花妙筆。
2.以震撼心靈的音樂激發學生對情境的感悟。有些文章,其本身就是一首優美的樂曲。如讀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像在欣賞一曲“布魯斯”,節奏清新,簡潔;讀《記承天寺夜游》就像在欣賞一首“小夜曲”,舒緩,纏綿,令人回味,引人遐想。新教學方法的世界先驅者,美國舊金山市的查爾斯·施密德通過自己的研究分析發現:用音樂營造氣氛是使學習效率比過去提高至少五倍的關鍵訣竅。這一結論,對廣大教師來說,無疑是最好的啟迪。
3.用情感豐富的語言,恰如其分的體態感染學生對情境的再現。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用自己的情緒去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的每一根神經。教師可以通過語言節奏的快慢,語調的抑揚頓挫,表情的豐富變化等將這些生硬的冷冰冰的文化轉化成有聲有色的東西,從而給學生直觀的視覺,聽覺形象,使學生的各種感官都被調動起來。如以低沉,舒緩的語調將學生帶進父子互愛互憐的朱自清的《背影》中。在講解《背影》,忘情地投入境界,情不自禁地用雙手攀住黑板的上緣,完成一幅吃力攀越“月臺”的特寫鏡頭,不由自主地模擬“父親”的動作,用體態語言寫意一幅新的背影圖,使學生久久難忘。可以說創設情境使語文教學獨具魅力。
實踐競爭法即安排學生親身體驗,組織學生激烈競爭。語文教學源頭活水就是生活,所以要提倡學生大膽實踐,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在反復實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學生素質。因此在讀寫訓練中,我讓學生放開手腳,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動手,動口,動腦。例如“給父母語言表達挑刺”,“給廣告診語病”,“給班級訂計劃”等。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又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體驗到了生活中處處有語文。
注意競爭意識的激發。我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小組討論,小組競爭,評選最佳,爭當最優等方式方法,培養了學生的寫作精神,激發了學生爭優創先的競爭意識,增強了學習的動力。
因此語文讀寫訓練過程中,只有瞄準學生的心理特點,才能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教師只有把握學生的心理流向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達到高效的訓練目的。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讓學生的思緒流動,讓學生的心靈在語文中飛翔,那么就讓他們“回歸主體,發展主體”吧!我們希望這種學生主體意識回歸成為新課程環境下新課堂教學的模式,變任務型、應試型的語文課為自主型、體驗型的語文課,我們期望著語文課堂教學的花壇再次開出萬紫千紅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