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粵北地區是客家的基本住地之一。客家學生在大學英語語音的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因客家方言的發音習慣受到影響。本文從價值觀念、發音、語法三個方面著手,對客家方言與英語語音間的區別和聯系進行分析,同時提出了幫助提高粵北客家學生大學英語語音學習能力的對策。
【關鍵詞】粵北客家方言 語音 負遷移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0-0088-02
一、引言
語言是人類思想情感交流的載體,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助推劑,而語音則是完美描繪語言畫卷的絢麗色彩,是語言符號的注音符,也是語言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語音的存在體現著人體發音器官的巨大功能,也充當著人與人交際的物質媒介,同時也是社會交際功能的物質材料。正確的語音在英語句式表達中的作用舉足輕重:它不僅能夠凸顯發音的準確性,也能適時清晰反映出說話者的心境與情緒。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講,如果在英語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的語音習慣,就能夠明顯促進英語的聽說能力及學習效果;相反,如果在英語語音的初學階段養成發音不準或錯誤的習慣,勢必會干擾英語單詞的記憶及句子的理解,影響閱讀能力的提升,以后再糾正就較困難,因此如何克服母語發音習慣的干擾,掌握正確的英語發音規則成為英語學習中重要的課題之一。
粵北地區是指廣東省北部區域,地域面積3.8萬平方公里,包括了韶關市所轄的11個縣(市、區)及清遠市所轄的9個縣(市、區)。粵北地區的地理位置獨特,毗鄰湖南、江西、廣西三省,境內大多是崇山峻嶺,河流在山間蜿蜒流淌,自然環境優越。粵北地區也是客家人主要的基本居住地之一,明代初期福建西部等地常年遭受自然災害,再加之當時社會的動蕩,饑寒交迫的客家人源源不斷地向群山環繞的粵北地區逃荒遷移,而后逐漸聚居,形成了粵北客家民系,因而客家方言也成為這一地區使用人數最多,分布最廣的地方方言[1]。隨著族群規模的不斷發展壯大,客家方言也逐漸吸收了粵北土話、贛方言及畬、瑤等部分少數民族的語言特點,形成了獨有的多元化發音規則。正因如此,粵北的客家學生在學習大學英語語音時,常常會受到客家方言的干擾,造成發音的偏誤,影響了英語水平的提升。1957年Lado首次提出了語言學的遷移現象,即外語學習者容易將母語的歷史內涵、語言形式、文化意義等遷移到外語和外語的文化中[2]。隨后Ellis將這種母語遷移歸納為正遷移、負遷移、回避和過度使用[3]。近年來,隨著英語作為第一外語在我國廣泛學習,國內學者對英語習得中的遷移現象、遷移理論等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進行了實際應用,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研究的范圍整體較寬,研究的結論缺乏地域性和針對性。
二、粵北客家方言語音概述
客家方言是我國漢語七大方言之一,是客家民系的母語,在客家民族不斷遷移和發展過程中以古漢語為基礎逐漸演變而成。客家方言在我國應用范圍很廣,主要分布于廣東、湖南、江西、福建、廣西等省,也包括了較多客家居民生活的部分東南亞國家[4]。
粵北客家方言涵蓋了眾多本地方言的特征,不斷地變化更新,在結構體系上有著自身的特點:例如在古全濁聲母發音時,大多數都變讀為送氣輕音;客家方言沒有普通話語系中的翹舌音[zh],[ch],[sh]和[r],相應發音與[j],[q],[x]相對應;在粵北地區的客家方言形式中,古非組的幾個口語常用字都讀為重唇音,如婦、發、尾等;古陽聲韻尾[?鄄m],[?鄄n],[?鄄η]和古入聲韻尾[?鄄p],[?鄄t],[?鄄k]在南部豐城等地保留得比較完整,但在烏逕和天平等地卻出現了鼻化韻和喉塞韻;客家方言的聲調更加豐富,較普通話多“陰入”、“陽入”兩個調類,且入聲的音節比較短促[5]。從粵北客家方言語音的變化中可以看出,它不僅僅體現了粵北客家人作為漢族一個獨立民系的重要特征,也反映出其在英語語音學習中的困難程度。
三、粵北客家方言對大學英語語音學習的影響
(一)粵北客家方言在價值觀念上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粵北客家方言是在客家族群逃避戰亂,自我保護中逐漸發展起來的,與客家人的長期遷徙的生活方式休戚相關,也承載著客家人傳統的價值觀念。客家人的祖先為了生存跋山涉水,在荒蕪稀僻的粵北山區尋找到了適合族群繁衍的居住地,構筑新的家園。他們通過自己的勤勞和智慧,不斷延續著客家人的優良品性,好學尚學成為了客家人謀生和發展的基礎:他們十分重視教育事業,當代有所成就的客家人都會在族群所在地區投資修建學校,重視客家子弟對知識的渴求;他們善于接受新鮮事物,身體力行,不斷地挑戰和創新,造就了其刻苦努力、奮發圖強的堅韌毅力,這些都將成為客家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因素。同時,粵北山區相對偏僻,接收了解新生事物所需時間長,當地的客家學生靦腆害羞,缺乏大膽開口說英語的主動性,極大程度地影響了其深入學習英語語音體系,理解英語的發音特點。
(二)粵北客家方言在發音上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1.粵北客家方言對英語元音的負遷移
(1)發音短促無長元音。粵北地區客家方言發音講究短促緊湊、抑揚頓挫,單詞之間沒有連續性,斷音相對明顯干脆;而在英語的語音體系中,單詞中元音發音的長短和緊松都會直接影響對方對詞義的理解。因而在大學英語語音的學習時,粵北客家學生往往會受客家方言發音習慣的影響,缺少對英語元音發音長短的識別度和敏感度,容易將長短音混淆,造成發音不準確,如meat,pool等英語單詞易讀成[mit],[pul],引起口音和語義的理解錯誤。
(2)音變無雙元音。粵北客家方言多短促爆發,沒有圓潤平緩的過度,這也意味著在發音過程中沒有大幅度的口型變化。在涉及英文單詞如[ei],[au],[?藜u]等雙元音發音時,往往由于不能將一個元音順利過渡到另一個元音,造成大量的誤讀現象,如mail,name,town等英語單詞誤讀成[mel],[nem],[t?蘅n],這都會影響客家學生正確朗讀和拼寫雙元音單詞。
(3)無圓唇音變化。在粵北客家方言的韻母體系中,除了南雄市的烏涇和仁化縣的長江外,梗攝入聲韻的主要元音是[a],其發音過程并沒有語音的高化和圓唇化,因此在朗讀hat,rat等英語單詞時,易誤讀成[hat],[rat]。
2.粵北客家方言對英語輔音的負遷移
(1)[h]和[f]混讀。粵北地區地處湘粵贛交界區域,語言體系比較復雜,客家方言受到粵方言的影響,往往分不清楚[f]和[h]的發音規則,常常將花、胡讀成[fa]、[fu],這也影響了操客家方言的學生在英語單詞發音時的準確性。很多粵北客家學生將客家方言這種發音習慣遷移到英語的學習中來,易將詞首的[h]發成[f],出現錯誤。如who,hope,hat等單詞容易讀成[fu:],[f?藜up],[fat]。
(2)聲位無后鼻音。粵北客家方言的發音部位主要依靠前口腔、舌尖及唇腭,很少使用舌根、軟腭部位,因此沒有普通話中的后鼻音。這一發音習慣很容易使客家學生在朗讀具有后鼻音英語單詞時出現偏誤,難以區分前后鼻音[n]和[?耷],如在讀strong,sing,hung等單詞時容易誤讀成[str?蘅n],[sin],[h?蘧n]。
(3)無法區分齒槽音[r]和旁流音[l]。由于粵北地區客家方言中后齒齦沒有摩擦連續音,客家學生在遇到如right,read,ride等含有[r]發音音節的單詞時,往往會很費力,基于客家方言的朗讀習慣,將其發成舌邊音[l],容易構成音位的錯誤而產生歧義,如把right讀成[lait],read讀成[lid],ride讀成[laid]等,與單詞light,lid,lide產生混淆。
(4)[θ]、[?奩]、[t?蘩]、[d?廾]的誤讀。根據粵北地區客家方言的特點,沒有翹舌音和撮口呼,即缺少圓唇音,客家學生在學習[θ]、[?奩]、[t?蘩]、[d?廾]這類具有圓唇音和舌齒摩擦音的單詞語音時會出現不小的困難。很多學生往往用發音部位相近、發音較容易的摩擦音來替代,例如把thank,thus,pleasure,sheet分別讀作[s?覸nk],[d?蘧s],[ple?廾?藜],[sit]。
3.粵北客家方言對英語語調的負遷移
語調被稱為語言的助味劑,對表達思想、情感、心境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英語尤為如此。英語單詞本身沒有固定的聲調,但由單詞組成的句子則必須有語調:通過升調、降調、升降調、降升調等語調轉換方式將句子包含的不同意思清晰地表達出來。粵北客家方言除了漢語普通話的四個音調外,還有“陰入”、“陽入”兩個調類,它們固定在每個音節上并具有區別意義的作用,語調升降起伏不大,而英式或美式英語具有顯著變化的語調,且不受聲調的限制,可以大幅度的升降起伏。客家學生在講英語時,往往語調平坦,難以適應英語語調的變化,不能正確地傳達句子的含義。
(三)粵北客家方言在語法上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粵北客家方言和英語來自不同語系的兩種語言,雖然在語音上有著明顯的區別,但在大學英語的學習過程中,常常會發現粵北客家方言和英語在語法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表示正在進行的動作,在動詞之后加“緊,gin”。口語中聲母基本已經脫落,剩下-in作為動詞后綴,和英語中現在進行時加-ing相似,如:撥緊火[bodin fo],行緊路[hangin lu],做緊事[zuogin si]。粵北客家方言在表達已經完成的動作時,往往在動詞后面加-ed,即使使用了表明動作已經在過去已經完成的時間詞也不能省略,這與英語語法中的過去時態在動詞詞尾加-ed相近, 如食得飯[shided fan],洗得身[seied shin]。在客家方言表達完成時態時,常常在句子中加入“有”字,如:你有去逛商店么?你有復習么?而在英語句法中,一般采用“have+動詞完成時態”表示完成的狀態,這與客家方言極為相似。
四、解決粵北客家方言對大學英語語音學習的影響的對策
粵北客家方言具有獨特的語音特征,會對英語語音學習造成一定的干擾和影響。對于客家學生來說,如何清晰地區分客家方言和英語單詞語音上的異同,克服這些干擾和影響,提高自身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大學英語的學習中,注重語音練習的生動性、連貫性、趣味性和實用性,并能夠進一步優化英語發音的方法,提高靈活運用的能力,方能達到目的[6]。
(一)通過對比方式切入要點
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語音的標準化是很重要的。面對粵北客家方言對英語語音教學的負遷移作用,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兩種語言在語法、發音等的異同,并進行對比,使客家學生對英語發音規則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另外,還應對英語單詞的發音特點進行歸納闡述,與對應的發音部位相聯系,講解客家學生易錯易混淆單詞的發音特點,多次練習,養成良好的發音習慣。
(二)模仿和糾正的方式相結合
語言的學習具有技巧性和創造性。客家學生在正確、清楚的語音感知基礎上,通過聽說模仿標準的發音樣本,熟練掌握發音技巧,創造性地尋求關聯正確發音的方法,對錯誤及時進行調整和糾正。也可以采取小組互查的形式,通過閱讀相關英語短文素材,糾正閱讀中常見的發音錯誤,從而實現讀音的準確無誤,提高英語語音水平。
(三)利用信息平臺加以鞏固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英語的學習不再是單一的課堂教學,而是與現代化信息科技相結合,實現教授的數字化、科技化。教師可以鼓勵客家學生在網絡上收聽CNN、BBC或VOA的慢速英文節目,這些節目內容豐富,由英美人士朗讀,語速適中,語音純正,很適合客家方言學生的自主模仿和學習,有助于培養語感,糾正讀音。此外,還通過微信、微博等現代通信平臺,實時獲取相關英語資料,實現隨身隨地隨學,對于進一步鞏固發音準確度,提高語言能力有積極作用。
五、結語
粵北地區是客家人的基本住地之一,客家方言成為當地客家人主要的交流語言。粵北高校的客家學生在學習大學英語語音時,往往因為客家方言的發音習慣誤讀單詞,造成了句子的理解偏差。通過對粵北客家方言與大學英語語音的比較,分析出兩種語言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有針對性地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增強客家學生對英語語音的敏感性,幫助他們擺脫客家方言的干擾和影響,養成良好的英語發音習慣,提高其語言表達和言語能力。
參考文獻:
[1]莊初升. 粵北客家方言的分布和形成[J]. 韶關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7-14.
[2]GASS S, SELINKER L. Language Transfer in Language Learning [M].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1983:1.
[3]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268.
[4]羅美珍,鄧曉華.客家方言[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5]唐文俐,廖清源. 客家方言對英語學習的影響[J]. 新余高專學報, 2004(9):75-76.
[6]郎紅梅. 淺論高職院校英語語音課堂教學[J]. 課程教育研究,2013(2):89.
作者簡介:
陳清潤(1988-),女,廣東廣州人,碩士,韶關學院助教,研究方向:語言學及英美文學。